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原生魚水彩繪
- 張國剛 彭作剛 張志鋼
- 964字
- 2020-05-07 15:14:27
序一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在目前國內水生生物學領域內找不到完全類似的書籍。對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職業素養的核心要求就是必須要嚴謹而認真地對待每一條枯燥且繁瑣的數據。而在藝術領域則更多追求的是靈感的獲取和創作。藝術領域的感性和科學研究的理性,似乎天生就有相互排斥的一面,難以調和。
而這種“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排斥”在這本書里得到了有機融合,迸發出使人耳目一新的火花。看著自己日常接觸和研究的對象——中國的魚類,被湖北大學張國剛老師用自己嫻熟的畫技精心繪制,色彩鮮艷、生動靈活地躍然紙上,內心的激動和興奮難以盡述表達,同時張國剛老師對魚類學的科學素養,讓人感嘆之余亦使人欽佩。
負責科學數據描述的西南大學彭作剛研究員,是中科院水生所走出來的博士,也是我的學生。這次他能跨界參與到非傳統學術領域圖書的編撰,運用自己堅實的魚類學科知識對經過藝術加工后的魚類圖片進行初步的鑒別界定,對他無疑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突破。達爾文曾經說過“不要因為長期埋頭科學,而失去對生活、對美、對詩意的感受能力”。作剛用這本綜合了藝術審美和魚類物種知識的圖書,向達爾文先生致敬。
在自然學科領域,物種的種屬關系會隨著對物種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可能發生變更。這是長期存在的客觀現象。這本特別的書為每個物種開設了云端數據的討論區域,讀者通過簡單的二維碼掃描,就可以即刻參與物種的討論及其最新信息的交流,這是一次極具意義的大膽嘗試,同時讓這本書的生命力獲得了極大的延展空間。負責此項目計劃的“兩江原生”,作為我國最早誕生的本土生物網絡及組織之一,這十五年的堅持耕耘頗見成效。可以說“兩江原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本土物種的研究歷程。期望“兩江原生”能在自然及物種的文化傳播、科學研究和發展、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實施等多個維度,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科學的本質就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和前進,而所得成果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助推劑。在此過程中,科學并不孤獨,它總是能找到被大眾樂于接受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就如本書做到的那樣,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表現,以堅實的科學數據為基礎,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大眾同時推開了藝術和科學的大門。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人投入其中,發揮各自領域的優勢,跨界與別的領域優化結合,相信能迸發出更多、更絢麗的火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