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貨物運輸應急救援指南(2016版)
- 《危險貨物運輸應急救援指南》編譯工作委員會編譯
- 2357字
- 2020-05-06 19:44:41
第二節 主要內容說明
1.索引表
本指南采用中文名稱索引和UN號索引兩種形式。
(1)中文名稱索引
按危險貨物中文名稱的拼音順序列出索引表。根據危險貨物中文名稱可以迅速找到指南條目,在危險貨物中文名稱后相繼列出了危險貨物英文名稱、UN號和指南號。
舉例:
如果危險貨物中文名稱中含有數字、英文字母、希臘字母、羅馬數字或符號等,在排序時對其進行忽略,按照出現的第一個漢字進行索引。例如,2-氨基-5-二乙氨基戊烷,按照“氨”進行索引。
(2)UN號索引
按危險貨物UN號的數碼順序列出索引表。根據UN號可以迅速找到指南條目,在UN號之后相繼列出了危險貨物中文名稱、危險貨物英文名稱和指南號。
舉例:
UN號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指南號
1090 丙酮 Acetone 127
爆炸品沒有按UN號或貨物名稱在UN號索引或中文名稱索引中分別列出,而是以危險性的項別出現在中文名稱索引和UN號索引的首頁中。
在中文名稱索引和UN號索引中,對于吸入性有毒物質用灰色重點標注,提示其初始隔離和防護距離需要單獨查閱。
另外,如果指南號中帶有字母“P”,說明其對應的危險貨物在一定條件下能產生聚合反應危害,例如:丙烯醛,穩定的,指南號131P。
2.應急指南卡
應急指南卡是本指南的中心內容。應急指南卡列出了全部安全措施。每個指南卡是針對相似化學性質和毒理特性的一類危險貨物編寫的,并提供了保護自身和公眾安全的建議及應急措施信息。全部有效指南卡有63個預留1個。
指南卡的標題標明了該類危險貨物的共同性危害。
舉例:
指南124 氣體——毒性和/或腐蝕性——氧化的。
每個指南卡由3個部分組成。
第1部分:依據接觸該危險貨物可能產生的火災、爆炸和健康效應,描述了“潛在危險”,危害性最大的列在首位,應急救援人員應首先查閱這部分,以便于決定如何保護現場人員和周圍公眾。
第2部分:依據現場環境列出了應對“公眾安全”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它提供了事故現場緊急隔離、推薦穿用的防護服和呼吸防護器等有關信息,列出了少量泄漏、大量泄漏及火災現場等三種情況下的建議隔離距離。
第3部分:列出各種“應急響應”,包括急救措施。針對危險貨物發生火災、泄漏等不同事故情況提出了可采取的應急措施及其對策的建議。有關醫療救護方面的措施只是急救時的一般性指導意見。
3.毒性物質
本指南第四部分關于初始隔離和防護距離的內容主要是用于防止有關人員接觸有毒有害氣體所采取的應急措施。這部分內容通過2個列表表示,第一個列表即表4-1按UN號列出吸入性毒性物質,它包括化學武器和與水接觸能釋放出毒性氣體的物質。表4-1推薦兩種安全距離:“初始隔離距離”和“防護距離”。為便于識別,這些物質用數字或字母順序進行了排序。該表給出了所有需要顯示的物質在不同泄漏程度下所應采取的隔離和防護距離。由于不同大氣條件對受災面積的影響在白天和夜晚有很大差異,表格中的距離值按白天與夜晚兩種情況進行細分。在夜晚,空氣較為平穩,空氣中的物質擴散較慢,故夜晚時的毒性區域影響面積大于白天。而白天大氣運動劇烈,加快了空氣中毒性物質的擴散,從而造成毒性物質濃度降低。事實上,毒性物質蒸氣的質量和濃度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不是它存在與否。
“初始隔離距離”是指全部人員從泄漏源向四周撤離的距離。這個距離被定義為一個圓圈(初始隔離區外圍)任一點到泄漏源中心的半徑。當該圓圈內的人處于泄漏源的上風向時,可能處于危險當中;當處于泄漏源下風向時,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防護距離”是指在泄漏源下風向采取防護措施的安全距離。防護措施是指保護應急救援人員和公眾健康和安全所應采取的措施。在這個范圍內的人員應撤離或者躲避在安全區域。例如UN1955,即“壓縮氣體,毒性(吸入危害區域A)”,少量泄漏情況下的初始隔離距離是100m,即表示向四周撤離的直線距離為100m,其防護距離:白天是0.5km,夜間是2.5km。
4.遇水反應物質
表5-1(遇水反應產生毒性氣體物質表)按UN號列出了在水中擴散能產生毒性氣體的物質,并列出了其可產生的可吸入性毒性氣體。表中還列出了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名稱。那些與水發生化學反應但不產生可吸入性毒性氣體且不在水中擴散的物質,表4-1和表5-1將不適用,其安全距離可在相應的應急指南卡中查找。
5.吸入性毒性物質(TIH)
吸入性毒性物質(TIH)是在該物質擴散過程中,已知對人類有害并形成威脅健康的氣體或揮發性液體;或雖對人類健康影響未知、但按實驗結果其致病濃度達到5000ppm或以上,其毒性有可能對人類產生不利影響的物質。
6.隔離和防護距離
隔離和防護距離出現在應急指南卡和表4-1(初始隔離及防護距離表)兩處。如果使用者不熟悉本指南,可能容易混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應急指南卡僅針對非吸入性毒性物質(有37個指南卡),如指南128;有些應急指南卡僅針對吸入性毒性物質或遇水反應物質(有5個指南卡),如指南124;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應急指南卡是既針對吸入性毒性物質又針對非吸入性毒性物質(有21個指南卡),如指南131。
正確確定初始隔離和防護距離的方法如下:
①如果是吸入性毒性物質(在索引表中標注為灰色),可直接在表4-1(初始隔離及防護距離表)中查找初始隔離和防護距離。應急指南卡中也有相應的提示。若想了解索引表中標注為灰色物質撤離時的相關信息,可參考表4-1(初始隔離及防護距離表)。
②如果是非吸入性毒性物質,而其對應的指南卡既針對吸入性毒性物質又針對非吸入性毒性物質,其初始隔離距離會在指南卡的“公共安全”中提到。它只適用于非吸入性毒性物質。此外,在指南卡中也會提醒使用者,對于非吸入性毒性物質,在下風向可以根據需要增大隔離距離。例如,指南131易燃液體—毒性,對使用者的指導意見是:立即從泄漏點向周圍至少隔離50m,如果遇到大泄漏時,現場指揮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可決定適當加大隔離距離,從50m開始增加到認為安全的距離。
③如果是非吸入性毒性物質,且其對應的指南卡只針對非吸入性毒性物質,初始隔離和防護距離則參見應急指南卡而不是初始隔離及防護距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