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2·5和氣體凈化技術
- 都麗紅主編
- 1087字
- 2020-08-13 17:22:02
1.4 PM2.5對環境、健康及氣候的影響
1.4.1 PM2.5對環境的影響
自2013年起,我國首批74個城市開始監測并發布PM2.5濃度,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在監測的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29.3%,未達標的城市占70.7%;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48μg/m3,比上年下降5.9%。PM2.5仍是我國城市環境空氣首要污染物。
PM2.5對農作物產量和生態系統也有影響。嚴重的霧霾還會影響交通的正常運行,如2013年1月罕見的連續高強度大氣霾污染席卷了我國中東部地區,造成大量航班延誤、高速公路封閉,而且呼吸道疾病患者數量急劇增加。低能見度還會影響人們的感官和心情。PM2.5引起的酸沉降對城市建筑和農村作物產量都有很大的影響,而對文物的腐蝕往往是伴隨著一種文化載體的消逝,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1.4.2 PM2.5對健康的影響
由于PM2.5顆粒細、比表面積大,可隨顆粒物的干、濕沉降進入環境中,在環境中滯留的時間長,吸附的有害物質和重金屬多,可以被人體直接呼吸或被皮膚吸收,容易進入人體支氣管和肺泡區,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圖1-2)。PM 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成為國際環境衛生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87年首次制定了《歐洲空氣質量準則》,并于1997年進行了修訂,將《歐洲空氣質量準則》升級為《空氣質量準則》, 增加了 PM2.5等污染物的準則值。2005年WHO對《空氣質量準則》進行了修訂,在2005年版《空氣質量準則》中指出:當PM2.5年均質量濃度達到35μg/m3時,人的死亡風險比PM 2.5年均質量濃度10μg/m3時約增加15%。PM2.5的化學組成,特別是吸附在顆粒物表層的有害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顆粒物在體內參與干擾生化過程的程度和速率,直接決定沉到人體器官中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傷害程度及致病類型[8,12]。

圖1-2 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4.3 PM2.5對氣候和溫度的影響
PM 2.5通過散射和吸收太陽光輻射直接影響氣候變化,通過改變云降水的物理過程來間接影響氣候變化,如形成云凝結核增加云反照率,改變云滴數濃度、粒徑尺度和壽命等影響氣候變化。目前,PM2.5中一些重要組分的輻射強迫效應已確定,如硫酸鹽和有機碳為制冷效應,黑炭是重要的增溫組分,其間接氣候效應研究已成為氣候變化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由于PM2.5特性的時空變化、大氣環境狀態的多變以及氣溶膠-云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使得顆粒物的氣候效應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這成為當前地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與難點,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13,16]。
同時,由于顆粒物的存在,特別是直徑為0.1~5μm的顆粒物的存在,吸收或者散射太陽光,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光減少,地面溫度相應降低,而高空溫度升高。
- 殼聚糖生物改性木塑復合材料
-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設計施工與應用
- 城鄉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模式與案例
- 環境科學與工程綜合實驗
- 環境分析與監測
- 世界環境史(見識叢書47)
- 氨氮水生態環境基準制定與案例分析
- 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1978~2018)
- 青海省草地生態監測方法及植物識別
-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行為選擇與支付意愿研究
- 污水處理機械設備設計與應用(第二版)
- 環境規制、管理者環境認知與綠色技術創新
- 低碳約束視角下中國物流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
- Plasm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環境保護中等離子體治理技術)
-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