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經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

經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整個實施過程需要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部門與廣大農戶或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相結合,配方肥料的研制、銷售、應用相結合,現代先進技術與傳統實踐經驗相結合。從土樣采集、養分分析、肥料配方制定、按配方施肥、田間試驗示范監測到修訂配方,形成一個完整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

一、經濟作物肥料效應田間試驗

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是獲得各種作物最佳施肥品種、施肥比例、施肥數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徑,也是篩選、驗證土壤養分測試方法、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的基本環節。對于一般經濟作物施肥量研究,推薦采用“3414”方案設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研究目的選用“3414”完全實施方案、部分實施方案或其他試驗方案。

1.“3414”完全實施方案

“3414”方案設計吸收了回歸最優設計處理少、效率高的優點,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方案(表2-1)。“3414”是指氮、磷、鉀3個因素、4個水平、14個處理。4個水平的含義: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當地推薦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3水平(指過量施肥)=2水平×1.5。如果需要研究有機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應,可在此基礎上增加處理。

表2-1 “3414”試驗方案處理(推薦方案)

該方案可應用14個處理進行氮、磷、鉀三元二次效應方程擬合,還可分別進行氮、磷、鉀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應方程擬合。例如,進行氮、磷二元效應方程擬合時,可選用處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為基礎的氮、磷二元二次效應方程;選用處理2、3、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為基礎的氮肥效應方程;選用處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為基礎的磷肥效應方程;選用處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為基礎的鉀肥效應方程。此外,通過處理1,可以獲得基礎地力產量,即空白區產量。

其具體操作參照有關試驗設計與統計技術資料。

2.“3414”部分實施方案

試驗氮、磷、鉀某一個或兩個養分的效應,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實施“3414”完全實施方案,可在“3414”方案中選擇相關處理,即“3414”的部分實施方案。這樣既保持了測土配方施肥田間試驗總體設計的完整性,又考慮到不同區域土壤養分特點和不同試驗目的要求,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如有些區域重點要試驗氮、磷效果,可在K2做肥底的基礎上進行氮、磷二元肥料效應試驗,但應設置3次重復。具體處理及其與“3414”方案處理編號對應列于表2-2。

表2-2 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試驗設計與“3414”方案處理編號對應表

上述方案也可分別建立氮、磷一元效應方程。

在肥料試驗中,為了取得土壤養分供應量、作物吸收養分量、土壤養分豐缺指標等參數,一般把試驗設計為5個處理:空白對照(CK)、無氮區(PK)、無磷區(NK)、無鉀區(NP)和氮磷鉀區(NPK)。這5個處理分別是“3414”完全實施方案中的處理1、2、4、8和6(表2-3)。如要獲得有機肥料的效應,可增加有機肥處理區(M);試驗某種中(微)量元素的效應,在NPK基礎上,進行加與不加該中(微)量元素處理的比較。試驗要求測試土壤養分和植株養分含量,進行考種和計產。試驗設計中,氮、磷、鉀、有機肥等用量應接近肥料效應函數計算的最高產量施肥量或用其他方法推薦的合理用量。

表2-3 常規5處理試驗設計與“3414”方案處理編號對應表

二、樣品采集、制備與測試

采樣人員要具有一定采樣經驗,熟悉采樣方法和要求,了解采樣區域農業生產情況。采樣前,要收集采樣區域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等資料,繪制樣點分布圖,制訂采樣工作計劃。準備GPS、采樣工具、采樣袋(布袋、紙袋或塑料網袋)、采樣標簽等。

1.土壤樣品的采集

土壤樣品采集應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并根據不同分析項目采取相應的采樣和處理方法。

(1)采樣單元 根據土壤類型、土地利用方式和行政區劃,將采樣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采樣單元,每個采樣單元的土壤性狀要盡可能均勻一致。經濟作物平均每個采樣單元為100~200畝(平原區每100~500畝采一個樣,丘陵區每30~80畝采一個樣)。采樣集中在位于每個采樣單元相對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塊(同一農戶的地塊),采樣地塊面積為1~10畝。

(2)采樣時間與周期 經濟作物一般在秋季作物收獲后、整地施基肥前采集。同一采樣單元,無機氮及植株氮營養快速診斷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速效鉀等一般2~3年采集1次;中、微量元素一般3~5年采集1次。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每年采樣1次。

