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綠/色/建/材編委會

主  任 同繼鋒、馬眷榮

委  員 同繼鋒(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馬眷榮(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林海燕(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翁 端(清華大學)

     云斯寧(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李 彬(中城科綠色建材研究院)

     蕭 瑛(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王 玲(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包 瑋(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

     廖惠儀(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胡云林(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倪 文(北京科技大學)

     冀志江(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李壽德(西安墻體材料研究設計院)

     王洪濤(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朱冬青(中國建筑防水協會)

     張仁瑜(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冷發光(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李秋義(青大理工大學)

     閆文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馬振珠(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薛孔寬(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設計研究院)

前言

綠色建材是指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產品使用以及達到使用壽命后再循環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建筑材料。

“綠色建材”是從“綠色材料”和“生態環境材料”的定義演變而來的。1988年第一屆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綠色材料”這一概念。1992年國際學術界給其以明確的定義:綠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材料。1990年,日本學者山本良一提出“生態環境材料”的概念,認為生態環境材料應是將先進性、環境協調性和舒適性融為一體的新型材料。我國學者左鐵鏞提出:生態環境材料是同時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異的環境協調性,或者是能夠改善環境的材料。1998年,在我國有關部門組織召開的“生態環境材料研究戰略研討會”上,提出生態環境材料的基本定義為: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或能夠改善環境的材料。所謂環境協調性是指所用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少,生產與使用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再生循環率最高。1999年,在我國首屆全國綠色建材發展與應用研討會上首次提出綠色建材的定義,指出綠色建材是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不用或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農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達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根據這一定義,綠色建材不僅僅是指在使用中對環境沒有危害、對人類健康沒有影響的建筑材料,而且還要求建筑材料在原料采集、制備生產、使用消費、循環利用、資源再生等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均是有利的。后來,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按照綠色材料的定義,提出綠色建材是指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產品使用以及達到使用壽命后再循環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建筑材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在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中指出,重點研究開發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2014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中提出:綠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減少對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對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

綠色建材是綠色建筑重要的物質基礎,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筑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相互發展。2006年,我國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 2006),2007年8月出臺《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開始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正式頒布實施是我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一個里程碑,把建筑領域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從建筑節能推向了更加全面的“四節一環保”。2014年4月頒布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 2014),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更為科學和全面的評價依據。

綠色建筑對建筑材料的具體要求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建筑材料能夠有助于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二是建筑材料的生產和運輸過程本身是節能、節水、節約礦產資源和環保的;三是建筑材料的功能和性能有助于建筑的節能環保;四是建筑材料最好能易于回收再利用。一種建筑材料要同時具備以上所有的優點,或者說滿足上述所有的要求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結合建筑的特點突出重點。

從廣義上講,綠色建材不是一種單獨的建材產品,而是對建材“健康、環保、安全”等屬性的一種要求。綠色建材區別于傳統建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一是建筑材料環境特性,就是要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產生盡可能少的影響,從原材料獲取與加工、生產與制造、使用維護以及廢棄處理過程中都應具有良好的環境協調性,不危及人身健康與安全,資源和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廢棄物排放少,正常使用壽命內便于維護,當其喪失使用功能時應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性。二是功能特性,就是除了具有優良的使用功能和可靠的質量保證,還要有優良的功能特性,應以改善居住環境為目的,不僅不應損害人體健康,還應有益于人體健康,具有抗菌、防霉、調溫濕、隔熱、隔聲、抗靜電等多種功能。三是多生命周期特性,就是在進行綠色建材設計和評價時,應從建材的整個生命周期考慮問題,從而實現建材的環境特性和功能特性。綠色建材的生命周期不但包括本代建材的生命周期的全部時間,而且還包括廢棄或停止使用以后各代建材中的循環使用或循環利用的時間。

2003年,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組織國內建材行業的專家編寫出版了《綠色建材及建筑材料的綠色化》一書,在重點論述綠色建材概念的同時分別討論了水泥、混凝土及制品、建筑衛生陶瓷、建筑玻璃、建筑石材、墻體材料、建筑用金屬材料、木材、化學建材等建筑材料的綠色化技術和綠色化評價技術,全書共11章。

十多年來,我國在綠色建材領域的研究、開發、生產、應用、評價以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新成果不斷涌現,各種綠色化制造技術、產品標準及綠色化評價標準和管理體系更加系統、完善和明確。為了全面總結這些成果,應廣大讀者和出版社的要求,以《綠色建材及建筑材料的綠色化》一書的作者和內容為基礎,邀請國內有關專家,編著出版了這本《綠色建材》,目的在于盡可能系統、全面介紹綠色建材及我國主要建筑材料產品的綠色化制造技術和主要評價指標等,更好地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更為綠色的建筑材料,推進綠色建材產業的快速發展。

本書共21章,在概述了綠色建筑的發展及對建筑材料的要求、綠色建材的研究和評價技術和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等3個共性問題后,系統論述了水泥、混凝土及制品、建筑玻璃產品、建筑衛生陶瓷產品、建筑石材制品、建筑用金屬材料、建筑用木材制品、化學建材產品、建筑墻體材料及其制品、建筑門窗、建筑屋面和建筑樓板12類產品的綠色化制造技術和綠色化評價指標;系統論述了水泥生產協同處置廢棄物、建筑用海砂的應用和建筑垃圾綜合利用3項熱點技術;系統介紹了室內空氣質量的檢測與評價、綠色建筑部品及其評價和綠色建材應用3項人們更為關注的內容。

本書由同繼鋒、馬眷榮擔任主編,并負責全書的統稿和審定。

主要編寫分工:第一章:林海燕;第二章:翁端、劉爽、同繼鋒、云斯寧;第三章:李彬、馬眷榮;第四章:蕭瑛、何捷;第五章:王玲、林暉;第六章:包瑋、毛志偉、曹宗平、程群、鄧飛飛、甘昊、廖玉云、王夢瑜;第七章:馬眷榮;第八章:廖惠儀、同繼鋒、尹君、苑克興;第九章:胡云林;第十章:陳杏婕、倪文、徐麗;第十一章:陳杰、倪文、徐麗;第十二章:冀志江、曹延鑫、王繼梅;第十三章:李壽德、王科穎、李惠嫻、孫曉楠;第十四章:王洪濤、萬成龍;第十五章:朱冬青、朱志遠;第十六章:張仁瑜、孟玉潔、趙盟盟、袁揚;第十七章:冷發光;第十八章:李秋義、秦原;第十九章:閆文周、譚雪瑤、孫家超;第二十章:馬振珠、張平;第二十一章:薛孔寬、吳瑞民、周文華。

由于本書是以《綠色建材及建筑材料的綠色化》為基礎編寫而成,參與該書編寫的趙平、隋同波、陳愛芬、謝鈺、韓建宏、張京玲仍作為本書的參編成員。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總院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以及行業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謹向為本書的編輯和出版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深深地謝意。

由于編著者水平有限,缺憾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批評、指正并提出建議。

同繼鋒、馬眷榮

2015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万安县| 乐业县| 黔江区| 克山县| 渭南市| 麟游县| 睢宁县| 荥经县| 峨山| 桐乡市| 乌兰察布市| 常州市| 盐源县| 应用必备| 怀宁县| 平乐县| 安阳市| 太谷县| 孟州市| 灵丘县| 壶关县| 崇义县| 铜陵市| 连山| 沿河| 会宁县| 广宁县| 铁岭县| 宁海县| 穆棱市| 富平县| 乌海市| 桂东县| 吉木乃县| 磐安县| 咸宁市| 筠连县| 山阴县| 辽阳县|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