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病臨床診療技術與典型醫案
- 劉永明 趙四喜主編
- 5字
- 2020-04-29 17:31:00
第一章 雞病
第一節 內科病與外科病
中暑
中暑是指雞舍溫度、濕度過大,導致雞體溫急劇升高,引起生理功能紊亂的一種病癥。多發生于6~9月份,7~8月份為發病的高峰期。
【病因】 由于炎熱高溫季節濕度過大,雞飲水不足,雞舍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致使雞體溫升高,新陳代謝旺盛,氧化不全的代謝產物大量蓄積,引起脫水和酸中毒而發生本病。
中獸醫認為,夏季高溫悶熱,濕邪侵襲雞體,衛氣被郁,內熱不得外泄,致使心肺熱極,津枯血燥,積熱成毒導致中暑。
【主證】 病雞精神沉郁,兩翅張開,食欲減退,張口喘氣,呼吸急促,口渴,眩暈,不能站立,最后虛脫而死亡。
【病理變化】 心、肝、肺瘀血;腦或顱腔內出血;雞冠呈紫色;有的雞肛門凸出,口中帶血。
【治則】 清熱解暑。
【方藥】 1.藿香、蒲公英、連翹、薄荷、板藍根、竹葉各100g,雄黃、明礬各30g,蒼術、龍膽草各50g,甘草20g(為100只雞5d藥量),粉碎,拌料喂服或水煎取汁飲服,同時取馬齒莧或西瓜皮,飼喂1~2kg/(只·d);向雞的頭部、背部噴灑純凈的涼水,特別是在每天的14:00時以后,氣溫高時噴1次/(2~3)h。(李金香等,T101,P31)
2.黨參80g,麥冬、石斛、白芍、板藍根、生地各40g,五味子、葛根各50g,藿香、茯苓各70g,甘草60g。共為細末,拌料喂服,3~4g/(只·d),連用3~5d。
3.茯神40g,牛膝10g,雄黃15g,薄荷、黃芩各30g,連翹、玄參各35g。共研細末,對水5kg,供100只雞飲服。不能飲水者用注射器注入嗉囊內。(許其華,T157,P79)
【防制】 避免陽光直接射入雞舍內,在雞舍向陽面搭建涼棚,或在雞舍周圍種草植樹,通過植物吸收熱量降低空氣溫度。加強雞舍通風,加大換氣扇的功率或增加風扇數量,提高雞舍內空氣流動速度;提供充足的飲水;在飼料中添加0.3%碳酸氫鈉,在飲水中添加0.04%維生素C、0.2%氯化銨,對提高雞的抗高溫能力和產蛋率有明顯的作用。
【典型醫案】 1.1997年7月18日,天津市武清農場第1養雞場第2車間的2800只250日齡依沙褐蛋雞,由于高溫導致雞采食量減少,采食量由112g/(只·d)減少至98g/(只·d),共濟失調,轉圈運動,視物不清,周身冰涼,針刺全身無痛感,口干。診為中暑衰竭癥。治療:10%樟腦磺酸鈉,1mL/(只·d),飲服。取方藥2,4g/(只·d),用法同方藥2。服藥第3天,雞的病情減輕,采食量由原來的98g/(只·d)增加至105g/(只·d);死亡數由服藥前的4~6只/d減少為2只/d。服藥第4天,患病雞癥狀消失,痊愈。
2.1998年8月2日,天津市武清農場某客戶承包雞場的2418只海塞克斯蛋雞(開產6個月),由于高溫(39℃)引發雞神志不清,呈現陣發性發作,呼吸粗厲,口干舌燥。診為中暑衰竭癥。治療:取方藥2,4g/(只·d),用法同方藥2,連用4d。第6天,患病雞基本恢復正常。(郭立新,T108,P25)
感冒
感冒是指雞因受風寒淫邪侵襲,引起以呼吸困難、鼻流漿性黏液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病因】 雞體受寒冷刺激,如雞舍忽冷忽熱,風寒侵襲,或雞舍門窗關閉不嚴,感受賊風,導致機體抵抗力減低而發病。
【主證】 病雞羽毛蓬亂,呼吸困難,鼻流漿性黏液,眼流淚,嚴重者呼吸困難,張口呼吸、有鼻鼾聲,縮頭窩伏,食欲減退或絕食。產蛋雞產蛋率明顯下降,蛋殼色澤淡,沙皮蛋、軟殼蛋增多。
【病理變化】 鼻腔氣管及支氣管內充滿半透明狀的滲出液,肺充血、瘀血,有的有壞死灶;十二指腸腫脹、出血,小腸段有出血性潰瘍,盲腸扁桃體出血,直腸出血,有的腺胃出血;膽囊腫大;脾有不同程度的腫大;肝、腎輕度充血;腿肌瘀血、呈敗血性病變。
【治則】 解表散寒,宣肺理氣。
【方藥】 荊芥、甘草、川芎、薄荷各80g,防風、柴胡、枳殼、茯苓、桔梗、三仙各50g(為100只雞3d藥量)。眼腫脹者加石決明、草決明、苦參、菊花、木賊。共為細末,拌料喂服,連用3d。嚴重者連用5d,即可治愈。共治愈50000余例,療效確實。
【防制】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雞舍溫度穩定,雞的飼養密度適宜,通風換氣良好。(李金香等,T102,P37)
時行寒疫
時行寒疫是指雞感受風寒淫邪引起的一種病癥。多發生于寒冷和氣候多變季節。
【病因】 雞受風寒淫邪侵襲,肺衛受損,肺失肅降,水液積聚,或寒濕困阻中焦,脾失運化,水濕潴留滲于腸外,或寒凝經脈則氣血阻滯而發病。
【主證】 病雞頭頸強直,惡寒蜷縮,羽毛蓬亂,肌表不溫,尖叫亂竄,站立不穩,口腔有黏液,下痢。
【病理變化】 口腔、氣管、支氣管有多量稀薄的帶氣泡黏液;腹腔大量積液;肺臟、脾臟水腫,尤以脾臟為甚;食管、腺胃呈卡他性炎癥;腸系膜呈紫色,小腸、盲腸內有水樣液體和凝血條。
【治則】 辛溫解表,祛寒勝濕。
【方藥】 九味羌活湯。羌活、蒼術、白芷、細辛、甘草各30g,防風60g,川芎70g,生地、黃芩各50g(為500只雛雞藥量)。水煎3次,取汁約8000mL,候溫飲服,半日內飲完;不飲者灌服,10mL/次,3次/d。
