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種經濟動物疾病防治大全
- 李典友 高本剛編著
- 4855字
- 2020-05-19 15:14:09
七、孔雀常見疾病防治
(一)孔雀新城疫病
孔雀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敗血性傳染病。病狀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難、腹瀉、神經機能紊亂以及黏膜和漿膜出血。病孔雀和帶毒孔雀是主要傳染源,病原污染飼料、飲水用具等,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而傳染。各種齡期均有發病,死亡率很高。
1.癥狀
本病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種類型。
(1)最急性型 發病急,病程短,常無特異性癥狀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 病禽病初羽毛松亂,精神沉郁,呆立一隅,垂頭縮頸,閉目垂翅,體溫升高至43℃以上,食欲減退或拒食,渴欲增加,口流黏液;下痢,排出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少數呼吸困難,發出特殊“咯咯”聲。多數病后期出現神經癥狀,頭頸震顫、頭頸轉圈、運動系統失調、癱瘓、體溫下降。病程2~4天,最后衰竭死亡。
(3)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進行性消瘦,表現為頸、翅、腿麻痹,轉圈、活動共濟失調,最終死亡。也有本病耐過康復孔雀,但少數有神經癥狀后遺癥,失去飼養價值。
剖檢可見病死孔雀腺胃內面乳頭突起的尖端或黏膜上有小出血點,有的形成十二指腸直腸出血,腸黏膜尤其是盲腸起始部常有纖維素樣壞死。心冠脂肪狀出血,部分肝臟瘀血腫大。
2.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病毒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檢查。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預防本病除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清潔及消毒等預防措施以外,宜選用毒力較弱的新城疫Ⅱ系疫苗進行接種。發現本病及時隔離,早期注射高免血清及抗體制劑有一定療效。并采取封鎖、檢疫等措施,病死鳥要做無害化處理,舍用具及墊草應徹底消毒。
(二)孔雀沙門桿菌病
孔雀沙門桿菌病是孔雀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是由多種不同血清型的沙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病鳥和帶菌鳥是主要傳染源,亦能經種蛋垂直傳播。各齡期孔雀都有易感性,但對雛孔雀的危害特別嚴重。當雛孔雀感染沙門桿菌導致敗血癥后死亡率很高,而成鳥則多呈慢性或隱性感染。
1.癥狀
幼孔雀感染發病后,往往呈敗血性急性經過,死亡率很高。
急性型病孔雀羽毛松亂,精神委頓,呆立一隅,怕冷,垂頭縮頸,兩翅下垂,嗜睡,姿態異常,呼吸困難,喘息,食欲不振或廢食,渴欲增強,體溫升高達43℃以上,常有腹瀉,排白色或黃白色稀糞,糊狀,污染肛周羽毛,黏糊狀糞便干涸后堵塞肛門,以致排糞困難,發出尖叫聲,最后衰竭死亡。
慢性型病孔雀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長發育不良,繁殖率下降,有間歇性下痢。
剖檢典型病變見肝臟腫大、質脆,呈綠棕色或古銅色,表面可見散在性灰白色粟粒大病灶;脾腫大瘀血;腸有卡他性出血性腸炎,間有潰瘍灶;心包炎和腹膜炎;肺質變實。雌孔雀卵巢卵泡變形,卵膜充血、出血。
2.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從實質器官如心臟和肝臟中分離到沙門桿菌。而且血清學的檢查有助于進行活體診斷。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保證環境衛生能有效控制本病發生。并對飼料和飲水進行消毒處理。在雛鳥飼料或飲水中加適量預防本病的治療藥物。如可用呋喃唑酮(痢特靈)0.04%混飼7天,或用土霉素0.1%~0.2%混飼5~7天。嚴重病鳥可用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1萬單位。
(三)巴氏桿菌病
本病又稱禽霍亂、禽出敗,是由禽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病禽鳥和帶菌禽鳥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經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主要呈現敗血性病癥。后備孔雀死亡率和發病率均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高溫潮濕季節易發生流行。
1.癥狀