(3)采樣深度與數量 經濟作物采樣深度為0~20厘米;用于土壤無機氮含量測定的采樣深度應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來確定。采樣必須多點混合,每個樣點由15~20個分點混合而成。

(4)采樣路線 采樣時應沿著一定的線路,按照“隨機”“等量”和“多點混合”的原則進行采樣。一般采用“S”形布點采樣。在地形變化小、地力較均勻、采樣單元面積較小的情況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點采樣(圖2-1)。要避開路邊、田埂、溝邊、肥堆等特殊部位。混合樣點的樣品采集要根據溝、壟面積的比例確定溝、壟采樣點數量。

圖2-1 樣品采集分布示意圖

(5)采樣方法 每個采樣分點的取土深度及采樣量應保持一致,土樣上層與下層的比例要相同。取樣器應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鏟取樣應先鏟出一個耕層斷面,再平行于斷面取土。所有樣品都應采用不銹鋼取土器或木、竹制器采樣。

(6)樣品量 混合土樣以取土1千克左右為宜(用于田間試驗和耕地地力評價的2千克以上,長期保存備用),可用四分法將多余的土壤棄去。方法是將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在盤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勻,鋪成正方形,劃對角線將土樣分成四份,把對角的兩份分別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棄去一份。如果所得的樣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處理,直至所需數量為止(圖2-2)。

圖2-2 四分法取土樣說明

(7)樣品標記 采集的樣品放入統一的樣品袋,用鉛筆寫好標簽,內外各一張。采樣標簽樣式見表2-4。

表2-4 土壤采樣標簽(式樣)

2.土壤樣品制備

(1)新鮮樣品 某些土壤成分如二價鐵、硝態氮、銨態氮等在風干過程中會發生顯著變化,必須用新鮮樣品進行分析。為了能真實反映土壤在田間自然狀態下的某些理化性狀,新鮮樣品要及時送回室內進行處理分析,用粗玻璃棒或塑料棒將樣品混勻后迅速稱樣測定。新鮮樣品一般不宜儲存,如需要暫時儲存,可將新鮮樣品裝入塑料袋,扎緊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或進行速凍保存。

(2)風干樣品 從野外采回的土壤樣品要及時放在樣品盤上,攤成薄薄一層,置于干凈整潔的室內通風處自然風干,嚴禁暴曬,并注意防止酸、堿等氣體及灰塵的污染。風干過程中要經常翻動土樣并將大土塊捏碎以加速干燥,同時剔除侵入體。

風干后的土樣按照不同的分析要求研磨過篩,充分混勻后,裝入樣品瓶中備用。瓶內外各放標簽一張,寫明編號、采樣地點、土壤名稱、采樣深度、樣品粒徑、采樣日期、采樣人及制樣時間、制樣人等項目。制備好的樣品要妥善貯存,避免日曬、高溫、潮濕和酸堿等氣體的污染。全部分析工作結束,分析數據核實無誤后,試樣一般還要保存12~18個月,以備查詢。對于試驗價值大、需要長期保存的樣品,須保存于廣口瓶中,用蠟封好瓶口。

一般化學分析試樣,將風干后的樣品平鋪在制樣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碾壓,并將植物殘體、石塊等侵入體和新生體剔除干凈。也可將土壤中侵入體和植株殘體剔除后采用不銹鋼土壤粉碎機制樣。細小已斷的植物須根,可采用靜電吸附的方法清除。壓碎的土樣用2毫米孔徑篩過篩,未通過的土粒重新碾壓,直至全部樣品通過2毫米孔徑篩為止。將通過2毫米孔徑篩的土樣用四分法取出約100克繼續碾磨,余下的通過2毫米孔徑篩的土樣用四分法取500克裝瓶,用于pH值、鹽分、交換性能及有效養分等項目的測定。取出約100克通過2毫米孔徑篩的土樣繼續研磨,使之全部通過0.25毫米孔徑篩,裝瓶用于有機質、全氮、碳酸鈣等項目的測定。

用于微量元素分析的土樣,其處理方法同一般化學分析樣品,但在采樣、風干、研磨、過篩、運輸、儲存等環節,不要接觸容易造成樣品污染的鐵、銅等金屬器具。采樣、制樣推薦使用不銹鋼、木、竹或塑料工具,過篩使用尼龍網篩等。通過2毫米孔徑尼龍篩的樣品可用于測定土壤有效態微量元素。

