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園林景觀設計
  • 劉洋 莊倩倩 李本鑫主編
  • 5302字
  • 2020-05-20 15:55:49

任務一 地形規劃設計

地形、地貌是近義詞,意思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間的起伏變化。地形是指地面上的高低起伏及外部形態,如長方形、圓形、梯形等。地貌是指地球表面自然高低起伏的形態,如山地、丘陵、平地、洼地等。

景觀地形是景觀范圍內地形發生的平面高低起伏的變化稱為小地形。在景觀范圍內起伏較小的地形稱為微地形,包括沙丘上微弱的起伏和波紋等。

一、地形的表示方法

(一)等高線表示法

1.等高線的概念

等高線是地面高程相等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如池塘和水庫的邊緣就是一條等高線。為了形象地說明等高線的意義,假設湖泊中央有高程為100m的一個小島恰好被水淹沒,若水位下降5m,小島頂部的一部分即露出水面,這時,水面與島周圍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高程為95m的等高線。若水位下降5m,又得到高程為90m的等高線。水面如此繼續下降,便可獲得一系列等高線。這些等高線都是閉合的曲線,曲線的形狀決定于小島的形狀。把這些曲線的水平投影按一定比例縮繪在圖上,就是相應的等高線圖。

2.等高距和等高平距

地形圖上相鄰等高線間的高差稱為等高距,以h0表示,上例中h0=5m。等高距越小,表示的地貌越詳細,但測繪的工作量也越大,而且還會降低圖的清晰度。因此,應根據地形的比例尺、地面坡度情況及用圖目的選用適當的等高距。景觀建設中,常用的基本等高距為0.5m、1m和2m。相鄰等高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等高平距,以d表示。在同一幅圖中,等高平距越大,地面坡度越小。若坡度用i表示,則i=h0/d

3.等高線的特性

(1)等高性 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點不一定在同一等高線上。

(2)閉合性 等高線是閉合的曲線,不在圖內閉合則在圖外閉合。因此,描繪時,應繪至內圖廓線,不能在圖內中斷。

(3)非交性 除懸崖外,等高線不能相交。

(4)正交性 等高線與山脊線、山谷線成正交。山脊處等高線凸向低處,山谷處等高線凸向高處。

(5)密陡稀緩性 在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表示地面的坡度越陡;越稀,則坡度越緩。

4.等高線分類

(1)首曲線 在地形圖中,按基本等高距繪制的等高線。

(2)計曲線 從高程基準面起算每隔4根首曲線加粗的一條等高線。計曲線上注記高程。

(3)間曲線 按等高距的1/2繪制的等高線。

(4)助曲線 按等高距的1/4繪制的等高線。

(5)示坡線 等高線上順下坡方向繪制的短線。

(二)標高點表示法

所謂標高點就是指高于或低于水平參考平面的某一特定點的高程。標高點在平面圖上的標記是一個“+”字記號或一個圓點,并同時配有相應的數值。由于標高點常位于等高線之間而不在等高線之上,因而常用小數表示。標高點最常用在地形改造、平面圖和其他工程圖上,如排水平面圖和基地平面圖。標高點一般用來描繪某一地點的高度,如建筑物的墻角、頂點、低點、柵欄、臺階頂部和底部以及墻體高端等等。

標高點的確切高度可根據該點所處的位置與任一邊等高線距離的比例關系,使用“插入法”進行計算。其原理是,假定標高點位于一個均勻的斜坡上,并在兩等高線之間以恒定的比例上下波動,標高點與相鄰等高線在坡上和坡下之間的比例關系,就應與其在垂直高度的比例關系相同。例如,某標高點距16m等高線水平距離4m,距17m等高線水平距離16m,那么標高點便為該兩條等高線總距離的1/5,標高點的高度也應為這兩條等高線之間垂直距離的1/5,標高點就應為16.2m。