病鳥最急性發作無明顯癥狀,突然死亡。多數病鳥表現精神委頓,縮頸閉眼,羽毛松亂,發熱、厭食,口排黏液性流出物,下痢,糞便呈灰白色、黃綠色或綠色,有的呼吸加快、張口伸頸,少數患鳥鼻竇、跗關節發生腫脹,病程較短,多在2~3天內死亡。
剖檢可見肺瘀血水腫,氣管內黏液增多,喉部黏膜間有點狀出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點狀出血;肝腫大,散布針尖大小的黃白色壞死;腸卡他性出血。
2.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病原的分離鑒定和實驗動物發病試驗。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妥善處理病死孔雀與污染物,并用禽霍亂弱毒菌苗進行接種。治療可用滅敗靈2毫升加青霉素5萬單位/只,肌內注射,連續3天,同時以0.1%~0.2%土霉素混飼,連用3~5天;嚴重病例需采取靜注補液等對癥治療措施。
(四)鏈球菌病
鏈球菌病是由非化膿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或慢性細菌性傳染病。病鳥和帶菌鳥是本病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徑感染。飼養密度過大、衛生條件差、氣候悶熱潮濕可誘發本病,各齡期孔雀均有易感性,但以幼孔雀發病較為嚴重,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1.癥狀
最急性型無明顯病狀突然死亡。孔雀發病后的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乃至拒食,口渴。急性病例表現為精神萎靡,呆立毛松,體溫高達43℃以上,排便頻繁,排出綠褐色或淡黃色的水樣便,極度萎靡,嚴重者呼吸困難,肛門絨毛被嚴重污染,最終死亡。
剖檢:病死孔雀極度消瘦,脫水,脾臟腫大,肝、肺、心出現萎縮,肝被膜下的實質中可見黃色斑點,膽囊腫大,腺胃、肌胃有輕重不同的卡他性炎癥,黏膜充血,盲腸扁桃體增大,濾泡有出血點。
2.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病原檢查,采病料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可見短鏈狀球菌,有莢膜。在SS培養基上呈露滴狀,圓形,無色,透明,閃光,隆起菌落。在血清肉湯中,液體上部透明,底部有絨毛狀沉淀物。該病原能發酵葡萄糖、乳糖、蔗糖、山梨醇等,均產酸不產氣,不發酵甘露醇、海藻糖、鼠李糖、伯膠糖、肌醇及木糖。靛基質試驗陽性,美藍還原試驗陰性。在pH 9.6和6.5%肉湯中均不生長。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平時注意保持飼養場地的清潔衛生和消毒,隔離病孔雀,飼料及飲水中加入多種維生素和口服補液鹽。治療本病可用多種抗菌藥物,如氨芐、青霉素,也可用鏈霉素或卡那霉素或慶大霉素等810單位/千克體重,1天2次混飲,同時用磺胺二甲嘧啶0.8%~1%拌飼料喂,連用5~7天,連續治療1周便可康復。
(五)孔雀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雞和野雞是主要傳染源。本病主要發生于雞,其他多種禽鳥亦能感染發病,孔雀也能感染發病。
1.癥狀
病鳥精神委頓,頭頸低垂或偏向一側,兩肢無力,往往蹲伏在地,不能行走,逐漸癱瘓,有時見腳一只向前一只向后延伸。體溫升高,食欲廢絕,飲水減少,下痢排出白色稀糞,消瘦,急性病程2~3天,最后衰竭死亡。
剖檢可見病鳥坐骨神經、腋臂神經叢的神經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增粗,呈灰白色,神經干橫紋消失。肝臟腫大,有灰白色的壞死灶;脾臟腫大,有結節。
2.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采取羽髓含血樣品與雞馬立克氏病陽性血清做瓊脂擴散試驗,見陽性反應可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目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是平時加強飼養管理,采取各種綜合性防疫措施,及時對新生雛鳥用雞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接種,但免疫期和免疫力效果不夠理想。目前,采取在雛出殼待羽毛干后即接種雞馬立克氏病二價或三價疫苗。發現本病流行時,應及時采取隔離和局部封鎖,徹底消毒以控制疫情蔓延。對病死鳥做無害化處理,并對病鳥的舍、飲食用具及運動場地進行徹底消毒。
(六)曲霉菌病
本病是由煙曲霉菌、黃曲霉菌、黑曲霉菌等多種霉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疾病。本病發生往往是因孔雀接觸環境中霉菌菌絲孢子而感染,主要通過污染空氣經呼吸道或飼喂霉變的飼料和墊料潮濕發霉等經消化道感染,也有經皮膚、黏膜傷口感染。主要危害幼鳥。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梅雨季節極易暴發。
1.癥狀
