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羊病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第二版)
- 馬玉忠主編
- 1179字
- 2020-05-20 14:20:43
十九、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征是患病動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發生水皰和潰瘍,在民間俗稱口瘡、蹄癀。
【病原】
病原為口蹄疫病毒,該病毒對日光、熱、酸堿均很敏感。常用的消毒劑有2%氫氧化鈉,20%~30%草木灰,1%~2%甲醛溶液,0.2%~0.5%過氧乙酸和4%碳酸氫鈉溶液等。
【流行特點】
主要傳染來源為病羊,其次為帶毒的野生動物(如黃羊)。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也可以經眼結膜、鼻黏膜、乳頭及皮膚傷口傳染。如果人或健羊接觸了病畜的唾液、水泡液及奶汁,都可能受到傳染而發病。
【癥狀】
潛伏期1~7天。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精神沉郁,跛行。口腔黏膜發生水皰和潰爛(圖1-19-1)。山羊口腔病變比綿羊多見,水泡多發生在硬腭和舌面上。母羊常流產。蹄的水泡小,不像牛那么明顯。奶山羊可見乳頭上有病變,奶量減少。哺乳羔羊容易得病,多發生出血性胃腸炎。也可能發生惡性口蹄疫,由于急性心臟停搏而死亡。死亡率可達20%~50%。

圖1-19-1 口腔黏膜發生水皰和潰爛
【病理變化】
小羊有出血性胃腸炎。在口腔、蹄部和乳房等處可見水皰、爛斑(圖1-19-2)。咽喉、氣管、支氣管和前胃黏膜有爛斑和潰瘍形成,心肌切面有灰紅色或黃色斑紋,即“虎斑心”。

圖1-19-2 蹄冠部皮膚潰爛、壞死
【診斷】
本病的臨床癥狀比較特征,結合流行特點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常須作實驗室檢驗。但應注意與羊痘相區別。羊痘的面部病灶多見于皮膚,很少見于口腔黏膜。藍舌病、口瘡、潰瘍性皮膚炎及腐蹄病都不產生水泡,因而容易區別診斷。
【防治】
(1)預防
① 嚴禁從有病國家或地區引進動物及動物產品、飼料、生物制品等。
② 無口蹄疫地區,一旦發生疫情,應采取果斷措施,對患病動物和同群動物全部撲殺銷毀,對被污染的環境嚴格、徹底消毒。
③ 口蹄疫流行區,堅持免疫接種。
④ 當動物群發生口蹄疫時,應立即上報疫情,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實施隔離封鎖,對疫區和受威脅區的未發病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⑤ 對病羊首先要加強護理,例如圈棚要干燥,通風要良好,供給柔軟飼料(如青草、面湯、米湯等)和清潔的飲水,經常消毒圈棚。
(2)治療 為促進病羊早日康復,在嚴格隔離條件下,根據患病部位不同,給予不同治療。
① 口腔患病用0.1%~0.2%高錳酸鉀、0.2%福爾馬林、2%~3%明礬或2%~3%醋酸(或食醋)洗滌口腔,然后給潰爛面上涂抹碘甘油或1%~3%硫酸銅,也可撒布冰硼散。
② 蹄部患病用3%克遼林、3%來蘇爾、1%福爾馬林或3%~5%硫酸銅蹄浴。也可用10%碘酒涂抹,然后用繃帶包裹。蹄浴不要太長,因潮濕能夠妨礙痊愈。
③ 乳房患病應小心擠奶,用2%~3%硼酸水洗滌乳頭,然后涂以消毒藥膏。
④ 惡性口蹄疫對于惡性口蹄疫的病羊,應特別注意心臟機能的維護,及時應用強心劑和葡萄糖注射液。為了預防和治療繼發性感染,也可以肌內注射青霉素。口服結晶樟腦,每次1克,每天2次,效果良好,而且有防止發展為惡性口蹄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