3.植物樣品的采集與制備

(1)采樣要求 植物樣品分析的可靠性受樣品數量、采集方法及植株部位影響,因此,采樣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代表性:采集樣品能符合群體情況,采樣量一般為1千克。二是典型性:采樣的部位能反映所要了解的情況。三是適時性:根據研究目的,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定期采樣。四是經濟作物在成熟后收獲前采集籽實部分及秸稈。

(2)樣品采集 纖維作物參照棉花,油料作物參照油菜,其他經濟作物參照糧食作物。

①棉花樣品。棉花樣品包括莖稈、空桃殼、葉片、籽棉等部分。樣株選擇和采樣方法參照糧食作物。按樣區采集籽棉,第一次采摘后將籽棉放在通透性較好的網袋中晾干(或曬干),以后每次收獲時均裝入網袋中,各次采摘結束后,將同一取樣袋中的籽棉作為該采樣區籽棉混合樣。

②油菜樣品。油菜樣品包括籽粒、角殼、莖稈、葉片等部分。樣株選擇和采樣方法參照糧食作物。鑒于油菜在開花后期開始落葉,至收獲期植株上葉片基本全部掉落,葉片的取樣應在開花后期,每區采樣點不應少于10個(每點至少1株),采集油菜植株全部葉片。

③其他經濟作物。可參照糧食作物。由于糧食作物生長的不均一性,一般采用多點取樣,避開田邊1米,按“梅花”形(適用于采樣單元面積小的情況)或“S”形采樣法采樣。在采樣區內采取10個樣點的樣品組成一個混合樣。采樣量根據檢測項目而定,籽實樣品一般1千克左右,裝入紙袋或布袋。要采集完整植株樣品可以稍多些,約2千克,用塑料紙包扎好。

(3)標簽內容 包括采樣序號、采樣地點、樣品名稱、采樣人、采集時間和樣品處理號等。

(4)采樣點調查內容 包括作物品種、土壤名稱(或當地俗稱)、成土母質、地形地勢、耕作制度、前茬作物及產量、化肥農藥施用情況、灌溉水源、采樣點地理位置簡圖和坐標。

(5)植株樣品處理與保存 籽實樣品應及時曬干脫粒,充分混勻后用四分法縮分至所需量。需要洗滌時,注意時間不宜過長并及時風干。為了防止樣品變質、蟲咬,需要定期進行風干處理。使用不污染樣品的工具將籽實粉碎,用0.5毫米篩子過篩制成待測樣品。帶殼類作物應去殼制成糙米,再進行粉碎過篩。測定微量元素含量時,不要使用能造成污染的器械。完整的植株樣品先洗干凈,用不污染待測元素的工具剪碎樣品,充分混勻用四分法縮分至所需的量,制成鮮樣或于60℃烘箱中烘干后粉碎備用。

4.土壤與植株測試

(1)土壤測試 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評價土壤樣品測試項目見表2-5。

表2-5 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評價土壤樣品測試項目

注:用于耕地地力評價的土壤樣品,除以上養分指標必測外,項目縣如果選擇其他養分指標作為評價因子,也應當進行分析測試。

(2)植株測試 經濟作物植株測試項目參考表2-6。

表2-6 測土配方施肥植株樣品測試項

三、田間基本情況調查

在土壤取樣的同時,調查田間基本情況,填寫測土配方施肥采樣地塊基本情況調查表,見表2-7。同時開展農戶施肥情況調查,填寫農戶施肥情況調查表,見表2-8。

表2-7 測土配方施肥采樣地塊基本情況調查表

注:每一取樣地塊一張表,與表2-8聯合使用,編號一致。

表2-8 農戶施肥情況調查表

注:每一季作物一張表,請填寫齊全采樣前一個年度的每季作物。農戶調查點必須填寫完“實際施肥明細”,其他點必須填寫完“實際施肥總體情況”及以上部分。與表2-7聯合使用,編號一致。

四、經濟作物施肥配方確定

根據當前我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工作的經驗,肥料配方設計的核心是肥料用量的確定。肥料配方設計首先確定氮、磷、鉀養分的用量,然后確定相應的肥料組合,通過提供配方肥料或發放配肥通知單,指導農民使用。

1.基于田塊的肥料配方設計

肥料用量的確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與植株測試推薦施肥方法、肥料效應函數法、土壤養分豐缺指標法和養分平衡法。

