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藍莓的經濟效益與發展趨勢

(一)經濟效益

正是由于藍莓獨特的風味及營養價值,其鮮果及其制品作為一種功能保健食品風靡世界各地,而且價格昂貴。在美國,鮮果大量收購價每千克為2.0~2.5美元,市場零售價達每千克10美元。在日本,藍莓鮮果作為一種高檔水果供應市場,只有富有階層才能消費食用。盡管日本的栽培面積已達400hm2,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需每年從美國大量進口。市場零售價格達每千克10~15美元。藍莓濃縮汁國際市場價為每噸3萬~4萬美元,是蘋果濃縮汁的30~40倍。

(二)生產現狀

1.中國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藍莓種植傳入中國。藍莓的種植初期發展較為緩慢,后期發展迅速,種植面積在2004~2013年的10年間由118hm2增加到20366hm2,增加173倍,并且栽培面積在10年內,上升態勢極為顯著。同時,藍莓產量在2004~2013年的10年間快速上升,2004年藍莓產量僅為71.5t,至2009年增加至1773t,年均增長率達到190.06%,至2013年藍莓產量達到15130t,是2004年藍莓產量的212倍。

2.中國藍莓加工及出口現狀

我國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地區有利用中國東北野生藍莓進行加工的歷史,在20世紀50年代,即有野生藍莓、紅豆越橘、樹莓等的加工產品,但一直以來產品的影響范圍很小,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對藍莓等果實的營養保健價值的認識水平都不高,一直未形成產業。20世紀80年代,藍莓加工研究工作有所發展,也有新產品出現,但產業發展緩慢。直到21世紀初,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藍莓營養價值的了解,以及世界范圍的藍莓熱,我國藍莓加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00年前后,僅有野生藍莓產地附近的幾家企業少量生產加工品,銷售也僅局限在局部市場。到2010年,進行藍莓加工的企業已超過100家,產品有10多個大類幾百個品種。

目前我國藍莓加工主要產品類型中果醬、烘焙食品及糖果占比最大,共占藍莓總產品的53%,果凍及果酒占比最小,分別占6%、9%。藍莓加工品的發展同樣提高了果實的利用率,豐富了產品類型,至2013年,加工企業已超過百家,生產花青素的企業也已達20家。然而由于藍莓產品的數量有限,大多用于出口。鮮果僅有10%用于國內北京及上海等一線城市消費,其他90%均用于出口日本;小部分冷凍加工后出口歐洲及日本;凍果約80%出口歐洲和美洲;而藍莓提取物幾乎100%出口歐洲。

3.中國藍莓品種類型

不同產區根據各自的氣候條件選擇不同的品種進行產業化栽培生產。我國栽培藍莓以北高叢藍莓居多,占藍莓栽培總數的37%,矮叢藍莓和兔眼藍莓均占總數的20%,半高叢藍莓占總數的15%,其中南高叢藍莓占比最少,僅占總數的8%。矮叢藍莓和半高叢藍莓主要在東北地區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和遼寧省栽培;北高叢藍莓主要在沿海地區的膠東半島、遼東半島、蘇北地區和云南部分地區栽培;兔眼藍莓和南高叢藍莓主要在浙江、貴州和云南地區栽培。主要栽培的品種南高叢品種有“夏普蘭”“奧尼爾”和“密斯梯”;兔眼藍莓主要品種有“粉藍”“園藍”“梯芙藍”和“頂峰”;北高叢品種有“都克”“藍豐”“埃利奧特”“達柔”和“伯克利”;半高叢品種有“北陸”“北藍”和“圣云”;矮叢藍莓品種有“美登”和“芬蒂”。在長江以北地區,“藍豐”“北陸”和“美登”已成為三大主栽品種,據2005年統計,其栽培面積分別占北方栽培面積的29%、15%和13%。