【典型醫案】 1991—1992年,包頭市動物檢疫站張某的1000只雞,為預防時行寒疫,用九味羌活湯加白術60g、黨參50g、陳皮30g,用法同上。遇天氣有大風、下雨雪或降溫時,即在飼料中拌喂九味羌活湯,連用3d,總藥量不超過1.5g/只。兩年來再未發病。(張連珠,T65,P25)
咳喘癥
咳喘癥是指雞感受六淫之邪,引起以呼吸迫促、咳嗽、氣喘為特征的一種病癥。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寒冷季節多發。
【病因】 雞外感六淫之邪,內蘊犯肺,痰涎阻塞氣管,阻遏肺機,以致清肅失司,氣逆痰壅,呼吸不利而發生咳喘。
【辨證施治】 臨床上分為風寒型、痰熱型、暑濕型和虛型咳喘。
(1)風寒型 一般發病較急。病雞呼吸迫促,咳嗽,鼻流清涕,眼內有泡沫性分泌物,氣管內發出咕嚕聲,眼瞼腫脹,畏寒擠堆。成年母雞產蛋量減少,死亡率較低;雛雞如并發其他疾病,死亡率高達30%。
(2)痰熱型 一般發病較急。病雞咳嗽不爽,口干身熱,咳聲高而氣急,喉有痰鳴音,伸頸張口呼吸,呼出氣灼熱,鼻流稠涕;有的咳嗽時常咳出帶血的黏液,有的痰涎阻塞咽喉、氣管而窒息死亡。蛋雞產蛋率下降10%~50%,排綠色稀糞,有的排石灰水樣稀糞,飲水量增加。
(3)暑濕型 夏季暑濕之邪侵襲雞體,引起雞精神沉郁,張口呼氣,有的出現咳嗽或有氣管啰音,食欲減退,飲欲增加,嗉囊脹大,腹瀉。肉雞生長停滯,產蛋雞產蛋量下降。
(4)虛型 多為久病不愈的雞。病雞虛弱無力,食欲不振,呼多吸少,動則喘氣或有咳嗽,但聲音低、短。
【病理變化】 喉頭、氣管黏膜腫脹、出血及糜爛,有的肺氣囊或氣管內有黃色或灰白色結節或斑塊。
【治則】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方藥】 1.金銀花、麻黃、板藍根、黃芩、大青葉、石膏、杏仁、制半夏、桔梗、桑白皮、瓜蔞、射干、山豆根、天花粉、蘇子、甘草各等量(本方藥適用于痰熱型咳喘)。風寒型咳喘加桂枝、荊芥、防風;暑濕型咳喘加藿香、蒼術、厚樸;虛型咳喘加黃芪、黨參。各藥等量混勻,粉碎,按全群雞總重量的2g/(kg·d)用量,混合,用紗布包好放在鍋內煎煮,水沸后10min取出藥液,加水再煎煮1次,將2次藥液混合,候涼,供雞群飲服,藥渣拌料,連用3d。共治療1012群184.6萬只,平均治愈率為96.4%。
2.金剛烷胺(原粉)2g,用少量水溶解后拌入20kg飼料中,供雞自由采食,連用3~5d。中藥取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干姜、半夏、蘇子、杏仁各50g,細辛15g,五味子、甘草各30g(為100只成年雞藥量)。水煎,早、晚各煎1次,取汁,候溫飲服,1劑/d。
3.雞苦膽拌葶藶子,陰干,喂服,10~30粒/(次·只),2~3次/d,連服3d。(許光玉等,T60,P26)
4.六神丸2~6粒/(次·只),喂服,2~3次/d,連服3d。(許光玉等,T60,P26)
5.梔子、黃芩、葶藶子、知母各20g,蘇子、川貝母、半夏各15g,桔梗25g,炙甘草10g。水煎取汁,按日糧的10%拌料喂服,連用3d;病雞滴服,3~5mL/(次·只),2~3次/d,連用3d。
6.雞寧Ⅱ號。黃芪、淫羊藿各2份,蘇子、半夏、桔梗、桑白皮、連翹、金銀花、黃芩、板藍根、青黛、麻黃、杏仁、荊芥、防風、射干、山豆根、白芷、辛夷各1份,混勻,粉碎,過60目篩,按日糧的3%拌料喂服,也可每日按體重2%取藥,水煎30min,取汁,灌服或加入水中自由飲服,藥渣可拌料喂服。
【防制】 加強雞舍通風,保持雞舍溫度、濕度相對穩定,雞的飼養密度不宜過大。
【典型醫案】 1.1996年3月18日,陽谷縣安樂鎮范莊村某養雞戶的4000只32日齡AA肉雞發病邀診。主訴:該雞群已發病4d,約有40%的雞起初流鼻涕、打噴嚏、眼內有泡沫性分泌物,隨后全群雞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發出呼嚕聲,采食量明顯減少,精神較差,不愿走動。剖檢病死雞可見鼻腔、氣管內有黏液,氣囊明顯增厚,眼腫脹,可擠出灰黃色凝塊。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風寒型咳喘癥。治療:取方藥1加桂枝、荊芥、防風,用法同方藥1,1劑/d,連用3劑,痊愈。
2.1999年5月20日,陽谷縣定水鎮鄉薛莊種雞場的5000套280日齡羅曼父母代雞發病,于26日就診。主訴:5d前發現雞群有5%左右的雞出現眼腫脹、流淚,繼之呼吸困難,咳嗽并咳出帶血液的痰液懸掛于雞籠上,采食量與產蛋量均減少。3d后雞群中約10%的雞發病,平均每天有12只雞因窒息突然死亡。曾先后使用恩諾沙星、呼喉霸等藥物治療4d效果不明顯。剖檢4只病死亡雞,發現喉頭和氣管黏膜腫脹、出血、糜爛,喉頭亦有黃白色易剝離的堵塞物,氣管內充滿混有血液的黏液。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痰熱型咳喘。治療:取方藥1(基礎方),水煎2次,取汁混合,候溫飲服,連用3d。患病雞精神明顯好轉,死亡停止,僅個別雞有咳喘癥狀(只有晚上能聽到)。第4天,再用藥1劑,雞群痊愈。(穆春雷等,T106,P29)
3.廣昌縣頭陂鎮楊某的5000只60日齡三黃雞,有少部分雞突然發病邀診。檢查:病雞伸頸張口呼吸,有啰音,鼻流黏液。剖檢病死雞可見喉頭、氣管黏膜腫脹,有少量炎性分泌物,黏膜有微小出血點。3~4d后迅速播及全群,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哮喘癥。治療:取金剛烷胺15g,溶解后拌入80kg飼料中供雞自由采食,連用5d。取射干麻黃湯(見方藥2),1劑/d,早、晚各煎煮1次,取汁飲服,連用5d。同時在每千克飲水中加入速補-182g,供雞飲服。1周后,患病雞痊愈。
