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消防工程設計與施工手冊(第二版)
- 石敬煒主編
- 1858字
- 2020-05-19 15:12:13
4.1.2 建筑構件和管道井
(1)劇院等建筑的舞臺與觀眾廳之間的隔墻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墻。
舞臺上部與觀眾廳悶頂之間的隔墻可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50h的防火隔墻,隔墻上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
舞臺下面的燈光操作室和可燃物儲藏室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墻與其他部位隔開。
電影放映室、卷片室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50h的防火隔墻與其他部分隔開。觀察孔和放映孔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2)醫療建筑內的手術室或手術部、產房、重癥監護室、貴重精密醫療裝備用房、儲藏間、實驗室、膠片室等,附設在建筑內的托兒所、幼兒園的兒童用房和兒童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老年人照料設施,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 2.00h 的防火隔墻和 1.00h的樓板與其他場所或部位分隔,墻上必須設置的門、窗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窗。
(3)建筑內的下列部位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墻與其他部位分隔,墻上的門、窗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窗,確有困難時,可采用防火卷簾,但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第6.5.3條的規定:
①甲、乙類生產部位和建筑內使用丙類液體的部位;
②廠房內有明火和高溫的部位;
③甲、乙、丙類廠房(倉庫)內布置有不同火災危險性類別的房間;
④民用建筑內的附屬庫房,劇場后臺的輔助用房;
⑤除居住建筑中套內的廚房外,宿舍、公寓建筑中的公共廚房和其他建筑內的廚房;
⑥附設在住宅建筑內的機動車庫。
(4)建筑內的防火隔墻應從樓地面基層隔斷至梁、樓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層。住宅分戶墻和單元之間的墻應隔斷至梁、樓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層,屋面板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50h。
(5)除另有規定外,建筑外墻上、下層開口之間應設置高度不小于1.2m的實體墻或挑出寬度不小于1.0m、長度不小于開口寬度的防火挑檐;當室內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上、下層開口之間的實體墻高度不應小于0.8m。當上、下層開口之間設置實體墻確有困難時,可設置防火玻璃墻,但高層建筑的防火玻璃墻的耐火完整性不應低于1.00h,多層建筑的防火玻璃墻的耐火完整性不應低于0.50h。外窗的耐火完整性不應低于防火玻璃墻的耐火完整性要求。住宅建筑外墻上相鄰戶開口之間的墻體寬度不應小于1.0m;小于1.0m時,應在開口之間設置突出外墻不小于0.6m的隔板。實體墻、防火挑檐和隔板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性能,均不應低于相應耐火等級建筑外墻的要求。
(6)建筑幕墻應在每層樓板外沿處采取符合上一條規定的防火措施,幕墻與每層樓板、隔墻處的縫隙應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7)附設在建筑內的消防控制室、滅火設備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風空氣調節機房、變配電室等,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墻和1.50h的樓板與其他部位分隔。設置在丁、戊類廠房內的通風機房,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0h的防火隔墻和0.50h的樓板與其他部位分隔。通風、空氣調節機房和變配電室開向建筑內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消防控制室和其他設備房開向建筑內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
(8)冷庫、低溫環境生產場所采用泡沫塑料等可燃材料作墻體內的絕熱層時,宜采用不燃絕熱材料在每層樓板處做水平防火分隔。防火分隔部位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樓板的耐火極限。冷庫閣樓層和墻體的可燃絕熱層宜采用不燃性墻體分隔。
冷庫、低溫環境生產場所采用泡沫塑料作內絕熱層時,絕熱層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級,且絕熱層的表面應采用不燃材料做防護層。
冷庫的庫房與加工車間貼鄰建造時,應采用防火墻分隔,當確需開設相互連通的開口時,應采取防火隔間等措施進行分隔,隔間兩側的門應為甲級防火門。當冷庫的氨壓縮機房與加工車間貼鄰時,應采用不開門窗洞口的防火墻分隔。
(9)建筑內的電梯井等豎井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電梯井應獨立設置,井內嚴禁敷設可燃氣體和甲、乙、丙類液體管道,不應敷設與電梯無關的電纜、電線等。電梯井的井壁除設置電梯門、安全逃生門和通氣孔洞外,不應設置其他開口。
②電纜井、管道井、排煙道、排氣道、垃圾道等豎向井道,應分別獨立設置。井壁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00h,井壁上的檢查門應采用丙級防火門。
③建筑內的電纜井、管道井應在每層樓板處采用不低于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建筑內的電纜井、管道井與房間、走道等相連通的孔隙應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④建筑內的垃圾道宜靠外墻設置,垃圾道的排氣口應直接開向室外,垃圾斗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并應能自行關閉。
⑤電梯層門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00h,并應符合《電梯層門耐火試驗完整性、隔熱性和熱通量測定法》(GB/T 27903—2011)規定的完整性和隔熱性要求。
(10)戶外電致發光廣告牌不應直接設置在有可燃、難燃材料的墻體上。
戶外廣告牌的設置不應遮擋建筑的外窗,不應影響外部滅火救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