4.設施藍莓現狀

利用日光溫室和冷棚設施進行反季節栽培生產,鮮果提早上市已成為我國藍莓生產的一大特點,并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進行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溫室栽培果實采收期可以提前到3月底至5月中旬,冷棚生產果實采收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而露地生產為6月底至8月底。三種栽培模式配合,可以實現全年連續6個月的鮮果供應期。另外,與露地生產相比,設施生產中藍莓的生長期延長,花芽分化好,產量可提高30%,鮮果商品果率提高30%以上。日光溫室生產從2001年試驗栽培開始,在我國藍莓設施生產從僅有的0.13hm2發展到2007年的30hm2,2008年以后快速發展,至2015年面積達到560hm2,產量達到1470t。其中,栽培面積和產量以山東省最高,分別為300hm2和1000t;遼寧省位居第二位,分別為250hm2和450t。然而,遼寧省由于秋季進入低溫的時間較早,可以較早滿足藍莓的冷溫需要量,因此,可以提早升溫,果實提早成熟,獲得更高的市場效益,致使最近2年來日光溫室栽培面積增加相對迅速。而吉林省由于冬季溫度過低,加溫效果差且成本高等劣勢,日光溫室生產一直沒有增加。

在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藍莓冷棚生產除了具有果實提早成熟15~20d、果實市場商品率提高的優勢外,作為藍莓植株越冬抽條的一種防御措施顯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特別是進入豐產期,樹體高達2m左右,人工埋土防寒等方法操作變得極其困難,因此,冷棚栽培在最近5年來得到快速發展。栽培面積由2001年的1hm2發展到2007年的12hm2(2007年產量為50t),2008年以后發展快速,面積達到1165hm2,產量達到6030t。其中,面積和產量仍然以山東省位列第一位,分別為1000hm2和5000t。遼寧省位列第二位,分別為150hm2和1000t。

(三)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

1.自然災害

(1)越冬抽條 越冬抽條是東北地區藍莓栽培中最主要的問題,如果不采用越冬保護措施,從遼寧省的大連到黑龍江省的伊春等所有東北地區范圍內,無論是矮叢藍莓還是高叢藍莓和半高叢藍莓露地越冬后都會出現嚴重抽條,表現為地上部無論是多年生枝條還是一年生枝條全部抽條干枯。與藍莓的原產地北美地區的海洋性氣候相比,我國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特征,冬季低溫、干旱少雪、空氣濕度小而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抽條。2010~2011年冬,由于少雨干旱、空氣濕度極低,山東產區也發生了嚴重的越冬抽條,造成嚴重減產。目前,采用埋土防寒是最為理想的方式,在遼南地區溫室和冷棚栽培既可以防止越冬抽條又可以提早成熟。其他方式如在雪大的地區堆雪防寒、在遼南地區采用塑料袋和稻草簾綁縛樹體防寒都可以使用。

(2)降雨過量 中國藍莓的主產區如遼寧省的丹東和長江流域在藍莓生產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果實成熟期降雨過量。丹東地區的年降雨量在900~1200mm之間,而且果實成熟期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是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0%以上。降雨量過大造成果粉受損、果實外觀不好、糖度降低、裂果、貯藏性能降低和果實采收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果實的風味和品質也大大降低。據測試,“藍豐”品種的含糖量在丹東地區僅為8%,而在煙臺地區可達13%。2015年,在上海和浙江產區,由于降雨量過大和持續時期過長,造成30%~50%的產量損失,特別是上海和浙江一帶,黏重土壤種植園由于排水困難,長期積水而引起大樹死亡。

北方利用設施生產、南方采用避雨栽培模式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另外一個途徑是利用早熟和晚熟品種避開雨季果實成熟。例如丹東地區晚熟藍莓“埃利奧特”“晚藍”“利伯蒂”和“奧羅拉”等晚熟品種,果實成熟期是8月上旬到9月中旬,正好避開雨季,且實現晚熟鮮果供應市場,值得推廣。

(3)花期低溫和高溫傷害 花期低溫傷害只是偶爾發生,2007年春季在東北地區的長春發生一次花期低溫傷害。吉林農業大學實驗園由于花期低溫和溫度驟變造成了嚴重危害,坐果率降低和果實發育受阻形成僵果。對36個品種進行調查,受害果率為8.2%~100%。其中19個高叢藍莓品種、9個半高叢藍莓品種和8個矮叢藍莓品種的三級受害(70%~100%果實受害)果率分別為65%、78%和60%。