4.廣昌縣頭陂鎮柯樹村李某的3500只40日齡崇仁麻雞突然發病邀診。檢查:病雞咳嗽,打噴嚏,張口伸頸喘息,咳出黏液帶血絲,有少數雞流淚。剖檢病死雞可見喉頭及氣管、咽喉有多量濃稠的黏液,喉頭水腫,剪開氣管后,可視黏膜有出血點,有的黏膜壞死、呈糜爛灶。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哮喘癥。治療:取金剛烷胺30g,溶于少量水中,溶解后拌入120kg飼料中,供雞自由采食;同時取方藥2中藥,水煎取汁,候溫飲服;用復合維生素作輔助治療。月余后追訪,病雞痊愈,且未復發。(李敬云,T114,P24)
5.鄧州市城郊鄉劉莊村劉某的10余只母雞,有2只雞突然咳嗽,氣喘,口鼻流黏液,采食量減少。1只雞產軟殼蛋。治療:取方藥5,用法相同。服藥后,病雞痊愈,健康雞未再發病。(許光玉等,T60,P26)
6.1998年4月21日,隆德縣城郊鄉新華村的37群共計780只30~42日齡雛雞出現嚴重的氣喘、咳嗽、流鼻涕等癥狀,有的雞面部腫脹,死亡32只。檢查:病雞精神不振,相互擁擠。剖檢病死雞可見喉、氣管、支氣管內有漿液性滲出物。治療:在日糧中添加4%的雞寧Ⅱ號喂服;對病情嚴重的120只雞,每日取雞寧Ⅱ號500g,加水4000mL,煎煮30min,取汁1000mL,滴服,連用2d。共治愈648例,好轉32例,死亡68例,治愈率為86.6%,總有效率為90.9%。(李永剛等,T117,P32)
脂肪肝出血綜合征
脂肪肝出血綜合征是指雞發生以雞冠和肉垂蒼白、腹腔及皮下大量脂肪蓄積、肝被膜下有血凝塊為特征的一種病癥。多發生于體況較好的雞和產蛋母雞,公雞很少發生。
【病因】 本病與飼喂的飼料有密切關系。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代謝紊亂,脂肪過量沉積;或飼料中膽堿、肌醇、維生素E和維生素B12不足,肝臟內的脂肪積存量過高;雞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不足,相對能量過高;飼料中主要使用粉末狀鈣質添加劑,而鈣含量過低,母雞需要大量的鈣來制造蛋殼而攝入過多的飼料;飲用水水質較硬、缺硒或微量元素缺乏、雞缺乏運動、天氣炎熱和不良應激等亦可誘發本病。
中獸醫認為,肝氣郁結,膽氣郁遏,疏泄失職,氣機不暢,則清凈無權,滯濁難化,久則生成體肥,郁久而化火,熱邪侵肝,則引起肝出血等。
【主證】 雞群突然發病,病雞腹部下垂,喜臥,雞冠、肉髯退色乃至蒼白。嚴重者嗜睡,癱瘓,體溫升高,雞冠、肉髯及爪變冷,在數小時內死亡。
【病理變化】 皮下、腹腔及腸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積;肝臟腫大、邊緣鈍圓、呈油灰色、質脆易碎,用力切時在刀表面有脂肪滴附著,肝表面有出血點,肝被膜下或腹腔內有大的血凝塊;重度脂肪變性;心肌變性、呈黃白色;腎略為黃色;脾、心臟和腸道有程度不同的小出血點;冠髯蒼白或呈黃白色;肌肉蒼白、貧血。
【治則】 清肝膽實火,瀉濕熱。
【方藥】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20g,赤芍、丹皮、梔子、甘草、黃芩各10g,金銀花、連翹、生地、當歸、柴胡各15g,車前子、澤瀉、木通、大黃、黃柏各12g。混合,粉碎過60目篩,1g/(d·只),水煎30min,取汁飲服,1次/d,藥渣拌料,連用3d。每隔20d按治療量的1/2用藥,連用3d,可預防本病。
【防制】 防止產前母雞積蓄過量的脂肪,日糧中保持能量與蛋白質的平衡,盡可能不用碎粒料或顆粒料喂蛋雞。禁止飼喂霉敗飼料。適當提高飼料中鈣的含量或在飲水中添加乳酸鈣,在飼料中添加魚粉、血粉或苜蓿草粉、酵母粉,增加飼料中的蛋氨酸、膽堿、維生素B12等,可有效控制本征。夏季注意降溫,避免雞群受驚,減少應激。飲水以自來水為宜。
【典型醫案】 2005年9月10日,靈壽縣狗臺村徐某的1500只240日齡蛋雞突然死亡邀診。檢查:病雞雞冠蒼白,腹部下垂,大群雞精神良好。剖檢病死雞可見肌肉蒼白,肝破裂,體腔充滿大的血凝塊,腎臟周圍、腸系膜、肌胃周圍均沉積大量脂肪,其他臟器未見異常。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脂肪肝出血綜合征。治療:取上方藥,用法相同,連用3d。病雞再未出現死亡。(閆會,T138,P70)
嗉囊阻塞
嗉囊阻塞是指雞嗉囊內的食物不能向胃及腸管轉移而積滯于嗉囊內的一種病癥。多發生于雛雞。
【病因】 由于飼料配制不當,長期飼喂粗硬多纖維飼料或吞食羽毛等異物積于嗉囊,或采食了發霉變質的飼料而發病。
【辨證施治】 一般分為食脹(硬嗉病)型和液脹(軟嗉病)型。
(1)食脹型 病雞羽毛松亂,呆立,少食或不食,嗉囊突出、發硬,觸摸有堅實感。
(2)液脹型 病雞精神不振,呆立不動,嗉囊膨大、柔軟、觸之有波動感、有稀薄內容物,混有氣體。自下而上擠壓時,有部分內容物從口中逸出,多數雞不久便膨脹如舊。
【治則】 排除阻塞積食,健胃消食。
【方藥】 1.建曲0.5~1.0g,加開水溶解,候溫灌服。本方藥適宜于食脹型嗉囊阻塞。(李生,T51,P37)
2.明礬1~2g,加水灌服。本方藥適宜于液脹型嗉囊阻塞。(李生,T51,P37)