(三)平面標定高程的方法

當景觀面積較小時,將高程直接繪在平面圖上,用高程來計算各點高差、計算工程量。

二、地形的形式

(一)平坦地形

景觀中坡度比較平緩的用地統稱為平地。平地可作為集散廣場、交通廣場、草地、建筑等方面的用地,以接納和疏散人群,組織各種活動或供游人游覽和休息。平地在視覺上空曠、寬闊,視線遙遠,景物不被遮擋,具有強烈的視覺連續性。平坦地面能與水平造型互相協調,使其很自然地同外部環境相吻合,并與地面垂直造型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景物突出。在使用平坦地形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為排水方便,人為地要使平地具有3%~5%的坡度,造成大面積平地有一定起伏。

②在有山水的景觀中,山水交界處應有一定面積的平地作為過渡地帶,臨山的一邊應以漸變的坡度和山體相接,近水的一旁以緩慢的坡度形成過渡帶,徐徐伸入水中造成沖積平原的景觀。

③在平地上可挖地堆山,可用植物分割、作障景等手法處理,打破平地的單調乏味,防止一覽無余。

(二)凸地形

凸地形的表現形式有坡度為8%~25%的土丘、丘陵、山巒以及小山峰。凸地形在景觀中可作為焦點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要素,特別是當其被低矮的設計形狀環繞時更如此。從情感上來說,上山與下山相比較,前者能產生對某物或某人更強的尊崇感。因此,那些教堂、寺廟、宮殿、政府大廈以及其他重要的建筑物(如紀念碑、紀念性雕塑等)常常聳立在地形的頂部,給人以嚴肅崇敬之感。

(三)脊地

脊地總體上呈線狀,與凸地形相比較,形狀更緊湊、更集中,可以說是更“深化”的凸地形。與凸地形相類似,脊地可限定戶外空間邊緣,調節其坡上和周圍環境中的小氣候。在景觀中,脊地可被用來轉換視線在一系列空間中的位置,或將視線引向某一特殊焦點。脊地在外部環境中的另一特點和作用是充當分隔物。脊地作為一個空間的邊緣,猶如一道墻體將各個空間和谷地分隔開來,使人感到有“此處”和“彼處”之分。從排水角度而言,脊地的作用就像一個“分水嶺”,降落在脊地兩側的雨水,將各自流到不同的排水區域。

(四)凹地形

凹地形在景觀中可被稱之為碗狀池地,呈現小盆地狀。凹地形在景觀中通常作為一個空間,當其與凸地形相連接時,可完善地形布局。凹地形是景觀中的基礎空間,適宜于多種活動的進行。凹地形是一個具有內向性和不受外界干擾的空間,給人一種分割感、封閉感和私密感(如圖3-1)。

圖3-1 凹地形所形成的封閉和私密性空間

凹地形還有一個潛在的功能,就是充作一個永久性的湖泊、水池,或者充作一個暴雨之后暫時用來蓄水的蓄水池。

凹地形在調節氣候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躲避掠過空間上部的狂風。當陽光直接照射到其斜坡上時,受熱面大,空氣流動小,可使地形內的溫度升高。因此,凹地形與同一地區內的其他地形相比更暖和,風沙更少,具有宜人的小氣候。

(五)谷地

某些凹地形和脊地地形的特點,為集水線。與凹地形相似,谷地在景觀中也是一個低地,是景觀中的基礎空間,適合安排多種項目和內容。但它與脊地相似,也呈線狀,沿一定的方向延伸,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三、地形的功能和作用

(一)分隔空間

地形可以不同的方式創造和限制空間。平坦地形僅是一種缺乏垂直限制的平面因素,視覺上缺乏空間限制。而斜坡的地面較高點則占據了垂直面的一部分,并且能夠限制和封閉空間。斜坡越陡越高,戶外空間感就越強烈。地形除限制空間外,它還能影響一個空間的氣氛。平坦、起伏平緩的地形能給人美的享受和輕松感,而陡峭、崎嶇的地形極易在一個空間中造成興奮的感受。