在膠東半島的青島至連云港一帶的藍莓產區,花期干熱風對藍莓坐果的影響很大。2014年4月末,突然間持續三天的高溫(28~30℃)導致在這一產區正值盛花期的品種如“北陸”和“布里吉塔”發生嚴重的坐果不良或者坐果后果實發育不良的現象,僵果或者不能正常成熟的果實比例高達30%以上,有的藍莓園甚至絕產。2015年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除了園地選擇避免不利氣候條件外,采用噴灌方式是解決花期溫度傷害的有效措施。根據天氣預報的情況,當低溫或高溫出現時,采用噴灌噴霧調節果園溫度,增加濕度可以有效提高坐果率。另外,果園薰煙也可以有效避免花期低溫傷害。

2.有機質供應不足

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和改良土壤的有機物料缺乏是制約藍莓生產的一個主要問題。藍莓栽培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至少在5%以上,最好12%~18%。就目前我國的藍莓產區,除了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土壤和草炭土壤類型外,都面臨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的問題,大部分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下。利用草炭土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是目前藍莓生產中土壤改良的最佳方式,但我國草炭土資源主要在東北地區的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地區,長距離運輸大大增加了建園成本。據估測,在山東產區,利用草炭土改良土壤的投入占整個建園成本的近1/4。鋸末和松樹皮等可以替代草炭土,但由于我國森林保護木材產量下降,再加上鋸末等用于木材二次加工和蘑菇生產等原因,使得這一資源供應量嚴重不足而且價格居高不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吉林農業大學利用各種作物秸稈作為改良土壤的有機物料做了研究,證明玉米秸稈是參試材料中最有效的替代草炭土的有機物料。其他作物秸稈也可以使用,但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秸稈要粉碎,二是要加入相當于秸稈重量的2%的尿素補充氮源。

3.栽培中存在的問題

2008年以前,種植面積較小、種植的企業對技術把握的比較到位,相對來講,種植技術上存在的問題比較少。而2008年以后,全國各地藍莓發展快速,由于對藍莓種植技術把握不到位或者違背科學規律種植,導致種植失敗的案例很普遍。

(1)品種問題 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沒有按照區域化的原若選擇適宜本地區種植的品種,如南方產區的四川、廣西等地種植北高叢品種、半高叢品種甚至矮叢品種。二是盲目追求新品種或者迷信“專利品種”。2008年以來,我國藍莓生產上陸續推出了30余個甚至更多的新品種,但是在生產實踐中證明新品種不見得就是好品種,以北方產區為例,經過15年的實踐,特別是市場的驗證,2000年確定的“都克”“藍豐”和“北陸”依然是目前種植者選擇的主導品種。目前仍然沒有能夠完全替代它們的優良品種。三是同種異名的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給早已命名的品種重新起名或者編號,給生產者帶來了品種選擇的混亂和迷惑。品種的選擇要根據區域化和主導品種的原則來確定。

(2)苗木質量 由于營養缽不夠規格造成的老化苗木和斷根苗、育苗基質問題導致的半根苗木給生產造成的危害是最近五年來藍莓種植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生產種植選擇符合規格的2年生苗最佳,如果選擇3年生苗,營養缽必須滿足北方產區達到口徑16cm以上,南方產區達到20cm以上。苗木質量不好種植以后新根發根緩慢,甚至不發新根,成為不死也不長的“僵苗”。在苗木選擇上,應該選擇根系發達完整、須根和吸收根多的苗木,另外,盡可能避免為了追求種植效果和早期豐產而采用的“大樹移栽”。

(3)土壤改良 對藍莓來講,土壤疏松、透氣和排水良好是重要的要素。在南方產區如四川、長江流域的黏重土壤種植藍莓有機質投入不足或者土壤改良方式不到位導致種植失敗的比例很高。一是全園改良有機質等投入不足,土壤依然黏重;二是起壟栽培后在壟上采用“穴改”方式,定植1~2年內改良穴中能夠滿足根系發育的要求,但到了第三年根系到達改良土壤的最外圍位置時,由于排水不良產生的“泥盆效應”會導致樹體漚根和爛根,生長發育不良甚至死亡。而加大土壤改良力度,采用全園改良方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