3.消堅化結湯。昆布、海藻、牡蠣各10g,山楂、陳皮各20g,雞內金、厚樸各6g,金銀花5g,甘遂4g(為20只雞藥量)。水煎取濃汁,用注射器或滴管吸取藥液滴服,雛雞3~4滴/次,成年雞7~10滴/次,同時用手輕揉嗉囊。
4.四消丸(由牽牛子、香附、大黃、五靈脂組成),喂服,2~5粒/次,3次/d,嗉囊變軟、變小后停藥,連用2次。本方藥適用于食脹型嗉囊阻塞。(許光玉等,T60,P26)
5.巴豆仁3g(去油),三棱、莪術各12g,陳皮15g。共為細末,加百草霜10g,淀粉(炒黃)適量,制成如梧桐子大藥丸,喂服,2~4粒/次,2次/d。本方藥適用于食脹型嗉囊阻塞。
6.①嗉囊硬實,長期不松軟,可切開嗉囊排除內容物,再分層縫合嗉囊和皮膚。②擠出嗉囊內部分內容物,用煤油1mL、白酒2mL、水3mL,混合,滴服。③擠出嗉囊內部分內容物后,取木香檳榔丸(市售中成藥),喂服,2~4粒/只,2次/d,直至嗉囊膨脹消散為止。④嗉囊內容物擠出后膨脹仍反復多次出現,頑固不消,用馬尾毛(消毒)穿透嗉囊,墜帶小重物(如頂針、小銅錢等),待氣脹不再復發時取下。
7.右手將雞倒提,使其頭向下,左手稍用力擠壓嗉囊,將嗉囊內的黏液擠凈后,用0.5%溫鹽水50mL灌服,間隔2~3min再擠凈,喂服大蒜(切成米粒大)4~12粒/kg,隔6~8h重復1次,連用2次。本方藥適用于液脹型嗉囊阻塞。(于俊開,T105,P21)
【典型醫案】 1.連城縣劉加村劉某的15只雛雞,因晚上飼喂過多的飼料,第2天發生硬嗉病,畜主自用酵母粉、土霉素治療罔效,死亡5只。治療:消堅化結湯,1劑,用法同方藥3。服藥后,剩余病雞全部康復。(劉興祥,T61,P48)
2.鄧州市城區塔院鄭某的1只母雞嗉囊腫大、發硬邀診。治療:取方藥5,6粒,用法相同,服藥2次即愈。城區南橋店村丁某的1只母雞不吃食,嗉囊脹大、發軟。治療:取方藥6③,用法相同,2次治愈。(許光玉等,T60,P26)
腺胃炎
腺胃炎是由一種或數種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引起的雞以消瘦、腺胃腫大如乳白色球、黏膜潰瘍、脫落、肌胃糜爛等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流行病學】 本病是由一種或數種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引起。霉菌、馬立克、傳染性貧血、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等引起免疫抑制,使幽門螺旋桿菌變成致病菌,導致雞胃腸道功能紊亂而發病;雞痘繼發腺胃炎;不明原因(如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各種細菌、維生素A缺乏等)的眼炎導致腺胃炎;霉菌毒素可造成腺胃腫大、上皮黏膜壞死;日糧中含有過高的生物胺(組胺、尸胺、組氨酸等)侵害雞體導致腺胃炎。本病易和大腸桿菌、支原體、真菌(白色念珠菌)、球蟲、腸炎并發,單純感染死亡率低,并發新城疫、流感等傳染病則死亡率明顯增高。飼料營養不平衡、蛋白質低、維生素缺乏、飼料霉變等均可誘發。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或經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和排泄物傳播,與感染雞同舍的易感雞通常在48h內出現癥狀,不分品種、日齡均可發病。15~50日齡雞多發。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冬季節最為嚴重,多散發。
【主證】 初期,病雞食欲、精神無明顯異常,僅表現生長緩慢,打盹,羽毛蓬亂;感染后10~15d出現食欲減退,逐漸消瘦,體重僅為正常雞的1/3或1/2,發病雞體重差異很大。后期,病雞縮頭,兩翅下垂,排白色糞,部分病雞流淚,眼腫脹。
【病理變化】 全身消瘦或發育不良,肌肉蒼白、松軟,有的眼部腫脹,眼周圍形成近似圓形的腫脹區,眼角有黏液性、膿性物,有的在眶下竇有干酪樣物;口腔、咽喉和氣管黏膜上有黃白色干酪樣的偽膜,氣味惡臭,不易剝脫;腺胃顯著腫大,外觀呈球型、半透明狀(彩圖1),腺胃乳頭水腫、充血、出血,或乳頭凹陷消失,周邊出血、壞死或潰瘍,腺胃乳頭有膿性分泌物(彩圖2);肌胃角質層增厚、易開裂,角質層靠近腺胃處有潰瘍線,兩側或中間部分出現條紋或潰瘍灶;腸道尤其是十二指腸有卡他性炎性病變,腸內充滿液體(彩圖3);腎腫大、有尿酸鹽沉積。

彩圖1 雞腺胃炎——腺胃球狀外觀

彩圖2 雞腺胃炎——腺胃出血、潰殤

彩圖3 雞腺胃炎——十二指腸卡他性炎
【治則】 清熱利濕,健胃理氣。
【方藥】 蒼術60g,厚樸、陳皮各45g,甘草、生姜各20g,大棗90g(為100kg雞藥量)。混合粉碎,水煎取汁,候溫飲服,藥渣拌料,1次/d,連用5~7d。克拉霉素(幽門螺旋桿菌最敏感的抗生素)5mg/kg,奧美拉唑0.4mg/kg,飲服,1次/d,連用7d。
【典型醫案】 寧都縣楊某的5000只40日齡三黃雞發病邀診。檢查:病雞生長緩慢,羽毛松亂,10多天后食欲下降,逐漸消瘦,體重僅為同批正常雞的1/3或1/2,有部分雞流淚,眼腫脹,重病雞縮頭,兩翅下垂,排白色糞,最后衰竭死亡,曾用大量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無效。剖檢病雞可見腺胃顯著腫大,腺胃乳頭水腫、充血、乳頭凹陷消失,腺胃乳頭可刮出膿性分泌物;肌胃角質層增厚、開裂、容易剝離,肌胃角質層靠近腺胃側面有潰瘍線;十二指腸有卡他性炎性病變。診為腺胃炎。治療:克拉霉素12.5mg,奧美拉唑1g,飲水,2h內飲完,連用5d;蒼術1500g,厚樸、陳皮各1125g,甘草、生姜各500g,大棗2250g。混合,水煎取汁,候溫飲服,1次/d,連用5d。用藥第2天,病雞采食量增加,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用藥5d全部治愈。(李敬云,T170,P59)
