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數字油田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方興未艾,成果顯著,通過數字油田建設使企業信息化進程更加科學化、體系化和泛在化。在國外,劍橋能源研究所對數字油田提出了明確的定義,認為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油田全面的資產感知,加速分析過程、提升決策質量,通過遠程、集中的運營中心實現快速決策。近年來,國際石油公司都日益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紛紛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如英國石油公司(BP)“未來油田”(Field of Future)項目、殼牌石油公司“智能油田”(Smart Field)項目及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一體化運營生產”(Integrated Operation)項目,這些項目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即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油氣田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如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現場遠程監控與實時決策;建立標準的數據模型、靈活的企業架構和一體化運營中心,實現跨地域、跨部門的工作流整合,促進業務協同;重視數據分析應用,通過數據增值實現業務價值等等。在國內,各大石油公司也都非常重視信息化工作。新疆油田歷時十年,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數據、生產數據管理體系,極大地保護了油田數據資產。同時,基于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新疆油田的科研、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2010年,新疆油田提出智能油田建設目標,并認為智能油田具有實時感知、全面聯系、自動處理、預測預警、輔助決策和分析優化六個特征。大港油田自2006年開展“港西模式”為代表的地面優化簡化工作,應用物聯網技術讓計量站、配水間和傳統的三級布站模式退出歷史舞臺,形成了以采集標準化、傳輸網絡化、部署集中化、系統平臺化、管理體系化為核心的油氣生產數字化建設理念,為油氣生產實現數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企業兩化融合,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們近年來在油田生產數字化管理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們認為油田數字化管理不僅僅是實現油氣田生產過程數據和信息的自動采集和應用,更重要的是針對上游行業更高層次的業務整合與流程再造,通過將信息技術、自動控制和人機工程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并融入到油氣田生產過程管理中,建設完成了支持業務發展的“三端、五系統、三輔助”的數字化管理總體構架,優化了業務流程,實現了油氣田生產過程及油氣藏的實時監測、分析、優化和調整,同時優化了勞動組織機構,極大地緩解了用工緊張的局面,取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