病雛鳥精神委頓,羽毛松亂,垂頭、閉目、呆立,食欲減退或廢食,飲水量增加,張口伸頸、呼吸困難,搖頭甩鼻內分泌物,有的發生眼疾。后期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少數病例有神經癥狀,體重減輕。多數出現癥狀后1周內因呼吸極度困難而窒息死亡。成年孔雀病狀輕微。
剖檢可見主要病變在呼吸系統。氣管及支氣管滲出物增多,肺有肉樣病變,表面有突出的灰白色或灰黃色針尖大小至粟粒大小顆粒狀結節。氣囊上面也有結節,結節中心有壞死灶。肝腫大、質脆,表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結節。腸道有卡他性炎癥;脾腫大,有黃白色尿酸鹽沉積;腦膜瘀血。
2.診斷
根據本病病史、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初步診斷。確診可采取肝病變組織制成壓片,上加1滴氫氧化鉀溶液,蓋上玻片,鏡檢發現菌絲體孢子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妥善保存飼料,供給新鮮全價日糧,經常更換潮濕發霉的墊物,注意搞好飼養場地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和消毒。治療可用6000~7000單位/只制霉菌素混飼,并在飲水中加入0.5%碘液或1∶3000硫酸銅溶液,1天飲水2次,連用3~5天。
(七)球蟲病
孔雀球蟲病是由艾美爾屬的多種球蟲寄生引起的一種常規寄生原蟲病,各生長階段的孔雀均可發病,主要侵害雛鳥。地面平養較離地網養者多見。
1.癥狀
病鳥精神沉郁,眼閉呆立,羽松垂翅,怕冷聚堆,減食善飲,下痢,排褐色糊狀惡臭糞便,有時呼吸困難。
2.防治方法
預防要加強飼養管理,主要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勤掃糞便并及時堆積發酵處理,舍內要保持通風,地面平養應改為網上飼養或籠養育雛,控制飼養密度可控制本病的發生。治療可用青霉素5萬~10萬單位/只,每天肌注1次,連用3~5天;嚴重病例10萬~15萬單位/只,混飲,1天2次,連用3~5天。在投藥治療期間,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3 1~2毫克/只,魚肝油10~20毫升/千克飼料。
(八)組織滴蟲病
組織滴蟲病是由組織滴蟲所引起的原蟲性寄生蟲病,由于患病后血液循環障礙,病禽頭部呈暗黑色,所以又稱黑頭病。該病的主要特點是盲腸和肝臟形成壞死性炎癥,藍孔雀進入育成期后對該病最為敏感。目前,該病已成為孔雀養殖業的主要疾病,已經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1.癥狀
病孔雀表現為精神不振,采食減少,羽毛蓬松,兩翅下垂,行走無力,卷縮發呆,發病初期排出帶有泡沫的淡黃色稀糞,混有血絲,中后期經常排出灰色糞便,有的下痢,惡臭。病孔雀開始體溫較高,死前體溫下降,閉眼、嗜睡。病程一般為5~15天。
剖檢可見病死孔雀大多有以盲腸發炎和肝臟表面圓形壞死灶為主的典型病變。肝臟腫大,質脆易碎,表面有大小不一和數量不等的圓形灰白色或黃色壞死灶,小如米粒,大如綠豆或黃豆,壞死灶中央凹陷,邊緣呈現鋸齒狀稍隆起或散在性存在或相互融合,成大片壞死區。膽囊腫大,膽汁濃稠,呈黃綠色,病變輕微的僅出現肝臟稍腫大,表面有散在的灰色針尖大小或環狀壞死點。肝細胞呈灶狀壞死,病變中心的肝細胞壞死和崩解,在壞死灶的外周有大量圓形或橢圓形組織滴蟲,并有數量不等的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肝小葉中央靜脈內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圓形淡紅色的組織滴蟲。盲腸多見雙側顯著腫大,為正常的3~4倍,直徑達3厘米左右,腸壁肥厚,呈香腸狀,腸腔充滿不潔的干酪樣滲出物,形成凝固栓子,阻塞整個腸腔。剝離栓塞物可見盲腸壁變薄,黏膜及肌層有出血性炎癥變化。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黏膜表面出現由脫落的上皮、紅細胞、白細胞、纖維素腸內容物混合而成的團塊,固有層腺上皮多數變性、壞死溶解,固有層高度充血和出血,并有大量異嗜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黏膜表面和固有層中可見大量圓形或橢圓形淡紅色的組織滴蟲。
2.診斷
從病變孔雀的盲腸栓塞物和腸壁之間刮起少量腸內容物于燒杯中,滴加溫生理鹽水攪拌使之均勻,吸取上清液1滴,置載玻片上,迅速置400倍顯微鏡下檢查,發現呈鐘擺樣運動的圓形蟲體即可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將發病的孔雀隔離治療;籠舍進行火焰消毒及化學藥物(百毒殺等)消毒;口服特效抗滴靈,同時飲百毒清,肌注青霉素,以上藥物每天2次,對于嚴重者,應口服補液鹽和多種維生素,7天為一療程,隔3天再用特效抗滴靈鞏固一個療程,對未發病的孔雀用同樣的方法預防。應當引起注意的是組織滴蟲對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強,但可包藏在異刺線蟲卵中長期存活,當易感動物吞噬了含有異刺線蟲的食物后,組織滴蟲逸出,致使發病。所以,圈舍內要經常用消毒劑消除蟲卵,還要注重對異刺線蟲的驅除。一般使用左旋咪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