(1)土壤、植株測試推薦施肥方法 該技術綜合了目標產量法、養分豐缺指標法和作物營養診斷法的優點。對于經濟作物,在綜合考慮有機肥、作物秸稈應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礎上,根據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養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養分優化調控與管理策略。其中,氮素推薦根據土壤供氮狀況和作物需氮量,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和精確調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調控;磷鉀肥通過土壤測試和養分平衡進行監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補缺的矯正施肥策略。該技術包括氮素實時監控、磷鉀養分恒量監控和中微量元素養分矯正施肥技術。

①氮素實時監控施肥技術。根據目標產量確定經濟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為基肥用量。具體基施比例根據土壤全氮含量,同時參照當地豐缺指標來確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時,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時,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時,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為基肥。30%~60%基肥比例可根據上述方法確定,并通過“3414”田間試驗進行校驗,建立當地不同經濟作物的施肥指標體系。

氮肥追肥用量推薦以經濟作物關鍵生育期的營養狀況診斷或土壤硝態氮的測試為依據。這是實現氮肥準確推薦的關鍵環節,也是控制過量施氮或施氮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減少損失的重要措施。測試項目主要是土壤全氮、土壤硝態氮。

②磷鉀養分恒量監控施肥技術。根據土壤有(速)效磷鉀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鉀養分不成為實現目標產量的限制因子為前提,通過土壤測試和養分平衡監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鉀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對于磷肥,基本思路是根據土壤有效磷測試結果和養分豐缺指標進行分級,當有效磷水平處在中等偏上時,可以將目標產量需要量(只包括帶出田塊的收獲物)的100%~110%作為當季磷用量;隨著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需要減少磷用量,直至不施;而隨著有效磷的降低,需要適當增加磷用量;在極缺磷的土壤上,可以施到需要量的150%~200%。在2~4年后再次測土時,根據土壤有效磷和產量的變化再對磷肥用量進行調整。鉀肥首先需要確定施用鉀肥是否有效,再參照上面方法確定鉀肥用量,但需要考慮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帶入的鉀量。一般經濟作物磷鉀肥料全部做基肥。

③中微量元素養分矯正施肥技術。中微量元素養分的含量變幅大,經濟作物對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這主要與土壤特性(尤其是母質)、作物種類和產量水平等有關。通過土壤測試評價土壤中微量元素養分的豐缺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因缺補缺的矯正施肥。

(2)肥料效應函數法 肥料效應函數法是以田間試驗為基礎,采用先進的回歸設計,將不同處理得到的產量進行數理統計,求得在供試條件下產量與施肥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即肥料效應函數或稱肥料效應方程式。從肥料效應方程式中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肥料的增產效應和兩種肥料配合施用的交互效應,而且還可以計算最高產量施肥量(即量大施肥量)和經濟施肥量(即最佳施肥量),以作為配方施肥決策的重要依據。

常以“3414”肥料試驗為依據進行確定。根據“3414”方案田間試驗結果建立當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應函數,直接獲得某一區域、某種經濟作物的氮磷肥料的最佳施用量,為肥料配方和施肥推薦提供依據。其具體操作參照有關試驗設計與統計技術資料。

(3)土壤養分豐缺指標法 養分豐缺指標是土壤養分測定值與作物產量之間相關性的一種表達形式。確定土壤中某一養分含量的豐缺指標時,應先測定土壤速效養分,然后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進行多點試驗,取得全肥區和缺素區的成對產量,用相對產量的高低來表達養分豐缺狀況。例如,確定氮、磷、鉀的豐缺指標時,可安排NPK、PK、NK、NP 4個處理。除施肥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相同。確定磷的豐缺指標時,則用缺磷(NK)區的作物產量占全肥(NPK)區的作物產量的份額表示磷的相對產量,其余類推。從多點試驗中,取得一系列不同含磷水平土壤的相對產量后,以相對產量為縱坐標,以土壤養分測定值為橫坐標,制成相關曲線圖。

在取得各試驗土壤養分測定值和相對產量的成時數據后,以土壤速效養分測定值為橫坐標(x),以相對產量為縱坐標(y),作圖以表達兩者的相關性(一般擬合y=a+blgxy=x/b+ax)方程)。為使回歸方程達顯著以上水平,需在30個以上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即不同土壤養分測得值)的地塊上安排試驗,且高、中、低的土壤肥力盡量分布均勻,其他栽管措施應一致。