脾胃濕熱證
脾胃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脾胃,引起雞脾失健運、胃失納降的一種病癥。
【病因】 暑熱炎天,濕氣過重,給雞飼喂腐敗變質飼料,或突然更換飼料或飲污濁水等,致使濕熱內結,傷于胃腸,傳導運化失調,水谷并走大腸而瀉泄;濕熱內蘊,有熱則腐,損傷血絡,故糞中帶血而腥臭;濕熱蘊脾不解,濕得熱熏蒸,熱得濕而愈熾盛,膽液濕熱所郁,則不循常道疏泄,溢于腸道,故糞呈綠色或黃色;暑熱炎天,體內積熱,熱積心肺,耗津成痰,痰氣上逆,神志迷蒙不能自主,故精神沉郁甚者昏厥死亡;若痰火上擾心神,神不守舍,故現驚厥強直,直至昏迷死亡。
【辨證施治】 本證分為沉郁型、狂暴型和球蟲病型。
(1)沉郁型 主要發生于10周齡以上的產蛋雞,尤以成年雞為甚。病雞精神沉郁,排灰褐色或黃綠色或白色稀糞,采食量與飲水量減少,產蛋率下降,蛋重量減輕。
(2)狂暴型 多見于夏季,主要發生于15~30日齡肉雞。病雞高度興奮,亂竄尖叫,突發癱瘓,瀉黃色、紅色、綠色糞,夜間軟頸,死亡率高。耐過雞生長遲滯,容易染病。病雞在1~5d內大量死亡,常單舍發病。
(3)球蟲病型 多發生于7~8月份,雞舍潮濕悶熱或天氣炎熱多雨為發病高峰季節,各種日齡的雞均可發生。病雞縮頸呆立,不食或少食,排帶血稀糞,有時完全為血糞,雞冠蒼白,有的站立不穩,最后昏迷、抽搐死亡;有時轉為慢性,糞時稀時好,日漸消瘦,成年雞產蛋量顯著減少。
【治則】 清熱解暑,健脾利濕。
【方藥】 白頭翁、苦參、藿香、黃柏、黃芩、秦皮各等量。狂暴型胃腸濕熱證加茯神、遠志;球蟲型胃腸濕熱證加常山。諸藥粉碎、混勻,按全群雞總重量推算,2g/kg。用時,將混合好的藥用紗布包好煎煮10min后濾出藥液,加水再煎煮1次,2次藥液混合,待冷卻后供雞群飲服,藥渣拌料,一般連用3~5d。本方藥適用于沉郁型胃腸濕熱證。
【防制】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雞舍衛生條件,搞好帶雞消毒,加強通風,降低雞舍內濕度與密度,減少應激因素,提高雞體抵抗力。
【典型醫案】 1.1998年7月23日,陽谷縣閆樓鄉周計村某商品雞場的4000只185日齡羅曼商品蛋雞發病邀診。主訴:大雨過后持續高溫,雞群有50余只雞精神沉郁,排灰褐色稀糞,有的為黃綠色,個別雞排白色稀糞,采食量與飲水量均減少,產蛋率從95%下降至89%,蛋重量減輕,近日死亡20余只/d。剖檢病死雞可見腹腔氣味惡臭,小腸(特別是中后段)腫大、呈黑綠色或土褐色,腸漿膜充血;腸內充滿大量土灰色或灰褐色污穢液體,有的混有壞死脫落的黏膜;黏膜充血或有出血點,表面不平整,有壞死偽膜。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沉郁型胃腸濕熱證。治療:取上方藥,用法相同,1劑/d,連用3d,雞群全部恢復正常。
2.2000年8月14日,陽谷縣西湖鄉月堤村某養雞戶的2000只24日齡AA肉雞發病邀診。主訴:昨天雞群出現多次尖叫,雞亂竄,并且出現癱瘓,瀉黃色、紅色、綠色稀糞,夜間有的雞出現軟頸,已死亡22只。剖檢病死雞可見腸道袋狀積液;肝臟出血,個別雞出現肝壞死;胸腺與法氏囊高度萎縮;有的雞出現腎臟尿酸鹽沉積。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為狂暴型胃腸濕熱證。治療:取上方藥加茯神、遠志,用法相同,1劑/d,連用3d,痊愈。
3.2000年8月6日,陽谷縣楊莊鄉徐良府村某養雞戶的2800只28日齡AA肉雞發病邀診。主訴:雞群發病已1周多,主要表現縮頸呆立,采食量少,有約10%雞出現血糞,雞冠發白,平均死亡16只/d,先后用球痢靈、鹽霉素、地克珠利等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剖檢病死雞可見盲腸黏膜出血、壞死,腸內有干酪樣物,內含壞死脫落的黏膜,有的空腸擴張,腸漿膜充血并密布出血點,腸壁變厚,黏膜顯著充血、出血及壞死;有的出現小腸腸腔高度擴張,腸壁色綠,腸內容物為絮狀。治療:取上方藥加常山,用法相同,1劑/d,連用5d,痊愈。(穆春雷等,T111,P29)
霉菌性胃腸炎
霉菌性胃腸炎是指雞感染霉菌引起胃腸道發炎的一種病癥。雛雞對霉菌最易感,常呈急性暴發;4~12日齡是發病高峰期。
【病因】 多因育雛室被霉菌污染而發病。
【主證】 病雞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懶動,常縮頸呆立,集聚成堆,畏寒,羽毛粗亂、無光澤,排水樣稀糞或褐色稀糞。
【治則】 清熱解毒,溫中散寒。
【方藥】 理中湯加味。熟附片、干姜、黨參、白頭翁各90g,甘草、罌粟殼30g,炒白術、黃連各60g。粉成細末,拌料喂服,4g/(kg·只),連用3d。
【防制】 加強育雛室的消毒和管理。
