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園新農藥手冊
- 王麗君主編
- 3650字
- 2020-05-06 19:42:18
第四節 菜園農藥的安全使用
一、農藥質量鑒別
農藥屬精細化工產品,農藥的質量是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因此了解農藥質量鑒別方法至關重要。農藥質量是否合格,是否屬于偽劣產品,由農藥標準規定的各項指標及檢驗方法來判定,一般需要通過質量檢測單位的檢驗才能作出結論。但是,在實際生產中,消費者可以采取以下簡易的方法來初步檢驗農藥質量。
1. 認真閱讀農藥標簽
農藥標簽上包含大量的有用信息,認真閱讀農藥標簽可以檢驗產品是否“三證”齊全,農藥名稱使用是否規范,是否有詳細的生產廠家名稱和地址等。此外,農藥標簽上還包括如下信息:商標、產品說明書、出廠檢驗合格證、農藥的有效成分含量、劑型、使用范圍、方法、劑量、毒性、注意事項、農藥類別顏色標志帶、產品質量保證期等,缺少任何一項內容都應視為不合格產品,同時包裝要無破損。
2. 檢查產品外觀
不同劑型的農藥產品外觀在保質期內應該是穩定的,認真檢查其外觀也可以看出該產品的質量。
(1)粉劑、可濕性粉劑 應為疏松粉末,無團塊,顏色均勻。如有結塊或有較多的顆粒時,說明已受潮,不僅產品的細度達不到要求,其有效成分含量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使用效果。
(2)乳油 應為均相液體,無沉淀或懸浮物。如出現分層或渾濁現象,或者加水稀釋后的乳狀液不均勻或有浮油、沉淀物,都說明產品質量可能有問題。
(3)懸浮劑、懸乳劑 應為可流動的懸浮液,無結塊。長期存放,可能存在少量分層現象,但經搖晃后應能恢復原狀。如果經搖晃后,產品不能恢復原狀或仍有結塊,說明產品存在質量問題。
(4)熏蒸片劑 熏蒸用的片劑如呈粉末狀,表明已失效。
(5)水劑 應為均相液體,無沉淀或懸浮物,加水稀釋后一般也不出現渾濁沉淀。
(6)顆粒劑 產品應粗細均勻,不應含有許多粉末。
二、藥害及安全防護
在實際生產中,藥害的發生屢見不鮮,給農民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因此,掌握農作物藥害的類型和癥狀,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安全使用農藥不可忽視的問題。
1. 藥害的分類
(1)急性藥害 這種藥害具有發生快、癥狀明顯的特點,一般在施藥后幾小時到幾天內就可出現癥狀,一般作物葉片表現為出現斑點、穿孔、焦灼、卷曲、畸形、枯萎、黃化、失綠或白化等;根部受害表現為根部短粗肥大,根毛稀少,根皮變黃或變厚、發脆、腐爛等;種子受害表現為不能發芽或發芽緩慢等。植株受害表現為落花、落蕾、落果、果實畸形、變小、出現斑點、褐果、銹果等。這種藥害多是過量使用農藥或使用農藥進行種子處理不當所致。
(2)慢性藥害 這種藥害施藥后癥狀不立即表現出來,具有一定的潛伏性,使作物生長受阻、果實風味變差等。這種藥害往往很難診斷,易和其他生理性病害相混淆。診斷時,可采用了解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施藥種類、數量、面積和植株對照等方法來比較排除。
(3)殘留藥害 這種藥害的特點是施藥后,當季作物不發生藥害,而殘留在土壤中的藥劑,對下茬較敏感的作物產生藥害。如玉米田使用西瑪津后,往往對下茬的油菜、豆類等作物產生藥害。這種藥害多在下茬作物種子發芽階段出現,輕者根尖、芽梢等部位變褐或腐爛,影響正常生長;重者爛種爛芽,降低出苗率或完全不出苗。這種藥害較難診斷,容易和肥害相混淆。可采用了解前茬作物的栽培管理情況及農藥使用史、土壤測試等措施來診斷,防止誤診,造成損失。
2. 藥害產生的原因
(1)藥劑種類、劑量選擇不當 如瓜類幼苗對有機磷藥劑比較敏感,很容易產生藥害,尤其在保護地蔬菜中,由于其組織細嫩,更要慎重使用;石硫合劑防治白粉病有特效,但在蔬菜上要慎用,因其具有強堿性和強烈的腐蝕性,很容易產生藥害;溫室內栽培的瓜果類蔬菜對三唑類殺菌劑較敏感,選擇藥劑種類和濃度時要注意,不能隨意加大使用濃度,防止藥害的發生。
(2)植物敏感期用藥 各種植物的開花期和幼苗期往往耐藥性差,此時用藥,極易產生藥害。
(3)高溫、高濕、霧重時易產生藥害 溫度高時,植物吸收藥劑及蒸騰較快,使藥劑很快在葉尖、葉緣集中過多而產生藥害;霧重、濕度大時,藥滴分布不均勻也易出現藥害。
(4)未徹底清洗噴霧器械 這種現象從農藥配制到田間使用都會出現,主要是除草劑在噴霧器械中的殘留,造成了再次噴霧時的藥害。因此,除草劑的噴霧器械最好單用,如必須用來噴施其他藥劑,也要徹底清洗,包括藥箱和噴管,都要用清水反復多次洗涮,確保無除草劑的殘留。其他強堿性藥劑如波爾多液、石硫合劑也一樣,保證清洗干凈。
(5)產品質量 農藥本身質量差、雜質多,使用時會引起藥害;另外,農藥管理不當,貯藏時間過長,出現了分層、沉淀、結塊等現象,使用時也容易造成藥害。
(6)農藥的不合理混用 合理混用農藥有許多優點,但要遵循混用原則,如果混用不當,也會造成藥害,如波爾多液和石硫合劑的混用。
3. 發生藥害后的補救措施
