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危險化學品運輸與儲存作者名: 王凱全主編本章字數: 927字更新時間: 2020-04-29 18:09:08
序
我國是危險化學品生產和使用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化學工業快速發展,已可生產大約45000余種化工產品。主要化工產品產量已位于世界第一。危險化學品的生產特點是:生產流程長,工藝過程復雜,原料、半成品、副產品、產品及廢棄物均具有危險特性,原料、輔助材料、中間產品、產品呈三種狀態(氣、液、固)且互相變換,整個生產過程必須在密閉的設備、管道中進行,不允許有泄漏,對包裝物、包裝規格以及儲存、運輸、裝卸有嚴格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對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廢棄制定和頒發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制度,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促使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形勢出現穩定好轉的發展態勢。但是,我國有9.6萬余家化工企業,其中直接生產危險化學品的企業就有2.2萬余家,導致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的情況還時有發生,特別是2015年天津港發生的“8·12”危險化學品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再次給我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鐘。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感覺到很有必要組織編寫一套“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管理叢書”,以此來指導、規范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在安全管理、工藝過程、隱患排查、安全標準化、應急救援、儲存運輸等過程中,全面推進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執行安全操作規程,裝備集散控制系統和緊急停車系統,提高自動控制水平,從而確保企業的安全生產。
本套叢書由6個分冊組成。包括《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管理指南》《危險化學品企業工藝安全管理》《危險化學品企業隱患排查治理》《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標準化》《危險化學品企業應急救援》和《危險化學品運輸與儲存》。這6個分冊就當前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安全管理、工藝安全管理、隱患排查治理、安全標準化建設、應急救援、運輸儲存作了詳盡的闡述。可以預見的是,這套叢書的出版,會給我國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安全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本套叢書的作者均是在危險化學品企業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藝生產管理、儲存運輸管理的專業人員,他們是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的管理者、實踐者、維護者、受益者,具有豐富的生產一線安全管理經驗。因此,本套叢書是實踐性較強的一套專業管理叢書。
本套叢書在編寫、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有關領導和編輯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在此出版之際表示衷心的感謝。
叢書編委會
前言
危險化學品的儲存、運輸,屬于危險化學品非生產性環節,具有數量集中、位置移動,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安全防范措施相對較弱,與人們社會生活的相關性更加密切、更加直接等特點,較生產性環節事故發生的頻率更高,事故的危害更大。據統計,發生在危險化學品儲運等非生產性環節的事故占全部危險化學品事故的90%以上。
危險化學品儲存、運輸環節的物理流程是:作為產品的危險化學品經包裝之后,通過經營渠道進入市場,經儲存、運輸后進入生產經營單位以致居民生活中,交付用戶使用。在這個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對人類自身或生存環境的潛在危害,存在著發生各類安全事故的隱患。因此,全面貫徹、落實儲存、運輸環節各類安全法律法規,加強對危險化學品儲存、運輸環節的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本書以相關的安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等為主線,共分六章對危險化學品儲存與運輸的安全問題進行詳細闡述。第一章介紹了危險化學品概念、標簽與標志、技術說明書等內容;第二章介紹了《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以及與危險化學品儲存運輸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第三章介紹了危險化學品包裝的分類與標記、危險化學品包裝安全管理、危險化學品氣體承裝安全管理等相關內容;第四章分析了危險化學品儲存的危險性,介紹了危險化學品儲存規則、危險化學品儲存的消防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品安全儲存、毒害品安全儲存、腐蝕性物品安全儲存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危險化學品庫區作業運行安全管理、庫區設施安全管理做了較詳細的闡述,介紹了加氣站、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和技術要求;第五章分析了危險化學品運輸的危險性,介紹了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管道運輸、鐵路運輸、水陸運輸、航空運輸、汽車運輸以及港口危險化學品貨物安全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第六章對危險化學品儲運責任關懷、安全標準化管理、作業安全管理、應急預案管理等做了較詳細的闡述。
本書附錄列舉了幾例發生在我國的較為典型的危險性化學品儲運事故,分析了事故經過、事故原因,提出了事故預防措施。
本書的編寫突出了時代性、權威性、實用性。對我國近年來頒布、修訂的相關危險化學品儲運的安全法律法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對國內外最新的危險化學品儲運安全管理和工程技術經驗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盡量滿足危險化學品儲運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實際需要。
本書由王凱全擔任主編,王曉宇、袁雄軍、畢海普等同志參加了編寫,研究生馬若白、王學友、顧濤、舒小勇等參與了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常州大學、化學工業出版社同志們的熱情關心、幫助和指導;書中參考有關文獻和資料,在此對相關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在內容、結構和選材上都是新的嘗試,限于時間、條件和水平,書中難免有不當和不足之處,誠請同行與讀者不吝賜教。
編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