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仿古建筑構造與設計
- 徐錫玖主編
- 3584字
- 2020-05-06 16:40:55
第三章 硬山、懸山建筑的設計
第一節 構架設計
硬山與懸山建筑都是一種普通人字形坡屋面建筑,硬山建筑的屋面僅有前后兩坡,左右兩側山墻與屋面相交,并將檁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墻內,或不超出山墻外皮,這種建筑形式稱為硬山建筑;懸山建筑屋面也同硬山建筑相似,有前后兩坡,但它梢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墻之內,而是挑出山墻之外,使得兩山屋面隨之懸出于山墻或山面屋架,這種形式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筑。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
從建筑物的柱網分布以及正身梁架的構造看,懸山與硬山建筑并無多少區別,所不同的只是山面檁木的變化。硬山房山面檁木完全包砌在山墻內,懸山建筑山面檁木則挑出于山墻之外。硬山和懸山建筑都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建筑形式,住宅、園林、寺廟中大多都采用這類建筑,有的甚至放在主要建筑位置上。硬、懸山建筑立面形式如圖3-1所示。

圖3-1 硬、懸山建筑立面形式
一、平面布局
硬、懸山平面如圖3-2所示。具體設計參見第二章第二節中“三、臺明的尺度”相關內容。

圖3-2 七檁硬、懸山平面圖
二、立面構造
硬山建筑和懸山建筑均以小式為多。其構造結構如圖3-3所示。常見的有七檁、六檁、五檁、四檁等幾種形式,節點如圖3-4所示,這幾種是硬山和懸山建筑常見的形式。硬山建筑與懸山建筑的區別在于山面的處理上,一個檁不出山墻,一個出山墻。

圖3-3 構架結構圖
根據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屋面可分為大屋脊屋面和卷棚屋面兩種。大屋脊屋面前后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七檁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 (后兩種多用作門廡)。卷棚屋面脊布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后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卷棚、六檁卷棚、八檁卷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于垂花門[圖3-4(c)],其中硬山使用卷棚屋面的較少,而懸山建筑相應使用卷棚屋面的較多。

圖3-4 節點示意
在使用上,硬山多用于正廳及比較明顯的位置,如七檁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筑,常用它來做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做法特別,在建筑的前面加出廊,可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用做前廊后無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筑多用于無廊廂房、后罩房、倒座房等。懸山建筑則以六檁、四檁卷棚居多,偏重用于門廡及小型景觀建筑,如垂花門、軒、廊、榭等。
硬山建筑和懸山建筑也有大式建筑的個例,帶斗栱的大式建筑更少,即使有,一般也不過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實例稍偏多一點,它與小式建筑的區別主要在建筑尺度,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裝飾(如梁枋多施油漆彩畫)。
(一)步架
凡古建筑中雙脊檁卷棚構架中,最上面居中一步稱為“頂步”,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取4D~5D(D2為柱徑),金脊各步取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檐檁中-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兩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于2D、最大不應大于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步架、舉架關系如圖3-5所示。
(二)舉架
舉架是指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也稱舉高。清代建筑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也稱為系數。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筑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如圖3-5所示。舉架的舉折與從屋檐至屋脊根自然彎垂的繩索基本吻合,是一條柔美的曲線。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卷棚構架的舉架和步架尺寸的調整,要視頂步架椽子的彎折弧度和舉高直線段的趨勢,以免發生死彎。

圖3-5 步架、舉架關系圖
(三)構架
1.檐柱、金柱
沿面寬方向的第一排(即前檐)和最后一排柱子,稱檐柱,細分稱為前檐檐柱和后排檐柱,第二排和倒數第二排為金柱(俗稱老檐柱)。前檐檐柱與金柱之間為廊子,裝修一般安裝在金柱之間,稱為“金里安裝修”。在檐柱和金柱之間,由穿插枋和抱頭梁相聯系,如圖3-6所示。



圖3-6 梁架關系圖
2.穿插枋、抱頭梁
穿插枋在檐金柱之間主要起連系拉結作用,抱頭梁也有連系檐金柱的作用,但它的主要作用是承接檐檁。
3.檐枋
檐枋在檐柱之間梁上端沿面寬方向,它是連系檐柱柱頭的構件。
4.檁三件
抱頭梁上面安裝檐檁,檐檁和檐枋之間安裝墊板,這種檁、墊板、枋子三件疊在一起的做法稱作“檁三件”。
5.金枋、隨梁
在金柱的柱頭位置,沿面寬方向安裝金枋(又稱老檐枋),進深方向安裝隨梁。隨梁的主要作用是連系拉結前后檐金柱。隨梁和金枋在金柱柱頭間形成的圍合結構,其功用類似圈梁,對穩定內檐下連架(即柱頭以下)結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6.五架梁、三架梁
金柱之上為五架梁。所謂五架梁,是指這根梁上面承有五根檁,五架梁又俗稱大柁,它是最主要的梁架。五架梁上承三架梁。
7.瓜柱、柁墩、脊瓜柱、角背
三架梁由瓜柱或柁墩支承。瓜柱或柁墩的高低,即兩梁之間凈距離的大小。一般說來,如果這段距離大于等于瓜柱直徑(或側面寬度),則應使用瓜柱,如小于瓜柱直徑(或側面寬度)則應使用柁墩。三架梁上面居中安裝脊瓜柱。由于脊瓜柱通常較高,穩定性差,需輔以角背,以增加脊瓜柱的穩定性。瓜柱、角背、脊瓜柱如圖3-7所示。

