-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調查與銷毀處理
- 夏治強編著
- 18字
- 2020-05-22 20:34:00
第三節 日本為侵華戰爭所做的化學戰準備
一、組建化學部隊
日本一貫重視化學武器的作用,并為在對華侵略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很早就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圖1-12、圖1-13)。1929年,日本軍隊開始在廣島縣境內的大久野島大規模制造化學武器。這些化學武器先海運到大連,然后再用火車運到齊齊哈爾。1938年,直屬日軍參謀本部、代號516的部隊——陸軍化學研究所在齊齊哈爾火車站以東建立。這支化學部隊與駐在哈爾濱的731細菌部隊形成姊妹部隊。516部隊共有250人,大部分為技術軍官,主要研制生產迫擊炮毒劑彈,其生產的毒劑彈由日軍526迫擊炮部隊試射。516部隊生產的毒劑彈運往日軍各個戰場。
圖1-12 在東京市政府地區,一次模擬燃燒彈和毒劑彈的空襲演習中,擔架員抬著假扮的受傷者跑過一棟被火焰吞噬的房屋模型
圖1-13 在一次戰前國防演習中,東京的市民們用布捂著鼻子跑過一個煙幕彈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為了配合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陸軍科學研究所加緊研究各種播撒化學毒劑的器材,給當時侵華日軍各師團都配備了能發射化學炮彈的迫擊炮和毒劑布撒車等化學武器裝備。1941年,日本陸軍重新編制各技術部隊,將陸軍科學研究所撤銷,組建為第六至第九技術研究所,化學武器的研究由第六技術研究所專門承擔,1942年又改名為第六陸軍技術研究所,一直到日本投降。
一位前蘇聯權威人士總結化學武器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的作用如下:“在中國作戰的日軍炮兵的編制裝備中,有25%的化學炮彈。而在其儲存的航空彈藥中,有30%是化學炸彈。在好幾次戰斗中,中國軍隊傷亡總數的10%以上是由化學武器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