【典型醫案】 1991年4月22日,密山市裴德鎮某養雞戶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實習牧場的雞場購進450只海賽克斯蛋用雛雞,飼養于一間1.5m2房間的土炕上,室溫28~30℃,至21日齡時雛雞開始發病,精神不振,腹瀉,畜主用氯霉素粉拌料連喂3d效果不明顯,4d共死亡17只。檢查:病雞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懶動,常縮頸呆立,集聚成堆,畏寒,羽毛粗亂、無光澤,排水樣稀糞或褐色稀糞。剖檢病死雞可見口腔、咽喉、食管黏膜上有白色或黃白色假膜;腺胃表面呈卡他性炎癥;肌胃黏膜有輕微潰爛灶;腸內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癥,糞稀薄、呈黃色或褐色。其他臟器無明顯病變。取胃腸病變部位的黏液,制成壓滴標本鏡檢,可見少許透明的菌絲和圓形或卵圓形酵母樣孢子。診為霉菌性胃腸炎。治療:取制霉菌素100萬單位,拌入1kg飼料中,喂服,連用5d,效果不顯著,改用理中湯加味,用法相同,連用3d。病雞精神、食欲、糞明顯好轉;繼續用藥2d,糞檢未發現霉菌。(林春驛等,T62,P30)
腹瀉
腹瀉是指雞因脾胃受損,引起以排糞次數增加、糞稀薄、水分增多或內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病因】 由于飼喂失調,管理不善或突然變換飼料,使雞脾胃受損虛弱,運化失司,水谷不能腐熟而發病;外感寒濕,傳于脾胃,加之內傷陰冷,直中胃腸,使運化無力,寒濕下注遂成泄瀉;雞舍地面、墻壁潮濕,加之正處暑月炎天,雞舍空間偏小,雞群密度較大而發病;或繼發于其他疾病。
【主證】 病雞精神食欲尚可,整個雞群腹瀉,糞呈水樣或糊狀、無惡臭氣味、無明顯病變,糞渣稍粗,肛周粘污。
【治則】 補氣健脾,和胃滲濕。
【方藥】 1.參苓白術散加味。黨參、炙黃芪、白術、茯苓、山藥各30g,白扁豆40g,蓮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厚樸、烏梅、訶子各20g,炙甘草15g(為100只成年雞藥量)。水煎取汁,候溫飲服或拌料喂服。
2.健脾散。黨參、白術、陳皮、麥芽、山楂、枳實各等份。共研細末,大雞3g/(只·d),分早、晚2次拌料喂服。大群雞用藥時,按雞的只數將藥拌入飼料中。對不吃食的病雞,在藥末中摻入少量面粉,制成藥丸填喂,同時加喂維生素B10.5片。共治療102例,除8只后期病雞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其中,用藥2次治愈31只,4次治愈43只,6次治愈20只。(劉文亮,T10,P28)
3.將巴豆捻成小粒,喂服,1次/d,連用2~3次。癥狀較重者服5~7次。生巴豆用量:雛雞(0.10~0.15kg)0.3g/d;育成雞(0.50~0.75kg)0.6g/d;成年雞(1.25~1.50kg)1g/d。共治療205例,治愈185例,治愈率為90.2%。本方藥對傳染性或寄生蟲性的腹瀉無效。(李發庭,T11,P57)
4.禽服安。白術、厚樸、蒼術、川芎、白芍、肉桂、干姜、柴胡、水牛角、貫眾、黃芩、龍膽草,炭末適量。將上藥制成粉劑、片劑或煎劑(主要用粉劑)。對不食病雞可灌服,其他雞拌料喂服;雛雞0.5~1.0g/次,成年雞1.0~1.5g/次,首次量加倍,3次/d,依據病情可連服2~5d。共治療398例,治愈365例,治愈率91.7%。預防3000余只,效果良好。
5.止痢促長散。連翹、蒲公英、白頭翁、苦參、龍膽草、白芷、蒼術、柴胡、陳皮各1份,黃芪、淫羊藿各1.5份。諸藥按比例配合,粉碎成極細末,1~2g/kg,病重雞3g/kg,預防量減半。將上藥散劑置鍋內,加5~10倍量水,煎后連同藥渣喂服,病重不食者可灌服(滴服)或拌料、制丸投服,一般1次/d,病重者2次/d。共治療1565例,治愈1458例,治愈率93.2%,總有效率為93.3%。
6.黨參、大棗各90g,蒼術100g,茯苓、厚樸、陳皮各80g,甘草、生姜各40g(為100只雞1次藥量)。粉碎,拌料喂服。同時,取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AD3、干酵母、維生素B12、益生素,按正常劑量拌料喂服。本方藥適用于飼料樣腹瀉。
7.豬苓、茯苓、干姜、白術各80g,澤瀉90g,肉桂70g,烏梅、訶子各40g(為100只雞1次藥量)。水煎取汁,候溫飲服或粉碎拌料喂服。為緩解腸道平滑肌痙攣,口服適量阿托品,輔以復合維生素B1、維生素AD3等,以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本方藥適用于水樣腹瀉。
8.白頭翁90g,黃柏、黃連、秦皮各45g,金銀花50g,連翹、生地、天花粉各30g(為100只雞1次藥量)。水煎取汁,候溫飲服或拌料喂服。同時,取吡哌酸100mg/kg,拌料喂服。本方藥適用于濕熱泄瀉。
【典型醫案】 1.2001年2月,莊浪縣萬泉鄉某養雞戶的500只羅曼蛋雞,于120日齡時(時值6月份)開始腹瀉,曾用多種抗生素飲水和拌料喂服治療4d,病狀如故邀診。檢查:新建雞舍潮濕,雞群密度較大,糞池糞便久未清除、呈稀糊狀;整個雞群腹瀉,不時有稀糞水排出;詢問戶主依據程序進行疫病預防,飼料、水質均正常。雞群整齊度、采食、飲水、精神及發育狀況均尚可。治療:取方藥1,按500只成年雞藥量水煎取汁,連煎3次,將藥液加入1d的飲水中,任雞自由飲服,給藥前停止飲水2~3h。次日,已有近50%雞糞成形。繼用藥1劑,第3天痊愈。(劉德賢,T121,P29)