不同的經濟作物有各自的豐缺指標,在配方施肥中,最好能通過試驗找出當地經濟作物豐缺指標參數,這樣指導施肥才科學有效。由于制訂養分豐缺指標的試驗設計只用了一個水平的施肥量,因此,此法基本上還是定性的。在豐缺指標確定后,尚需在施用這種肥料有效果的地區內,布置多水平的肥料田間試驗,從而進一步確定在不同土壤測定值條件下的肥料適宜用量。

土壤養分豐缺指標田間試驗也可采用“3414”部分實施方案。“3414”方案中的處理1為無肥區(CK),處理6為氮磷鉀區(NPK),處理2、4、8為缺素區(即PK、NK和NP),收獲后計算產量,用素區產量占全肥區產量百分數即相對產量的高低來表達土壤養分的豐缺情況。相對產量低于50%的土壤養分為極低;50%~75%為低;75%~95%為中;大于95%為高,從而確定出適用于某一區域、某種經濟作物的土壤養分豐缺指標及對應的施用肥料數量。對該區域其他田塊,通過土壤養分測定,就可以了解土壤養分的豐缺狀況,提出相應的推薦施肥量。

(4)養分平衡法 根據作物目標產量需肥量與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目標產量的施肥量,通過施肥實現土壤供應不足的那部分養分。施肥量的計算公式為:

養分平衡法涉及目標產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養分含量五大參數。土壤供肥量即為“3414”方案中處理1的作物養分吸收量。目標產量確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確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減法和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法兩種。

地力差減法是根據經濟作物目標產量與基礎產量之差來計算施肥量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基礎產量即為“3414”方案中處理1的產量。

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法是通過測定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來計算施肥量。其計算公式為:

①目標產量。目標產量可采用平均單產法來確定。平均單產法是利用施肥區前3年平均單產和年遞增率為基礎確定目標產量,其計算公式為:

目標產量(千克)=(1+遞增率)×前3年平均單產

一般經濟作物的遞增率以15%為宜。

②作物需肥量。通過對正常成熟的經濟作物全株養分的化學分析,測定各種作物百千克經濟產量所需養分量,即可獲得作物需肥量。

如果沒有試驗條件,常見經濟作物平均百千克經濟產量吸收的養分量也可參考表2-9進行確定。

表2-9 主要經濟作物形成百千克經濟產量所需養分/千克

③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可以通過測定基礎產量、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兩種方法估算。

通過基礎產量估算(處理1產量):不施養分區作物所吸收的養分量作為土壤供肥量。

通過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估算:將土壤有效養分測定值乘一個校正系數,以表達土壤“真實”供肥量。該系數稱為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

④肥料利用率。一般通過差減法來計算,即利用施肥區經濟作物吸收的養分量減去不施肥區經濟作物吸收的養分量,其差值視為肥料供應的養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養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上述公式以計算氮肥利用率為例來進一步說明。施肥區(NPK區)經濟作物吸收養分量(千克/畝):“3414”方案中處理6的作物總吸氮量。缺氮區(PK區)農作物吸收養分量(千克/畝):“3414”方案中處理2的作物總吸氮量。肥料施用量(千克/畝):施用的氮肥肥料用量;肥料中養分含量(%):施用的氮肥肥料所標明的含氮量。如果同時使用了不同品種的氮肥,應計算所用的不同氮肥品種的總氮量。

如果沒有試驗條件,常見肥料的利用率也可參考表2-10。

表2-10 肥料當年利用率

⑤肥料養分含量。供施肥料包括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無機肥料、商品有機肥料含量按其標明量,不明養分含量的有機肥料,其養分含量可參照當地不同類型有機肥養分平均含量獲得。

2.縣域施肥分區與肥料配方設計

縣域測土配方施肥以土壤類型(土種)、土地利用方式和行政區劃(村)的結合作為施肥指導單元,具體工作中可應用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行政區劃圖疊加生成施肥指導單元。應用最適合于當地實際情況的肥料用量推薦方式計算每一個施肥指導單元所需要的氮肥、磷肥、鉀肥及微肥用量,根據氮、磷、鉀的比例,結合當地肥料生產、銷售、使用的實際情況為不同作物設計肥料配方,形成縣域施肥分區圖。