地形不僅可制約一個空間的邊緣,還可制約其走向。一個空間的總走向,一般都是朝向開闊視野。地形一側為一片高地,而另一側為一片低矮地時,空間就可形成一種朝向較低、較開闊一方,而背離高地空間的走向。

(二)控制視線

地形能在景觀中將視線導向某一特定點,影響某一固定點的可視景物和可見范圍,形成連續觀賞景觀序列,或完全封閉同向景物的視線。為了能在環境中使視線停留在某一特殊焦點上,可在視線的一側或兩側將地形增高。在這種地形中,視線兩側的較高的地面猶如視野屏障,封鎖了分散的視線,從而使視線集中到景物上。地形的另一類似功能是構成一系列賞景點,以此來觀賞某一景物或空間。

(三)影響旅游線路和速度

地形可被用在外部環境中影響行人和車輛運行的方向、速度和節奏。在景觀設計中可用地形的高低變化、坡度的陡緩以及道路的寬窄、曲直變化來影響和控制游人的游覽線路和速度。在平坦的土地上,人們的步伐穩健持續,不需要花費什么力氣。而在變化的地形上,隨著地面坡度的增加,或障礙物的出現,游覽也就越發困難。為了上、下坡,人們就必須使出更多的力氣,時間也就延長,中途的停頓休息也就逐漸增多。對于步行者來說,在上、下坡時,其平衡性受到干擾,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最終導致盡可能地減少穿越斜坡的行動。

(四)改善小氣候

地形可影響景觀某一區域的光照、溫度、風速和濕度等。從采光方面來說,朝南的坡面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保持較溫暖和宜人的狀態。從風的角度而言,凸地形、脊地或土丘等可以阻擋刮向某一場所的冬季寒風。反過來,地形也可被用來收集和引導夏季風。夏季風可以被引導穿過兩高地之間形成的谷地或洼地、馬鞍形的空間。

(五)美學功能

地形可被當作布局和視覺要素來使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土壤是一種可塑性物質,它能被塑造成具有各種特性、具有美學價值的悅目的實體和虛體。地形有許多潛在的視覺特性。借助土壤,可將其成形為柔軟、具有美感的形狀,這樣它便能輕易地捕捉視線,并使其穿越于景觀。借助巖石和水泥,地形可被澆筑成具有清晰邊緣和平面的挺括形狀結構。地形的每一種上述功能,都可使一個設計具有明顯差異的視覺特性和視覺感。

地形不僅可被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形狀,而且它還能在陽光和氣候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應。陽光照射某一特殊地形,并由此產生的陰影變化,一般都會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效果。當然,這些情形每一天、每一個季節都在發生變化。此外,降雨和降霧所產生的視覺效應也能改變地形的外貌。

四、地形處理與設計

(一)地形處理應考慮的因素

1.考慮原有地形

自然風景類型甚多,有山岳、丘陵、草原、沙漠、江、河、湖、海等景觀,在這樣的地段上,主要是利用原有的地形,或只需稍加人工點綴和潤色,便能成為風景名勝。這就是“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工之事”的道理。考慮利用原有地形時,選址是很重要的。有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可以借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根據景觀分區處理地形

在景觀綠地中,開展的活動內容很多。不同的活動對地形有不同的要求。如游人集中的地方和體育活動的場所,要求地形平坦;劃船游泳,需要有河流湖泊;登高眺望,需要有高地山崗;文娛活動需要許多室內外活動場地;安靜休息和游覽賞景則要求有山林溪流等。在景觀建設中必須考慮不同分區有不同地形,而地形變化本身也能形成靈活多變的景觀空間,創造出景區的園中園,比用建筑創造的空間更具有生氣,更有自然野趣。