2.1983年6月初,廣安縣畜牧局高某的10只雛雞腹瀉邀診。檢查:病雞閉眼垂翅,嗉囊積食,先排白綠色后帶紅色的稀糞。曾用痢特靈、土霉素治療無效,死亡6只,剩下的4只雞用禽服安(見方藥4),1g/(只·次),3次/d,連用2d。共治愈3例,死亡1例。
3.1983年7月18日,廣安縣廣福鄉浦某的260余只3周齡雞(柯白雞200只,來航雞60多只)腹瀉,死亡3~4只/d,最多時死亡7只/d,曾用痢特靈、乳酶生、土霉素等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又用痢特靈、維生素B1、藿香正氣水、青霉素治療仍不見好轉,至7月24日,病雞增加,血糞增多,病情嚴重邀診。治療:取禽服安(見方藥4),病重者服粉劑,3次/d,其他雞用藥液拌料加炭末,用法同方藥4。7月26日,病雞糞基本正常,大群雞未見再發病,開始采食,死亡3只。又服藥1劑。7月28日全群雞痊愈。(李承蘭,T16,P39)
4.1995年3月15日,如皋市石莊鎮閘口村11組養雞戶劉某購進600只羅曼蛋雞苗,按常規接種過各種疫(菌)苗。5月10日雞群發病,死亡20只,5月中旬曾用雞新城疫-雞法氏囊卵黃抗體治療,1mL/只。5月26日邀診時存活560只,其中80%雞精神呆滯,嗜睡,腹瀉,消瘦;部分雞停食,呆立一隅。剖檢2只重癥瀕死雞可見腺胃擴張,胃壁增厚,乳頭嚴重出血、壞死;盲腸扁桃體出血。治療:取方藥5散劑700g,配合獨活寄生湯加減2劑,水煎后連渣拌料喂服,痊愈。(李宏春等,T78,P23)
5.臨沂市河東區某養雞戶的3000只肉雞,于17日齡時發病,20日齡時邀診,其間死亡淘汰病雞50余只。剖檢4只死雞,除1只為大腸桿菌帶菌弱雞外,其余3只均可見嗉囊內有多量飼料,腺胃內充盈未消化的黃色飼料,擠壓腺胃乳頭可見白色分泌物,十二指腸內充滿多量灰白色水樣酸臭液體,后段腸管直至泄殖腔各段腸管腸壁菲薄,充滿未消化的飼料,個別病雞肝腫大、色淡。治療:取方藥6,用法相同。服藥3d,大群病雞癥狀消失,飼料消化良好。共治愈2930例,有效率達97%以上。
6.文登市河東區某養雞戶的2000只25日齡肉雞發病邀診。主訴:雞群已發病3d,死亡近60只,死亡率還有上升的趨勢。檢查:病雞瀉糞如水,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扎堆,加溫后病雞群向熱源靠攏,雞舍內墊料潮濕,重病雞已至瀕死期。剖檢病死雞可見腺胃內有多量水樣黏液,多數腸管內充滿灰白色黏液,后段腸管內壁空虛無物,泄殖腔充血、出血,腎臟無肉眼可見病理變化。治療:取方藥7,用法相同。同時輔以腐植酸鈉,嚴重者按0.1mg/只灌服阿托品片,2次/d。第2天,病雞病情得到控制,連用3d,大群病雞基本痊愈,采食量有所回升,消化良好。
7.文登市河東區某養雞戶的25日齡肉雞,于27日齡發病約3000只邀診。檢查:病雞采食量明顯下降,嚴重病例偶有腹痛打滾表現,瀉糞大多為肉色,間或有黃色或紅色膠胨狀物。剖檢個別瘦弱病雞伴有大腸桿菌性腸炎或大腸桿菌性肝周炎、心包炎等。治療:取方藥8,用法相同;同時取吡哌酸0.1g/(只·d),分3次拌料喂服。第2天,病雞病情基本控制;第3天,病雞糞改變和死亡率下降,病情得到控制,繼續喂服1d,以鞏固療效。共死亡45例,治愈約2900例,有效率達96%以上。(葛緒貞等,T114,P29)
腹水癥
腹水癥是指雞腹腔內聚積大量腹水的一種病癥。
【病因】 由于雞舍通風不良、地面潮濕、空氣污濁等,或冬季為了保溫,雞舍通風不夠,致使舍內二氧化碳、氨氣、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增多,含氧量下降;或飼料中蛋白質和能量過高,維生素及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E、硒缺乏;飼料中鈉含量過高(往往是食鹽用量過大);雞舍溫度低,雞群密度大,高海拔地區氧氣稀薄,食鹽中毒,患某些呼吸道疾病等均可誘發本病。
【主證】 病雞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腹部膨大、觸診有波動感,行動困難,肉冠發紺、蒼白,有的瀉水樣稀糞。
【病理變化】 腹水透明清亮,腹水量達100~500mL,有的呈黃褐色或粉紅色,含有纖維蛋白凝塊;全身瘀血明顯;心房和心室明顯弛緩、擴張;肝臟腫大或縮小、硬化,表面凸凹不平、有彌漫性白斑,瘀血、水腫;肺部病變都伴有右側心臟腫大。
【治則】 滲濕利水,補中健脾。
【方藥】 1.冬瓜皮100g,大腹皮25g,車前子30g(為300只1kg肉雞藥量),水煎取汁,候溫飲服。
2.十棗湯。芫花30g,甘遂、大戟(面裹煨)各30g,大棗50枚(為100只1.5kg雞的藥量)。煎煮大棗取汁,他藥共為細末,將藥末拌入飼料喂服,1次喂完;不食者摻入1h飲完的水中飲服。1劑/d,連用2~3劑。
3.柴胡、紅花、茯苓各60g,當歸、黃芪、白術、牛膝、澤瀉、芫花各50g,桃仁55g,白芍40g,大黃110g,甘草30g。共研細末,過60目篩,按1%拌料,攪拌混勻,喂服。共治療10500例,有效率為90.5%。(張立富,T131,P36)
【防制】 加強雞舍通風換氣,確保氧氣充足,減少雞舍有害氣體和應激因素;雞群養殖密度要適宜;開放型雞舍冬季要注意保暖;早期應限制使用高能量飼料。
【典型醫案】 1.南陽市宛城區棗林街張某的300只約1kg肉雞,大部分發生腹水癥,死亡4只邀診。治療:取方藥1,1劑,用法相同。連用2d,全部治愈。(孫良,T81,P43)
