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種經濟動物疾病防治大全
- 李典友 高本剛編著
- 5650字
- 2020-05-19 15:14:09
五、鵪鶉常見疾病防治
(一)雛鵪鶉白痢病
本病是由雛鵪鶉白痢沙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呈急性敗血癥經過。主要由帶菌的病鵪鶉傳染,成鵪鶉多為隱性或慢性經過,5~7日齡鵪鶉最易發病,1周齡內雛鵪鶉發病死亡較多;日齡較大的有抵抗力。若種蛋孵化時條件控制不嚴,也可患先天性白痢。
1.癥狀
病鵪鶉精神萎靡,羽毛松亂,閉目垂翅,怕冷縮頸,聚堆顫抖,拒食,排出糊狀白色稀糞,肛門周圍胎羽被稀糞黏糊。初生3~4日病雛鵪鶉多為急性死亡。也有轉為慢性的,生長不良,或成為無明顯癥狀的帶菌者。成年鵪鶉發病很少,也有的是雛鵪鶉感染的延續,但感染癥狀輕微或無癥狀。
剖檢慢性病雛鵪鶉腸壁有灰白色壞死點;尿道肥大;充滿白色尿液;泄殖腔內有白色糊狀稀糞;可見肺脾腫大,表面有壞死病灶;小腸黏膜增厚或呈出血性炎癥;十二指腸充血、出血;盲腸內常有干酪樣物,形成所謂“盲腸芯”,常惡臭。成年鵪鶉病變主要在生殖系統,卵巢卵子變形變色,內容物變性,有些可見卵黃性腹膜炎及腹水。
2.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有白色黏糊樣下痢,結合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3.防治方法
此病具有傳染性,孵化前應對種蛋和孵化器進行消毒。病鵪鶉用過的飼養籠、食槽、水槽洗刷干凈,用30%的甲醛皂消毒滅菌。已患病雛鵪鶉應立即隔離治療,可用痢特靈(呋喃唑酮)0.01%~0.02%拌料或在飲水中添加0.01%~0.02%,連食3~5天;雛鵪鶉對此藥較敏感,必須控制用藥量,防止病鵪鶉中毒造成死亡。也可用慶大霉素每只按1000單位量飲水,連服3~5天有良好療效。
(二)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病毒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是患病雞和患病鵪鶉,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傳染。該病傳播快,死亡率高。
1.癥狀
病鵪鶉精神不振,兩翅下垂,食欲減退或不食,出現下痢,排帶綠色的稀糞,體溫升高,口中流出液體,頭頸隱縮扭轉,頭向后仰出現陣發性痙攣等神經癥狀,呼吸困難,一般2~4天死亡。產蛋鵪鶉產蛋減少或停止,蛋形異常,產伴有蛋皮色素消失的大白殼蛋和軟蛋。
剖檢可見主要病變為出血性敗血癥,尤其在腺胃乳頭、十二指腸與空腸黏膜有彌漫性出血,卵巢有明顯出血點。見各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瘀血和出血,黏液增多。
2.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進行新城疫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等血清學試驗和病原分離鑒定即可確診。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要采取綜合措施,要經常清掃飼養場地,保持清潔,每月可用30%的來蘇兒消毒1次。為了增強鵪鶉機體的抵抗力,可在飼料中加入禽用多種維生素,每克配飼料5千克。雛鵪鶉于7~10日齡時可采用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孵出后1周點1次,1個月復點1次,50~60日再點1次。點鼻的方法是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或冷開水9毫升加Ⅱ系疫苗1毫升,做10倍稀釋,每個鼻孔用消過毒的滴管或注射器點入一滴。點鼻時左手提住鵪鶉,使一個鼻孔向上,用手堵住另一鼻孔,右手拿滴管,將藥液滴入上面的鼻孔,使其自然吸入,然后再換另一側鼻孔,免疫力為1個月。于1月齡時,采用Ⅰ系疫苗飲水免疫,飲水前斷水5~6小時,1毫升疫苗可供300~500只幼鵪鶉免疫,其飲水量按每100只幼鵪鶉2小時內的飲水量2升計算,免疫期為4個月。