施藥后3天內應經常查看作物生長情況,特別是施用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如發現藥害,應根據農藥種類和作物受害程度,采取綜合性補救措施,以降低藥害造成的損失。
(1)噴藥中和 酸性農藥引起的藥害,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藥害較強的還可以用1%的漂白粉液噴洗葉面;堿性農藥引起的藥害,可增施硫酸銨等酸性肥料。
(2)噴水淋洗 植株噴灑后出現的藥害,如發現及時,可迅速使用大量清水噴洗受害葉面,反復2~3次,并中耕松土,促進根系發育,以增強作物的恢復能力。
(3)排水灌水補救 對一些除草劑引起的藥害,適當排灌可減輕藥害程度。
(4)施肥補救 對葉面藥斑、葉緣枯焦或植株黃化等癥狀的藥害,可增施肥料,促進植株恢復生長能力。無論何種藥害,葉面噴施0.1%~0.3%的磷酸二氫鉀,或0.3%的尿素加0.2%的磷酸二氫鉀混噴,均可顯著降低藥害造成的損失。
(5)噴施激素補救 對于抑制或干擾植物生長的除草劑,在發生藥害后,可噴灑赤霉素、蕓薹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以緩解藥害。
(6)暫停使用同類藥 對于引起藥害的農藥品種,在以后的使用中要格外慎重。一般來說,同種或同類的農藥都不宜再使用,以免再次對植物造成傷害。
作物上產生藥害往往都是不可逆轉的,補救辦法也都比較被動,所以應事先選準農藥品種,嚴格掌握使用方法和使用濃度,這才是防止藥害產生的根本所在。
三、安全用藥注意事項
1.安全施藥
①“特殊人員”不能施用農藥。年老者、體弱者、兒童、孕婦、經期婦女、哺乳期婦女、有病的人員不能施用農藥。
②選擇合理的施藥天氣和時間。選擇合理的噴藥時間,一般中午氣溫較高,不要施藥;施藥時應避免大風、降雨的天氣;順風噴藥,不要逆風噴藥;每人每天的噴藥時間一般不能超過6h;選擇好的施藥器械是提高農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③配藥、施藥時要做好防護工作,以防中毒。配藥要戴口罩、戴手套,以防止中毒;田間噴藥要穿膠鞋,戴手套,戴帽子,最好能穿上防護服。
④配制藥液時要首先向噴霧器的藥箱內注入約80%的清水,再將農藥用量具量出,加入藥箱內的水中,再用剩余的20%左右的水沖洗量具2~3次,加入藥箱中,藥液不要超過桶壁上所表示的水位線。用干凈的棍棒攪勻,蓋緊箱蓋就可噴霧了。
⑤噴藥時禁止飲食和吸煙。
⑥噴灑作業行走路線應為隔行側噴,即“順風退步隔行打”,這樣可以避免藥液黏附在身體上而引發中毒事故。
⑦施藥后需清洗,但要切記:農藥對魚類有害,不要污染魚塘、河流、湖泊、水源等。
⑧妥善處理農藥包裝。噴霧器中剩余的殘液,應用專用藥瓶盛放,帶回安全處保存。農藥的廢空瓶、空袋應集中收集,深埋或焚燒,不得隨意丟棄;農藥空瓶不得改盛其他農藥,更不能盛裝食品。
⑨施藥后,應在田邊插上警示標志,以免人畜進入,特別是劇毒農藥施用區。
⑩施藥完畢,洗澡更衣。特別提醒:凡噴施敵百蟲后的人員,在未用清水洗凈污染部位之前不能直接用洗衣粉清洗。
2. 正確用藥
為了使農藥在防治中充分發揮藥效,應該了解農藥的性能、防治對象及環境條件三方面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合理用藥,達到經濟、安全、有效的防治目的。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充分發揮藥效、避免藥害發生的又一重要因素,同時還應適時適量。正確使用農藥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在病害防治時,要根據藥劑的性質,在寄主發病前或發病初期使用,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②藥劑都有其一定的使用濃度范圍,特別在生產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產品時,不可隨意增加用藥量和使用次數,要抓住病原物侵入的關鍵時期,噴1~2次藥即可。
③噴藥還要注意不同藥劑的安全間隔期。
④要注意靶標,即將藥劑噴施到發病部位上,如防治黃瓜霜霉病,一定要將藥液噴到葉片背面;防治灰霉病時要將藥液噴在幼果上等。
⑤長期使用同一類農藥防治某種病害,易使病菌產生耐藥性,降低藥效,加大防治難度,因此應盡可能地輪換用藥。所用農藥品種應是無交互抗性的藥劑品種,或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劑混合后使用。混合后的藥劑應對植物無藥害,無氣泡、沉淀、發熱、變色等現象出現,且應現混現用。
⑥除根據植物的不同種類、生育期、具體用藥部位和環境條件來選擇合適的藥劑品種、劑型、使用濃度和施藥方法提高藥效外,用藥還要考慮藥劑對人畜、天敵及其他有益生物的安全;不使用國家禁用的農藥。
⑦積極推廣化學防治和其他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逐漸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