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設施蔬菜施肥新技術

一、設施蔬菜測土配方施肥配套新技術

1.設施蔬菜二氧化碳施肥技術

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正常進行光合作用時周圍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00毫克/升。設施內,日出前二氧化碳濃度可達到1200 毫克/升;日出后,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下降,2小時后降至250 毫克/升。當降至100 毫克/升以下時,植株光合作用減弱,植物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二氧化碳施肥是設施蔬菜栽培的重要增產措施之一。

(1)二氧化碳施用時期 大棚蔬菜在定植后7~10天(緩苗期)開始施用二氧化碳,溫室蔬菜在定植后15~20天(幼苗期)開始施用二氧化碳,連續進行30~35天。果菜類開花坐果前不宜施用二氧化碳,以免營養生長過旺造成徒長而落花落果,在開花坐果期施用二氧化碳,對減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促進果實生長具有明顯作用。

(2)二氧化碳施用時間 施用時間根據日出后的光照強度確定。一般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于日出1.5小時后施放;3~4月中旬,于日出1小時后施放;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于日出0.5小時后施放:施放后,將溫室或大棚封閉1.5~2.0小時后再放風,一般每天1次,雨天停止。

(3)二氧化碳施用濃度 一般大棚施用濃度為1000 毫克/升,溫室為800~1000毫克/升,陰天適當降低施用濃度。具體濃度根據光照度、溫度、肥水管理水平、蔬菜生長情況等適當調整。

(4)二氧化碳施用方法

①開窗通風。通過棚內外空氣交換使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內外平衡,并可排出其他有害氣體,如氨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但冬季易造成低溫冷害。

②施用顆粒有機生物氣肥法。將顆粒有機生物氣肥按一定間距均勻施入植株行間,施入深度為3厘米,保持穴位土壤有一定水分,使其相對濕度在80%左右,利用土壤微生物發酵產生二氧化碳。該法經濟有效,但釋放量有限。

③液態二氧化碳。把酒精廠、釀造廠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液態二氧化碳裝在高壓瓶內,在棚內直接施放,用量可根據二氧化碳鋼瓶的流量表和大棚體積進行計算,該法清潔衛生,便于控制用量,只是高壓瓶造價高,應用受限。

④干冰氣化。固體二氧化碳又稱干冰,使用時將干冰放入水中,使其慢慢氣化。該方法使用簡單,便于控制用量,但冬季施用因二氧化碳氣化時吸收熱量,會降低棚內溫度。

⑤有機物燃燒。用專制容器在大棚內燃燒甲烷、丙烷、白煤油、天然氣等,生成二氧化碳,這種方法材料來源容易,但燃料價格較貴,燃燒時如氧氣不足,則會生成一氧化碳,毒害蔬菜和人體,燃燒用的空氣應由棚外引進,且燃料內不應含有硫化物,否則燃燒時產生亞硫酸也會造成危害。

⑥二氧化碳發生劑。目前大面積推廣的是利用稀硫酸加碳酸氫銨產生二氧化碳??衫盟芰贤?、盆等耐酸容器盛清水,按酸水比1∶3的比例把工業用濃硫酸倒入水中稀釋(不能把水倒入酸中),再按稀硫酸1份加碳酸氫銨1.66份的比例放入碳酸氫銨。為使二氧化碳緩慢釋放,可用塑料薄膜把碳酸氫銨包好,扎幾個小孔,再放入酸中,無氣泡放出時,加過量的碳酸氫銨兌水50倍,即為硫酸銨和碳酸氫銨的混合液,可作追肥施用。也可用成套設備讓反應在棚外發生,再將二氧化碳輸入棚內。

⑦施用雙微二氧化碳顆粒氣肥。只需在大棚中穴播,深度3厘米左右,每次每畝10千克,一次有效期長達1個月,一茬蔬菜一般使用2~3次,省工省力,效果較好,是一種較有推廣價值的二氧化碳施肥新技術。