2.1995年3月10日,棗莊市張莊村養雞戶張某的1000只AA肉雞,養至1.5kg左右時有93只雞精神不振,縮頭嗜睡,有的獨居一隅,食欲減退或廢絕,飲欲稍增加,站立和行走不穩,呼吸困難,有時排水樣稀糞;個別病雞可視黏膜貧血,肉冠發紺或蒼白,腹部脹滿,用手觸摸可感到腹腔內有大量液體,體溫基本正常。治療:取方藥2,用法相同,1劑/d,連服3劑。當基本恢復正常時即改服健胃消導劑,2劑。病雞精神、采食完全復常,直至出欄未再發病。(盧傳發等,T80,P39)
脫肛
脫肛是指雞泄殖腔外翻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病癥。
【病因】 由于飼養管理不善,日糧中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致使泄殖腔黏膜與上皮角質化,嚴重缺乏時泄殖腔發炎,產蛋不暢,造成產蛋雞用力過度而發病。日糧中缺乏礦物質、鈣、磷,或后備母雞日糧中蛋白質水平過高,能量過低,造成母雞過早性成熟,使其產大蛋的頻率增多,導致產蛋困難。飼料中粗纖維含量過低,致使胃腸蠕動減弱而發生便秘。開產過早導致雞體發育與性成熟不適應,雞體小,骨骼、肌肉發育不良,泄殖腔狹窄;開產過晚使雞一開產就產大蛋,往往因生產困難而脫肛。產蛋母雞飼養密度過大,相互擁擠,在產蛋時泄殖腔被籠底鐵絲扎傷而發炎導致脫肛。患各種疾病導致輸卵管分泌不足或停止,使輸卵管、泄殖腔黏膜缺乏滑潤甚至干燥,致使產蛋不通暢,產蛋時用力過度所致;雞產蛋時遭受驚嚇;有啄癖的雞趁產蛋時肛門外翻之際自啄其肛;產蛋期過長,機體耗損太過,雞體虛弱而導致脫肛。
【治則】 補中益氣,對癥治療。
【方藥】 1.補中益氣湯加減。柴胡、防風各30g,升麻、白術各50g,炙黃芪、黨參各100g,當歸、茯苓各80g,炙甘草、陳皮各40g(為1000只雞藥量)。水煎取汁,候溫,自由飲服,1劑/d。
2.剪去泄殖腔周圍的羽毛,用溫熱的0.1%高錳酸鉀溶液或2%~3%硼酸溶液將脫出物洗凈,再熱敷后送入腹腔,2~3次/d;灌服或肌內注射抗菌藥物。藥用補中益氣湯:炙黃芪90g,黨參、白術、當歸、陳皮各60g,炙甘草50g,升麻、柴胡各30g。共研細末,拌料喂服,3次/d,3~4g/只,連用2d。于后海穴注射普魯卡因0.04g。泄殖腔周圍皮下分點注射70%酒精,泄殖腔部位撒布青霉素、鏈霉素各0.2g;胸肌注射0.7mL速滅沙星。內服磺胺二甲嘧啶1/3片,1次/d,連用3d。有條件者可在泄殖腔內放置一指頭大小的冰塊,以減輕充血和促進收縮。
【防制】 嚴格控制母雞光照時間,后備母雞采取長期遞減光照的方式以延遲雞的性成熟。控制雞的飼養密度。種雞在開產前要注意防制雞白痢和某些腸道傳染病。人工授精時操作要規范,防止雞肛門受到人為損傷。發現有脫肛者要早期隔離,加強護理。取0.03%酸鎂按溶于飲水中,讓雞自由飲用,可預防母雞脫肛。
育成母雞要嚴格按照飼養標準供給飼料,特別要控制日糧中蛋白質的含量,防止母雞早產或超重,適當增加運動,多曬太陽,保持雞舍周圍環境安靜,防止驚嚇雞群。
【典型醫案】 1.1993年11月中旬,安西縣瓜州鄉頭工村石某的1000只蛋雞,產蛋率為70%左右,近兩個月來雞陸續出現脫肛,且日漸增多,產蛋率下降至60%左右。治療:取方藥1,用法相同,連用4d,脫肛雞全部治愈,再未出現新的病雞,產蛋率上升。(謝世存,T89,P43)
2.1999年1月15日,文登市宋村鎮岑東村養雞戶王某的2800只85日齡海蘭母雞發病邀診。主訴:由于冬季氣候寒冷,保溫措施差,飼養管理不當,飼料搭配不合理,飼養密度過大,雞體質較瘦弱,外觀可見雞群糞稀,不愿活動,倦怠無力,不食,怕冷,300多只雞突然出現不同程度地脫肛,嚴重者被其他雞啄破出血,個別雞腸被啄出體外,死亡30余只。治療:隔離飼養脫肛雞,加強護理。用溫熱的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脫出部分,再熱敷納入腹腔,2~3次/d。全群雞服用補中益氣湯(見方藥2),2次/d,2g/(次·只),拌料供雞采食。治療3d,患病雞基本恢復;全群雞連服7d后食欲增加,再未發病。(王培君,T118,P24)
難產
難產是指雞產蛋過大或產雙黃蛋而引起產蛋困難的一種病癥。多發于初產雞或高產雞。
【病因】 由于管理不當,飼料營養過剩,導致產大蛋、雙黃蛋過多;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生殖道角質化,產道不暢;某些疾病導致輸卵管發炎等引發本病。
【主證】 初期,病雞不安,羽毛逆立,飲食欲廢絕;中期精神不振,站立不穩,肛門突出,泄殖腔外翻并粘有大量污物。后期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用手觸摸泄殖腔可發現未產出的蛋。
【病理變化】 卵黃性腹膜炎;腹腔內有軟殼蛋。
【方藥】 取蓮花穴(尾根與泄殖孔間正中凹陷處),小毫針刺入2~3mm,稍加捻轉。尾根穴(尾部最活動處與背中線相交點即最后尾椎與尾綜骨交界處)。小毫針直刺2~3mm,稍加捻轉。
先將肛門用高錳酸鉀溶液洗凈消毒,涂石蠟油,然后用左手指緩緩伸進泄殖腔找到輸卵管開口,當觸摸到蛋殼時,用右手持小三棱針,用力刺破蛋殼,使蛋清流出即可。術后放回禽舍20~30min則自行排出破損的蛋殼。術后禁食1d,給予充足飲水,調整不合理的飼料配方。
【防制】 加強飼養管理,給開產雞增加光照;飼料中補充足量的維生素A,減少應激。因疾病引發難產,應消除原發病。(王振平,T51,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