圖3-7 瓜柱、角背、脊瓜柱
8.排山梁架、雙步梁、單步梁
在硬山建筑中,貼著山墻的梁架稱為排山梁架。排山梁架常使用山柱,山柱由地面直通屋脊并支頂脊檁,將梁架從中分為兩段,使五架梁變成為兩根雙步梁,三架梁變成為兩根單步梁,如圖3-8所示。

圖3-8 排山梁架
9.椽子、望板、連檐,瓦口
在木構架上面,設置了屋面木基層,木基層上面設有椽子、望板、連檐、瓦口等。椽子是屋面木基層的主要構件,小式建筑的椽子多為方形,大式建筑和園林建筑用圓椽者較多。由于古建筑屋面每步架的舉度不同,屋面上椽子分為若干段,每相鄰兩檁為一段,椽子依位置不同分別稱為檐椽花架椽、腦椽,其中,用于檐步架井向外挑出者為檐椽,用于脊步架的為腦椽,檐椽腦椽之間各部分均稱為花架椽。在這些椽子中,檐椽最長,它的長度為檐(或廊)步架加上挑出部分再乘五舉系數1.12。在檐椽之上,還有一層椽子,附在檐頭向外挑出,后尾呈楔形,叫做飛椽。有些較簡陋的民居,屋檐處只用一層檐椽,不用飛椽,稱為“老檐出”做法,這也比較常見。
10.博風板
懸山檁木懸挑出梢,使屋面向兩側延伸出山墻,在山面形成出沿,這個出沿有防止雨水侵襲墻身的作用,這是懸山建筑優于硬山的地方。但檁木出梢也有弊端,帶來了山木構架暴露在外面的缺點,這對于建筑外形的美觀和木構架端頭的防腐蝕都是不利的。為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挑出的檁木端頭外面用一塊厚木板擋起來,使暴露的檁木得到掩蓋和保護,這塊木板叫“博風板”(又稱博風板、封山板,宋朝時稱搏風板)。博風板的尺度是與檁子或椽子尺寸成比例的。清式則例規定,博風板厚0.7~1椽徑,寬6~7椽徑(或二檁徑),隨屋面舉折做成彎曲的形狀,懸山出挑部分如圖3-9所示。

圖3-9 博風板
懸山的梢檁向外挑出尺寸的多少,清代《工程做法則例》有兩種規定:一種是由梢間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四椽四檔[(圖3-9(b)],這一種一般在用望磚時,椽子的距離要考慮到望磚的尺寸,椽子距離相對就小,如用木望板,則椽子的距離可相應變大,但也不可太大;另一種是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尺寸等于上檐出尺寸,檁子挑出部分的下面施燕尾枋,燕尾枋高、厚均同墊板,它安裝在山面梁架的外側,雖與內側的墊板在構造上不發生任何關系,但應看做是墊板向出梢部分的延伸和收頭。燕尾枋下面的枋子頭做成箍頭枋,既有拉結柱子的結構作用,又有裝飾功能。
11.山面構架
與懸山建筑山面構架有關系的山墻,也有不同的做法,常見有以下三種。
①一種是墻面一直封砌到頂,僅把檁子挑出部分和燕尾枋露在外面。
②另一種是五花山做法,采取這種做法時,山墻只砌至每層梁架下皮,隨梁架的舉折層次砌成階梯狀,將梁架暴露在外面。五花山做法是懸山建筑所獨有的,它的優點是,有意識地將山面木構架暴露在外面,有利于構件的透風防腐。另外,墻面砌成階梯形,又有改變墻面平板單調的外形,起到豐富立面效果的作用。
③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山墻只砌至大柁下面,主梁以上木構全部外露,梁架的象眼空檔用象眼板封堵。
硬山、懸山建筑的構架組合形式是古建筑最基本的構架組合形式。其他如懸山、歇山、廡殿等,它們正身部分構架的組成與這種構架都基本相同。因此,了解硬山建筑的構架,是掌握其他形式建筑構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