(5)應注意的問題

①嚴格控制二氧化碳施用濃度。補充二氧化碳濃度應根據品種特性、生育時期、天氣狀況和栽培技術等綜合考慮,不要過高或過低,大棚需要密閉,以減少二氧化碳外溢,提高肥效。

②合理安排施用時間。蔬菜在不同生育階段施用二氧化碳其效果不是完全一樣的,如毛豆在開花結莢期施用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果比在營養生長階段明顯;番茄、黃瓜等果菜類蔬菜從定植至開花,植株生長慢,二氧化碳需求量少,一般不施用二氧化碳,以防株植徒長。

③加強配套栽培管理。蔬菜施用二氧化碳后,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生理機能改善,施肥量應適當增加,以防植株早衰,但應避免肥水過量,否則極易造成植株徒長。注意增施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用量,還應注意激素點花保果,促進坐果,加強整枝打葉,改善通風透光,以減少病害發生,平衡植株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④注意天氣情況和生育期。使用傳統二氧化碳補充方法,需視天氣情況和生育期而定,一般在晴天清晨施用,陰天不宜補充;苗期補充量最少,定植至坐果最多,坐果至收獲補充量其次。蔬菜生產期內長期使用,才能收到較好效果。

⑤防止有害氣體。應特別注意和防止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有害氣體對蔬菜作物的毒害作用。

2. 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施肥技術

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施肥技術是在地膜覆蓋栽培的基礎上,將施肥與灌溉結合在一起的一項農業新技術。這種灌水施肥方法,是通過滴灌系統,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配對成肥液一起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供作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該方法可以精確控制灌水量、施肥量和灌溉及施肥時間,顯著提高水和肥的利用率?,F將設施蔬菜地膜覆蓋滴灌施肥技術介紹如下。

(1)滴灌系統 主要包括水源、首部、輸水管道、旁通、滴灌管等。

①水源。連片溫室大棚可實施地下輸水工程在每個溫室大棚內設閥門,水泵用微機控制。單個溫室大棚可修建蓄水池,一般建在溫室大棚的側墻邊,容積不少于3立方米。

②首部。安裝水泵、過濾器、壓力調節閥門、流量調節器及施肥罐。

③輸水管道。根據水源壓力和滴灌面積來確定滴灌管道的安裝級數。一般采用三級管道,即干管、支管和毛管。管道可采用薄壁PE管,在不影響使用壽命的情況下降低工程造價。

④旁通。具有調壓功能,連接方便,可任意調整滴灌管的位置和間距。

⑤滴灌管。滴頭可拆卸,如發生堵塞,便于清洗,滴頭流量小,可形成較好的濕潤體。

(2)滴灌形式。主要有膜下滴灌和地埋式滴灌。

①膜下滴灌 滴灌管(帶)鋪在地表面,覆于膜下。

②地埋式滴灌。滴灌管埋在地下30~35厘米處,水通過地埋毛管的滴頭緩慢滴出滲入土中,再通過毛細管作用浸潤作物根部。該技術對土壤的擾動較小,有利于作物保持根層疏松通透的環境條件,使地表土壤干燥,減少雜草生長。

(3)技術措施 主要包括滴灌技術、施肥技術、水肥耦合、技術集成等。

①滴灌技術。根據作物需水生理和土壤條件制定灌溉方案,包括灌水定額、一次灌水時間、灌水周期、灌水次數等。

②施肥技術。根據作物營養生理和土壤條件確定施肥制度,如加肥時間、數量、比例、加肥次數和總量。

③水肥耦合。根據作物生長條件和前季產量確定目標產量;以作物營養的理論數據擬定施肥配方;依據土壤條件調節配方;以滴灌施肥條件下肥料吸施比計算施肥量;選配肥料與灌水制度配置用肥量。

④技術集成。配套運用設施地膜覆蓋保水、保水劑應用等農藝保水技術及應用生物肥、有機肥培肥地力等保肥技術。

(4)使用方法 第一步,起壟栽培每壟種植兩行作物。第二步,鋪設滴灌管,在高壟中間鋪設滴灌管(帶),埋在地下或覆于膜下。第三步,施肥時,將尿素等可溶性化肥溶于施肥罐中,隨水施入作物根部。施肥后,再用不含肥料的水滴灌30分鐘。第四步,滴灌灌溉時,打開主管道堵頭,沖洗3分鐘,再將堵頭裝好。第五步,清洗,灌溉一段時間后,過濾器要打開清洗。