由于以上3個主要問題導致最近5年來藍莓種植總面積的約40%種植失敗,30%屬于低產園,約30%屬于中等水平,能夠達到標準的藍莓園不足10%。

(四)發展趨勢

在世界范圍內,藍莓的栽培面積逐步擴大,藍莓生產向著高度企業化、規?;彤a、供、銷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由于藍莓小漿果的經濟效益較高,種植面積迅速增加,北美地區年增加速度為30%,南美地區為50%,東歐國家為30%。藍莓栽培規?;⑵髽I化和生產、包裝加工和銷售一體化,能夠根據生產的目的,確定栽培品種,鮮食型品種,選擇果實大、風味佳、耐貯運品種;而加工型品種,注重加工品質。例如在藍莓規?;推髽I化方面,美國的Oceanspray公司是世界蔓越橘最大的種植生產商,控制了美國80%的生產基地;加拿大國際藍莓公司,栽培10000英畝(1英畝=4046.86m2);在公司生產的一體化方面,美國的Oceanspray公司的蔓越橘栽培,加工和銷售統一由公司負責和管理。

中國藍莓的國際和國內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許多跨國公司已經與我國合作,將在我國藍莓生產的企業化、規?;鸵惑w化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如日本環球貿易公司與吉林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大果鮮食藍莓的產業化生產”。德國的拜爾納瓦德公司已經在中國投資建廠,進行小漿果的生產和加工。

但與國外發達國家100多年的科研和產業化生產相比,我國藍莓產業才剛剛起步,在藍莓國際化貿易的大背景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藍莓大面積產業化生產和完善的產品市場建設要求迫切,同時也在優良品種選育、綠色無公害優質豐產栽培技術、果實采收和加工技術等方面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一段時期內發展藍莓生產應注意以下問題。

1.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選育工作

目前我國藍莓生產中應用的品種幾乎全部是國外引進的品種。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培育的藍莓品種達到80%以上申請了專利。隨著中國簽署加入知識產權公約,對于我國未來藍莓生產中新品種的使用將造成極大的限制。近20年來,以吉林農業大學為首的科研單位從美國等國家引進了大量的藍莓優良品種,并對引進的品種進行了篩選,審定了一些優良品種,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雖然引種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資源,但從藍莓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國必須重視藍莓育種工作,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我國野生藍莓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強藍莓品種的選育工作,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品種。這是保證我國藍莓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否則,發達國家通過品種授權就可以為我國藍莓產品的出口制造障礙。針對這一問題,以吉林農業大學牽頭的農業部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重大專項,小漿果專項團隊從2007年開始就啟動了全國性的聯合育種計劃,通過實生選種、常規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和分子育種等手段,選育出了100余個優良單株,確定了30余個優良品系,2015年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選育出了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未來5~10年,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藍莓優良品種將陸續推出。

2.優質豐產配套栽培技術和安全生產技術

目前我國藍莓的栽培技術還不完善,栽培技術研究的基礎還很薄弱,使目前我國藍莓果品原料的生產品質較差,在國際市場上缺少競爭力。歐洲和日本等國從中國進口藍莓產品均要求通過有機認證,而我國除了野生藍莓產區獲得認證外,人工栽培產區很難獲得有機認證。美國和歐洲各國在長期的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優質豐產技術,包括土壤改良與管理技術、合理施肥灌水、修剪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引進這些技術并進行消化吸收,可以極大提高我國藍莓的栽培管理水平。藍莓果品原料的生產安全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新建的藍莓生產基地首先應通過有機食品產地認證,積極篩選抗病品種,加強藍莓病蟲害的安全防治工作,逐步增加藍莓有機產品的生產比例,以適應國際市場貿易的需求。

3.藍莓生產中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

勞動力短缺成為中國藍莓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藍莓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果實采收,以鮮果為目標生產時必須人工采收,而由于人口出生數量下降、城市化和城鎮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嚴重短缺和不足。除了政策因素以外,研究“機械化、省力化、精簡化”栽培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吉林農業大學結合生產實際,研究了“藍莓機械化開溝土壤改良”“藍莓合理密植與精簡化修剪技術”和“藍莓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并應用于生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發達國家藍莓采收早已實現了機械化,但是機械化采收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我國大部分藍莓種植在山地或丘陵,不適宜大型機械應用;二是機械化采收導致果實的耐貯性下降且產量損失約30%。因此,研發適應我國地理條件的小型采收機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

