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2·5和氣體凈化技術
- 都麗紅主編
- 1618字
- 2020-08-13 17:22:04
2.3 生態環境部相關規劃回顧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是以保障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為目的,對大氣中各種污染物允許含量所作的限值規定,是制定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依據,也是環境管理部門的執法依據。根據空氣質量標準可制定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標準,如燃料和原材料使用標準、凈化裝置選用標準、排氣筒高度標準及衛生防護帶標準等,便于生產、設計及管理人員掌握和執行。
我國根據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制定的一定時期內保護環境質量的行動計劃,是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的依據,也反映了不同階段對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的重點及總的防治思路[11]。
(1)1973年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后,我國開始了以工業點源治理為主的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這一時期,對空氣顆粒物污染的防治主要以改造鍋爐、消煙除塵、控制大氣點源污染為主。
(2)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量急劇增加。1987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頒布,確定以防治煤煙型污染為主的大氣污染防治基本方針,突出了燃煤煙塵污染防治的重點。20世紀80年代的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已經從點源治理階段進入了綜合防治階段。
(3)進入20世紀90年代,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開始從濃度控制向總量控制轉變,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向區域污染控制轉變,在制定法律法規、建立監督管理體系、加強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措施、防治技術開發和推廣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地推動了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這里的“總量”是指在一定區域和時間范圍內的顆粒物排放量總和或一定時間范圍內某個企業的排污量總和。總量控制包括三方面內容:①排放污染物的總質量;②排放污染物總量的地域范圍;③排放污染物的時間范圍。總量控制計劃是綜合考慮全國的環境污染狀況確定的,總量控制比濃度控制更注重環境質量與排放量之間的科學關系。實施排污總量控制是我國環境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革新,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重大舉措。
(4)在“九五”期間,對全國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氰化物、石油類、化學需氧量、砷、汞、鉛、鎘、六價鉻、工業固體廢物等影響環境質量最大的12種主要污染物實行總量控制;在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礎上,依據國情并結合地方的資源條件、經濟技術水平、環境污染狀況及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全面、系統、科學的研究,建立一個經濟有效的源內控制、集中削減、環境凈化、區域調控的控制與管理系統。
(5)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控雙達標”這一環境保護目標。“一控”是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之內;“雙達標”是指所有工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直轄市、省會城市、經濟特區城市、沿海開放城市、重點旅游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按功能區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
(6)2000年4月,第二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新法規定了:重點區域實行排放總量控制與排污許可證制度;按污染物排放種類和數量征收排污費,污染物超標排放屬于違法;加大對機動車污染控制力度;規定空氣污染控制重點城市和規定達標期限;加強城市揚塵污染防治措施等。2001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任務基本完成,全國工業污染源達標率在90%左右,重點污染源的達標率在85%左右。23個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按功能區實現了達標。與工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實現了經濟與環境“雙贏”。 “十五”期間,國家對6種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化學需氧量、氨氮、工業固體廢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管理。
(7)“十一五”期間,總量控制指標則調整為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種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數按2005年環境統計結果,到2010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分別減少10%。
總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經歷了從點源治理到集中控制、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到區域污染控制的轉變,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的法規、標準及管理體系已初步形成,空氣顆粒物污染加重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圍內已有所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