(5)效益分析 與地面灌溉相比,滴灌施肥技術自動化程度較高,可以實現精確灌溉、精準施肥,具有節水、節肥、節藥、節地和省工,改善土壤及微生態環境等優點。

①經濟效益。經測算,應用滴灌施肥技術,每畝蔬菜增產400~1000千克,增加純收益2000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此外,滴灌減輕了大棚內的空氣濕度,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程度,每畝可節約農藥投入80元以上。

②生態效益。滴灌施肥可使灌溉水利用率達到90%,氮肥當季利用率達60%,與地面灌溉相比,節水30%~50%,節肥25%~30%,減少了水向深層的滲漏及移動性強的營養元素如氮素的淋洗流失,減輕了對地下水的污染。

③社會效益。滴灌施肥可以減輕灌溉和施肥的勞動強度,并有利于蔬菜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品質和市場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

二、無公害設施蔬菜產地環境條件及其調控技術

1.無公害設施蔬菜內涵  

無公害設施蔬菜是指設施蔬菜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品質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經有關部門認證并允許使用無公害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蔬菜。要準確理解和掌握這一概念,必須把握以下6個方面。

(1)設施蔬菜產地環境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所謂產地環境是指影響設施蔬菜生長發育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農業用地、用水、大氣、生物等。設施蔬菜的品質和產量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環境條件符合設施蔬菜生長發育要求,設施蔬菜產量和品質就高,就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菜農經濟效益就高。

(2)設施蔬菜的生產過程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這里要求設施蔬菜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從栽種到管理、從收獲到初加工全程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科學合理使用肥料、農藥、灌溉用水等農業投入品。

(3)設施蔬菜品質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設施蔬菜的品質是其內在質量,合格的蔬菜品質是生產的必然要求,是人們追求的根本目的,直接關系到消費者身心健康。目前設施蔬菜品質情況十分嚴峻,一方面是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產地環境污染嚴重;另一方面是農業投入品使用不科學,化肥、農藥使用不規范,兩者共同作用,致使設施蔬菜品質下降,不僅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甚至造成人畜急性或慢性中毒,危害人體健康。

(4)必須經有認證權的行政部門認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規定,一是產地環境認定由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認定工作;二是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由申請人(即生產經營單位或個人)嚴格按照有關標準或規范操作,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現場檢查;三是蔬菜品質檢測由有資質的部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四是由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并公告后頒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該證書有效期為3年。

(5)允許使用無公害蔬菜標志 無公害蔬菜標志可以在證書規定的產品、包裝、標簽、廣告、說明書上使用并且受工商和商標法保護。所獲標志僅限在認證的品種、數量等一定范圍內使用。

(6)設施蔬菜產品必須是未經加工的或只是初加工的蔬菜 這是為了保證蔬菜原有的風味品質和營養,是無公害蔬菜的本質要求。為了耐儲藏、好運輸、便于交易,也可以初加工和包裝。例如脫水、分級、包裝等。

(7)無公害設施蔬菜有關國際標準代號含義 ISO9000為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系列標準;ISO14000為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系列標準;GMP為良好操作規范; GAP為良好農業規范;HACCP為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規范;IPM為病蟲害綜合治理規范。

2.無公害設施蔬菜產地環境質量及相關標準

(1)灌溉水質標準 用于無公害設施蔬菜灌溉的地面水、地下水和處理過的污水(廢水),必須符合表2-14的規定,否則不允許在設施蔬菜地使用。

表2-14 無公害設施蔬菜灌溉水質量指標/(毫克/升)

(2)土壤質量標準 用于種植無公害設施蔬菜的耕地必須符合表2-15要求;應盡量杜絕工業或鄉鎮企業不合標準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城鎮排污、公路主干道的影響;同時防止農藥和化肥、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等污染。