(1)施肥指導單元目標產量的確定及單元肥料配方設計 施肥指導單元目標產量確定可采用平均單產法或其他適合于當地的計算方法。根據每一個施肥指導單元氮、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需要量設計肥料配方,設計配方時可只考慮氮、磷、鉀的比例,暫不考慮微量元素肥料。在氮、磷、鉀三元素中,可優先考慮磷、鉀的比例設計肥料配方。

(2)區域肥料配方設計 區域肥料配方一般以縣為單位設計,施肥指導單元肥料配方要做到科學性、實用性的統一,應該突出個性化,區域肥料配方在考慮科學性、實用性的基礎上,還要兼顧企業生產供應的可行性,數量不宜太多。

區域肥料配方設計以施肥指導單元肥料配方為基礎,應用相應的數學方法(如聚類分析)將大量的配方綜合形成有限的幾種配方。

設計配方時不僅要考慮農藝需要,還要綜合考慮肥料生產廠家、銷售商及農民用肥習慣等多種因素,確保設計的肥料配方不僅科學合理,還要切實可行。

(3)制作縣域施肥分區圖 區域肥料配方設計完成后,按照最大限度節省肥料的原則為每一個施肥指導單元推薦肥料配方,具有相同肥料配方的施肥指導單元即為同一個施肥分區。將施肥指導單元圖根據肥料配方進行渲染后即形成了區域施肥分區圖。

(4)肥料配方校驗 在肥料配方區域內針對特定作物,進行肥料配方驗證試驗。

3.測土配方施肥中的配方校正

(1)田間示范試驗 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過程中,常需要驗證配方肥料的增產效果,一般需進行示范試驗。示范設置常規施肥對照區和測土配方施肥區兩個處理,另外加設一個不施肥的空白處理(圖2-3),其中測土配方施肥、農民常規施肥處理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空白對照(不施肥)處理不少于30平方米。其他參照一般肥料試驗要求。通過田間示范,綜合比較肥料投入、作物產量、經濟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標,客觀評價測土配方施肥效益,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參數的校正及進一步優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據。田間示范應包括規范的田間記錄檔案和示范報告。

圖2-3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示范示意圖

(習慣施肥處理完全由農民按照當地習慣進行施肥管理;測土配方施肥處理只是按照試驗要求改變施肥數量和方式,對照處理則不施任何化學肥料,其他管理與習慣處理相同。處理間要筑田埂及排、灌溝,單灌單排,禁止串排串灌)

(2)結果分析與數據匯總 對于每一個示范點,可以利用三個處理之間產量、肥料成本、產值等方面的比較,從增產和增收等角度進行分析,同時也可以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產量結果與計劃產量之間的比較,進行參數校驗。有關增產增收的分析指標如下。

增產率A(%)=(Yp-Yc)/Yc

增收I(元/畝)=(Yp-Yc)×Py-∑Fi×Pi

產投比D=[(Yp-Yc)×Py-∑Fi×Pi]/∑Fi×Pi

式中,Yp代表測土施肥產量(千克/畝);Yc代表常規施肥(或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前)產量(千克/畝);Fi代表肥料用量(千克/畝);Pi代表肥料價格(元/千克)。

(3)農戶調查反饋

第一,農戶(田塊)測土配方施肥前后比較:從農戶執行測土配方施肥前后的養分投入量、產量、效益進行評價,并計算增產率、增收情況和產投比等進行比較。

第二,測土配方施肥農戶(田塊)與常規施肥農戶(田塊)比較:根據對測土配方施肥農戶(田塊)與常規施肥農戶(田塊)調查表的匯總分析,從農戶執行測土配方施肥前后的養分投入量、產量、效益進行評價,并計算增產率、增收情況和產投比等進行比較。

第三,測土配方施肥5年跟蹤調查分析:從農戶執行測土配方施肥5年中的養分投入量、產量、效益進行評價,并計算增產率、增收情況和產投比等進行比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资阳市| 山丹县| 沙雅县| 新宁县| 邢台市| 建宁县| 兴国县| 沅陵县| 泸水县| 秦皇岛市| 遂昌县| 镇江市| 浦城县| 铁岭县| 彩票| 色达县| 太康县| 云梦县| 壶关县| 禹城市| 乌兰浩特市| 安溪县| 阳朔县| 丰镇市| 铜梁县| 广南县| 明水县| 弋阳县| 永靖县| 石台县| 资兴市| 行唐县| 石门县| 桓仁| 竹溪县| 龙陵县| 文水县| 泰来县| 黄冈市|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