3.要有利于景觀地面排水

景觀綠地每天有大量游人,雨后綠地中不能有積水,這樣才能盡快供游人活動。景觀中常用自然地形的坡度進行排水。因此,在創造一定起伏的地形時,要合理安排分水和匯水線,保證地形具有較好的自然排水條件。景觀中每塊綠地應有一定的排水方向,可直接流入水體或是由鋪裝路面排入水體,排水坡度可允許有起伏,但總的排水方向應該明確。

4.要考慮坡面的穩定性

如果地形起伏過大,或坡度不大但同一坡度的坡面延伸過長時,則會引起地表徑流,產生坡面滑坡。因此地形起伏應適度,坡長應適中。一般來說,坡度小于1%的地形易積水,地表面不穩定;坡度介于1%~5%的地形排水較理想,適合于大多數活動內容的安排,但當同一坡面過長時,顯得較單調,易形成地表徑流;坡度介于5%~10%之間的地形排水良好,而且具有起伏感;坡度大于10%的地形只能局部小范圍地加以利用。

5.要考慮為植物栽培創造條件

城市景觀用地不適合植物生長,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通過利用和改造地形,為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城市中較低凹的地形,可挖土堆山,抬高地面,以適應多數喬灌木的生長。利用地形坡面,創造一個相對溫暖的小氣候條件,滿足喜溫植物的生長等。

(二)地形處理的方法

1.巧借地形

①利用環抱的土山或人工土丘擋風,創造向陽盆地和局部的小氣候,阻擋當地常年有害風雪的侵襲。

②利用起伏地形,適當加大高差至超過人的視線高度(1700mm),按“俗則屏之”的原則進行“障景”。

③以土代墻,利用地形“圍而不障”,以起伏連綿的土山代替景墻以“隔景”。

2.巧改地形

建造平臺園地或在坡地上修筑道路或建造房屋時,采用半挖半填式進行改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土方的平衡與景觀造景相結合

盡可能就地平衡土方,挖池與堆山結合,開湖與造堤相配合,使土方就近平衡,相得益彰。

4.安排與地形風向有關的旅游服務設施等有特殊要求的用地

如風帆碼頭、燒烤場等。

(三)地形設計的表示方法

1.設計等高線法

設計等高線法在設計中可以用于表示坡度的陡緩(通過等高線的疏密)、平墊溝谷(用平直的設計等高線和擬平墊部分的同值等高線連接)、平整場地等。

2.方格網法

根據地形變化程度與要求的地形精密確定圖中網格的方格尺寸,一般間距為5~100m。然后進行網格角點的標高計算,并用插入法求得整數高程值,連接同名等高線點,即成“方格網等高線”地形圖。

3.透明法

為了使地形圖突出和簡潔,重點表達建筑地物,避免被樹木覆蓋而造成喧賓奪主,可將圖上樹木簡化成用樹冠外緣輪廓線表示,其中央用小圓圈標出樹干位置即可。這樣在圖面上可透過樹冠濃蔭將建筑、小品、水面、山石等地物表現得一清二楚,以滿足圖紙設計要求(圖3-2)。

圖3-2 透明法與避讓法(單位:m)

4.避讓法

避讓法即將地形圖上遮住地物的樹冠乃至覆蓋建筑小品、山石水面等的樹蔭一律避讓開去,以便清晰完整地表達地物和建筑及小品等。缺點是樹冠為避讓而失去其完整性,不及透明法表現得剔透完整(圖3-2)。

其他還有立面圖和剖面圖法、輪廓線法、軸測投影法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华池县| 大洼县| 永和县| 通山县| 武山县| 湖北省| 宁安市| 鲁甸县| 延寿县| 揭西县| 卢龙县| 新余市| 日土县| 桦川县| 麻江县| 龙州县| 会昌县| 建瓯市| 福鼎市| 洞头县| 巫溪县| 兴隆县| 汝州市| 福贡县| 连山| 耿马| 祁阳县| 东乌| 昌邑市| 科技| 顺义区| 仙游县| 三原县| 宜城市| 永修县| 涿州市| 朝阳市| 东乡| 霍城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