4.引進先進的貯藏保鮮和果實加工技術,完善加工技術市場

隨著我國藍莓產業的持續發展,果品的貯藏加工技術必須要及時跟上產業的發展。我國現有的藍莓采后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加工基礎薄弱,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藍莓產業的順利發展。我國現階段藍莓產品的加工設備和工藝多是在引入的基礎上開發研制的,但是種類多集中于常規加工,對一些新科技項目還在探索中,如色素提取、果粉膠囊等保健品的研制,尤其是新興的固體果蔬粉加工品,利用超微粉碎技術、微膠囊技術,鮮果可以經過低溫干制粉碎后制成藍莓果粉,極易被人體吸收,營養成分更高,且便于貯藏運輸,被廣泛地應用于嬰幼兒食品、糖果制品、烘焙類制品等。這些產品多適宜經濟收入高、對新產品接受能力較強的群體,比一般的深加工品增值空間要大,企業可以抓住機遇,緊跟國內外果蔬加工發展的新趨勢,采用新型加工設備,利用微膠囊技術、微粉碎技術等進行藍莓果粉制作,使其更易貯存、吸收,增值空間更大。另外,鮮果的采后貯藏運輸技術、保鮮技術需要加強,具體如氣調貯藏、機械冷藏、超聲波處理等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可以成為研究重點。應在引進加工技術的同時,引進相關的質量檢測設備與技術,如雜質快速檢測、農殘檢測技術和設備以及質量管理標準,通過消化吸收,研究制訂出適宜我國國情的藍莓加工產品質量管理技術體系。

5.合理調整藍莓栽植區域,推薦藍莓栽培區域化

所謂藍莓品種區域化是指在不同生態地區選擇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最佳品種。藍莓抗寒性較強,適宜在酸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肥沃疏松的地塊栽培;喜濕潤、抗旱能力差,需要有較好的灌溉條件。但不同品種對氣候和土壤條件的要求有一定的差異。中國幅員遼闊,有著大面積的可種植藍莓的土壤,只要對其pH值稍做調整就可種植,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各地的紅黃壤酸性土地區更適宜種植。根據區域化試驗結果,我國各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及引種表現和品種資料,我國藍莓生產可以規劃為以下幾個產區。

(1)長白山、大小興安嶺產區 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地處高寒山區,惡劣的氣候條件致使許多果樹難以成規模栽培,但發展藍莓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吉林農業大學經過20余年的引種研究,選出的優良藍莓品種抗寒能力極強,可以抵抗-40℃以上的冬季低溫,另外,選出的矮叢抗寒品種多樹體矮小,一般30~80cm,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地區冬季大雪可以覆蓋植株2/3以上,可確保安全越冬。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地區多為有機質含量高、疏松、濕潤的酸性土壤,適合藍莓生長,成為目前我國藍莓的優勢產區之一。

長白山區栽培藍莓具有以下幾個優勢。①土壤酸性、有機質含量高、降水豐富均勻,可以極大地降低建園成本。目前各個產區由于缺少有機質,大量使用東北的草炭土進行土壤改良,再加上水利設施等,建園成本高出長白山地區一倍以上。②以晚熟為目標的鮮果生產是其他任何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目前北方鮮果生產栽培的品種“公爵”和“藍豐”在山東產區6月中旬至7月中旬果實成熟,遼寧省7月成熟,而長白山區是8月初至9月初成熟。而此時正是全國藍莓市場鮮果的供應斷檔期,此時期生產的鮮果市場價格高、競爭力強。③藍莓加工特用矮叢藍莓品種在遼寧省以南地區由于氣候問題不宜栽培,在長白山區栽培產量高、品質佳,有不可競爭的發展潛力。④長白山地區冷涼的氣候使病蟲害發生的危害很少或沒有,土壤肥力高,工業污染少,完全可以生產有機產品。