表2-15 無公害設施蔬菜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毫克/千克)

(3)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 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是設施蔬菜在長期或短期接觸的情況下,能正常生長發育并且不發生急性或慢性傷害、保證人畜等免遭危害的濃度標準,見表2-16。

表2-16 設施蔬菜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

(4)設施蔬菜衛生標準 設施蔬菜必須符合表2-17標準方能允許食用。

表2-17 設施蔬菜衛生標準/(毫克/千克)

3.無公害設施蔬菜產地環境控制技術

(1)農業自身污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農業自身污染主要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施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不合理,以及農業廢棄物,如畜禽糞便等處理、利用不當而造成的污染。這方面的污染,主要是通過實施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加以預防和控制。一是科學管理,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這方面的內容可參考有關內容。二是利用生態模式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建立生態型蔬菜基地,實行多業互補,利用生態模式合理處理和利用農業廢棄物,促進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如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種養沼結合、種養沼加等多業結合、多種物質循環模式,不僅可提高生物能的轉化率和資源利用率,而且可防止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三是禁止使用對設施蔬菜產地環境有害的物質。在生產無公害蔬菜的菜田中,應避免污水、固體廢棄物進入;嚴禁使用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的污水、農用固體廢棄物等,禁止使用醫院廢棄物及含放射性物質的廢棄物。

(2)無公害設施蔬菜栽培的土壤和水源治理 第一,按照環境自然凈化規律,以改變人為的對土壤和水源質量的繼續污染為突破口,恢復原有的生態平衡。第二,在設施蔬菜生產基地中,堅持以設施蔬菜栽培為主,其他作物種植為輔,并結合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逐步形成一個資源利用合理的社會化物質生產系統。第三,大力推廣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的各項技術措施,區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灌水和非可灌水,在對污染水進行集中處理的同時,使用深井水并作適當處理,配合采用節水灌溉技術。

(3)土壤次生鹽漬化治理 一是以水除鹽,依靠大水洗鹽,或開溝埋設暗管排水,用垂直洗鹽的方法進行,并將洗出去的鹽水通過管道或排水系統排出后集中處理。二是生物除鹽,采用休閑或輪作方式,種植速生吸鹽植物(如玉米、蘇丹草)。三是采用菜田與水田輪作。四是施用有機肥料。五是進行深耕,使表土和深層土壤適度混合。

(4)土壤中病蟲害治理 一是通過土壤休閑,與大田作物進行輪作。二是在越冬前灌水,進行凍垡,或在夏季進行深翻曬垡。三是利用夏季高溫施入石灰和未腐熟有機肥;或澆水后覆膜密閉30~45天,殺死病菌、蟲卵。四是利用蒸汽或藥物進行土壤消毒。五是要加強宣傳、搞好培訓、提高農民的質量意識和農藥施用技術,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是保護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實現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和綠色食品的重要措施。六是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實行作物輪作、清潔田園、利用和引進天敵實施生物防治都是較為有效的防治手段。

(5)防治設施蔬菜肥害發生 一是合理利用有機肥資源。合理分配現有有機肥資源,將其重點分配在經濟植物上;加強有機肥養分再循環,開發利用城市有機肥源,生產商品有機肥料;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緩解有機肥源和鉀肥資源不足;積極發展綠肥,擴大綠肥種植面積。二是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適宜的氮肥用量,減少對環境污染;選擇合適的施肥時期,減少氮肥損失率;氮肥深施減少氮素損失率;施用硝化抑制劑和脲酶抑制劑;水肥綜合調控,提高肥料利用率;平衡施肥,協調植物營養。三是注意磷肥合理施用。以輪作周期為單位施用磷肥,發揮磷肥后效;水溶性磷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減少磷的固定;氮磷肥配合和混合集中施用;貧磷土壤應以有效利用磷肥和經濟合理施肥為目標,豐磷土壤應以補償性施磷為主;根據不同土壤、不同植物,合理分配磷肥品種。四是合理補施微量元素肥料。必須控制過量施用;施用微肥的同時,要配合其他相應農業措施;注意有機肥料與微肥配合施用;將微肥施用在敏感設施蔬菜上。