在該產區中,無霜期≤90d的地區,如漠河、加格達奇、伊春等,以矮叢藍莓“美登”“芬蒂”和半高叢中的“北春”為主,加工栽培。

無霜期90~125d的地區,以矮叢和半高叢的“北陸”“北藍”“藍金”為主。無霜期125~150d的地區如吉林省的集安、圖們、臨江,利用地區優勢以晚熟鮮果生產為主,果實采收期7月20日至9月10日,品種配置“公爵”“北衛”“藍塔”“瑞卡”和“藍金”?!?/p>

(2)遼東半島產區 遼東半島的丹東到大連,土壤為典型的酸性沙壤土,年降水量600~1200mm,無霜期160~180d,是栽培藍莓較為理想的地區。但由于冬季的極端低溫、干旱少雪等原因,藍莓越冬抽條嚴重,因此需要考慮越冬防寒的問題。該產區由于優異的酸性沙壤土和充沛的降水量以及比較理想的無霜期條件,已經成為我國目前北方藍莓的優勢產區之一。

露地栽培果實的成熟期在7月初至8月底,正好是膠東半島露地生產果實采收末期,可以利用地域差異生產鮮果供應市場,露地生產栽培鮮食品種以“愛國者”“公爵”“藍豐”為主,晚熟品種“晚藍”“埃利奧特”可以實現8月初至9月初供應市場鮮果,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2009~2013年吉林農業大學在丹東產區的區域試驗表明,“藍塔”“瑞卡”和“普魯”3個品種在該產區表現優良,可以考慮生產上使用。在該產區中,半高叢品種中的“北陸”表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高產和連續豐產,果實品質佳,加工性能好和栽培管理容易,以加工為目標栽培時,是最為理想的品種;如果以鮮食為目標,則需要重剪控制產量,豐產期產量控制在3~4kg/株,增大果個。該產區露地生產中果實成熟期7~8月正值雨季,果實采收困難,尤其是以鮮食為生產目標時,由于降雨造成果實的貯運能力下降。因此,建議采用冷棚栽培,既可以提早成熟,又可以提高鮮果的商品率。

此區是大櫻桃和草莓的反季節栽培主產區,可以利用現有的設施條件大力推廣藍莓設施栽培。在溫室中生產藍莓,該產區由于入秋早、解除休眠早,比膠東半島可以提早15~20d成熟,采用自然升溫,“藍豐”可以在4月初至5月中旬采收,如采用人工簡單供熱提高溫度,可提早到3月中旬,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該產區是目前我國藍莓溫室反季節生產優勢產區,建議品種配置“公爵”“藍豐”和“藍金”,可適當考慮“北陸”。

(3)膠東半島藍莓產區 膠東半島的威海到連云港地區,土壤為酸性沙壤土。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600~800mm,無霜期180~200d,冬季氣候溫和,空氣濕度大。適宜所有北高叢藍莓品種栽培生產,在此區北部的煙臺均可以安全露地越冬,無抽條現象,青島以南地區部分南高叢藍莓和兔眼藍莓品種也可以安全露地越冬。目前此區是我國北方藍莓的露地最佳優勢產區之一。露地生產6月中旬至7月中旬供應鮮果。主要建議品種:“公爵”“藍豐”,適當增加“北陸”和“瑞卡”的比例。晚熟品種“達柔”“晚藍”“埃利奧特”的成熟期與遼東半島地區的“公爵”和“藍豐”的露地生產成熟期沖突,而且果實成熟期正值雨季,影響果品質量,不宜應用。

本產區由于需冷量問題,日光溫室生產比遼東半島晚熟15~20d,而露地生產早15~20d,因此,藍莓鮮果的供應期比遼東半島少了一個多月。因此,溫室生產和遼東半島相比不具優勢,但果實仍能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成熟上市,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此區內采用普通的冷棚栽培,投入只有溫室栽培的1/4,“藍豐”品種可以提早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收上市。將此區規劃為藍莓鮮果冷棚生產主產區。溫室和冷棚栽培品種以“公爵”和“藍豐”為主。其他品種如“瑞卡”“藍塔”和“愛國者”可以適當栽培。

在特殊的年份,如2010~2011年冬季,由于干旱少雨,空氣濕度極小,山東產區藍莓發生了嚴重的越冬抽條,因此,該產區依然面臨著越冬抽條的威脅而不得不每年采取越冬防寒措施。