4.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技術要點

(1)建立無公設施害蔬菜生產基地 選擇大氣、土壤、水源等環境中所含有毒物質都不超標準的地塊作為生產基地。保證基地農田大氣質量符合GB 3095-1996標準,農田用水質量符合GB 5084-1992標準,農田土壤質量符合GB 15618-1995標準。

(2)品種選擇 選擇適合于當地設施栽培的抗逆性強、抗病、抗蟲的高產優質蔬菜品種。

(3)培育壯苗 第一,育苗床土的配制及消毒。育苗床土應做到無病原菌、無蟲卵、無雜草種子。床土由肥沃田土、有機肥、草炭土細沙等配制而成,配制床土所用的有機肥應充分腐熟并經無害化處理后方可使用。床土應選擇生物農藥進行消毒。第二,種子處理技術。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嚴格篩選和處理。種子消毒最好用物理方法消毒,如熱水燙種消毒。消毒后的種子還應進行浸種催芽處理,對不同的蔬菜種子應掌握不同的浸種催芽時間。在催芽進程中,應勤翻動種子并用清水漂洗,擦去種皮上的絨毛、黏液,防止霉爛。第三,適時播種。可根據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蔬菜品種的日歷苗齡推算播種時間,早春育苗時為提高地溫可選用釀熱溫床育苗、電熱育苗或架床育苗。第四,苗期管理。早春育苗前期應以保溫為主,防止凍害發生,后期應逐漸通風降溫,尤其應控制夜溫,避免因夜溫過高而出現秧苗徒長現象。苗期應始終保持床土溫潤,滿足幼苗需要。定植前7~10天對幼苗進行低溫鍛煉,加大通風量,控制澆水,以增強幼苗的抗逆性,夏季育苗應注意遮陽降溫、防雨。

(4)合理輪作 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必須做到合理安排茬口,實行輪作,并適當調整播期,盡量避開病蟲害高發期。

(5)整地措施 進行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要合理整地,科學施肥,播前深翻、曬白土壤并及時清理田園。施肥應堅持以有機底肥為主,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應充分腐熟并經過無公害化處理后方可施用,用量為4000千克/畝,可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肥料。并適當施用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和優質的葉面肥。但施用化肥必須在蔬菜作物收獲前30天完成,葉面肥在采收前20天施完。

(6)加強田間管理 在栽培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光、熱、氣等條件,要通過對環境條件的控制,創造一個有利于設施蔬菜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如選擇高畦、大小壟、大壟雙行等栽培形式。棚室早熟栽培要預防低溫、高濕,采取多層覆蓋等增溫保濕技術,及時補充二氧化碳氣肥,增加光照,同時應加強通風透光。實行科學灌水,應用滴灌、滲透等節水灌溉技術。棚室延后栽培應在前期高溫多雨季節遮陽降溫,后期應注意防寒保溫。應加強中耕除草,以提高地溫,減少水分蒸發,增強保水能力。露地蔬菜栽培要及時間苗、定苗、加強水分管理并注意雨季排澇。

(7)病蟲害防治 無公害設施蔬菜的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機械物理防治等措施,并輔以正確的化學防治。在化學防治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使用農藥,遵循“嚴格、準確、適量”的原則,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嚴禁使用低效、高毒、多殘留以及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農藥。要講究防治策略,適期防治,對癥下藥,并要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綦江县| 永兴县| 井冈山市| 常熟市| 富蕴县| 安多县| 当阳市| 新余市| 岚皋县| 林甸县| 清苑县| 阆中市| 文安县| 新乐市| 黄梅县| 泗水县| 安岳县| 荣昌县| 灵武市| 伊宁县| 新平| 金门县| 唐山市| 尼勒克县| 灵台县| 蓬安县| 葵青区| 古蔺县| 张家港市| 临城县| 襄城县| 微山县| 顺昌县| 乌拉特中旗| 万州区| 江油市| 方正县| 鄂托克前旗| 柏乡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