(4)長江流域產區 長江流域的上海、江浙、安徽和湖南、湖北一帶,濕潤多雨,土壤多為酸性的黃壤土、水稻土和沙壤土,夏季高溫,南高叢藍莓和兔眼藍莓具有耐濕熱的特點,可在此區發展。此區藍莓發展可供加工和鮮食兼用。以露地生產早熟品種供應市場為目標,在此區域內,南高叢品種4月末至6月初、兔眼品種6月初至8月中果實成熟,早中晚熟配套可以實現露地生產5個月的果實采收期。品種配置:長江以北到淮河以南地區為南方品種和北方品種混生區,栽培品種為“奧尼爾”“密斯梯”“雷戈西”“布里吉塔”“燦爛”“巨豐”“粉藍”“公爵”“北陸”“藍豐”。長江以南地區種植南方品種為“奧尼爾”“比樂西”“密斯梯”“雷戈西”“布里吉塔”“燦爛”“巨豐”“粉藍”。

然而,在這一產區存在的問題也相當嚴重。一是很多土壤的黏重程度比較高,需要加入大量的有機質、河沙等改善土壤結構,極大地增加了土壤改良的成本。二是由于降雨量過大,始終面臨內澇的威脅,特別是江浙和上海一帶,果實成熟期恰逢梅雨季節,不但影響果實品質,而且采收困難,建議采用避雨栽培模式加以解決。

(5)華南產區 以廣東、廣西、福建沿海為主,該產區是目前我國新發展的產區,栽植面積不大,該產區栽培主要注意的是要選擇冷溫需要量較低的品種,靠南的地區以南高叢藍莓品種為主,靠北部的地區發展南高叢藍莓和兔眼藍莓品種,主要建議品種:“奧尼爾”“密斯梯”“雷戈西”“布里吉塔”“燦爛”“巨豐”“粉藍”。在此區域內果實成熟期為5月初至7月底。以生產鮮果供應本地市場、東南亞市場、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市場為目標。

(6)西南產區 近幾年來,云南、貴州和四川的藍莓產業發展很快。此地區土壤為酸性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沙壤土較少,氣候條件變化多樣,無霜期從190d(麗江)到350d(臨滄)不等,幾乎適宜所有的藍莓品種生長。此產區應該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和生產目標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果實成熟期較早,南高叢藍莓4月末至6月初,兔眼藍莓6月初至8月中旬。此產區的主要生產目標是:利用區域差異優勢進行藍莓露地生產,提早供應鮮果市場,這是北方產區無可比擬的優勢。特別是云南省具有海拔高、紫外線強、光照充足的特點,生產的藍莓果實皮厚、甜度高、耐貯運,可以依據此區域不同的海拔高度合理配置南高叢、北高叢或兔眼藍莓品種,產區優勢明顯。

目前西南產區形成的集中產區主要有:云南的澄江、玉溪、麗江、曲靖、大理,四川的成都地區,貴州的黔東南地區。

西南產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大部分土壤黏重,進而導致土壤改良成本增加,降雨季節容易發生澇害。另一個問題是需冷量較少的南高叢品種如“奧尼爾”和“密斯梯”二次開花現象嚴重,云南澄江地區可高達70%,嚴重影響第二年的產量。另外,貴州產區存在花期霜害的風險。

目前,除以上主產區外,海南也開始種植藍莓,在這一地區,最關鍵的是解決冷溫需要量的問題,低冷溫需要量的品種如“比樂西”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罗县| 达拉特旗| 安陆市| 怀来县| 上犹县| 亳州市| 肥西县| 屯留县| 吴堡县| 双流县| 田林县| 望城县| 济南市| 齐齐哈尔市| 江安县| 扎鲁特旗| 仲巴县| 湖口县| 芦溪县| 壤塘县| 清水河县| 惠东县| 稻城县| 保定市| 乳山市| 大方县| 吉木乃县| 麻城市| 镇巴县| 民县| 西安市| 卢氏县| 庆阳市| 常宁市| 秭归县| 雅江县| 怀集县| 丹棱县| 楚雄市| 山西省|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