如發現鵪鶉舍或周圍成年鵪鶉發生新城疫,可用新城疫Ⅰ系疫苗進行預防注射。將疫苗稀釋1000倍,每只鵪鶉肌內注射0.3毫升,3天后即可產生免疫力。發現病鵪鶉隔離淘汰;病死鵪鶉嚴密無害化處理;病鵪鶉舍及用具必須徹底消毒。
(三)禽霍亂
鵪鶉禽霍亂又稱巴氏桿菌病、禽出敗,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病禽和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經消化道和呼吸道而傳染,各齡期鵪鶉均有易感性,育成鵪鶉和產蛋鵪鶉發病率更高。
1.癥狀
最急性型病例無明顯癥狀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的病鵪鶉精神沉郁,低頭垂翅,羽松嗜睡,食欲下降至廢絕,腹瀉下痢,排出灰白色或草綠色的稀糞,呼吸困難,病程短促,幾小時至1~2天后死亡。病程稍長的后期關節腫大,出現跛行。
剖檢主要病變為出血性敗血癥。肝、脾有針尖大小、灰白色的壞死灶是本病特征性的病變。腸黏膜充血、出血,腸腔內充滿血性內容物。肺瘀血,水腫。
2.診斷
根據流行病特點、臨床癥狀及特征性病變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或用動物做接種感染試驗。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鵪鶉不能與其他禽類混飼或接觸,同時必須做好預防工作,疫區應用禽霍亂疫苗進行預防接種。發現病鵪鶉時,立即隔離用抗菌藥物鏈霉素2萬~3萬單位/只肌內注射,1天1次,連用2~3天。也可用土霉素、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治療,還可用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氟哌酸、敵菌凈等藥物,連用3~5天,交替用藥,避免產生抗藥性。
(四)鵪鶉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皰疹病毒屬的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淋巴組織增生性傳染病,病禽、帶毒禽、帶病毒的分泌物是主要的傳染源,通過接觸、污染空氣經呼吸道傳染,鵪鶉易感,2~5周齡幼鵪鶉易感性更高。
1.癥狀
根據發病部位和臨床特征的不同分為神經型、內臟型、眼型和皮膚型。
(1)神經型 病鵪鶉精神萎靡、厭食、嗉囊膨腫、呼吸困難、叫聲嘶啞、坐骨神經及臂神經叢受損、頭頸部出現歪斜、一肢或兩肢不完全麻痹,呈劈叉狀,嚴重病例臥地不起。
(2)內臟型 病鵪鶉精神沉郁,廢食、腹脹下垂,很快死亡。
(3)眼型 眼瞼腫脹,呆立不動,單側或雙側性眼睛失明,虹膜褪色,瞳孔縮小。
(4)皮膚型 病初頸、翅、背部毛囊腫大如結節或瘤狀,消瘦,有時腹瀉。
剖檢心、肝、脾、肺、腎病變,可見臂神經叢和坐骨神經明顯變粗,腸道有大小不等的結節,皮膚毛囊有結節及褐色結痂,內臟器官腫大。
2.診斷
根據本病臨床癥狀和特性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取病禽絨羽毛根部做瓊脂擴散試驗或采取病料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平時加強飼料管理,搞好環境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同時,定期用美國制造的鵪鶉馬立克氏病疫苗進行免疫接種預防。一安瓿疫苗用200毫升溶解液稀釋后,可供1000只雛鵪鶉皮下接種,每只0.2毫升。目前用火雞皰疹病毒疫苗,雛鵪鶉1日齡時皮下注射0.2毫升,接種后將其放在衛生、干燥的隔離舍內,將大小鵪鶉分開飼養。
(五)鵪鶉支氣管炎
本病是由禽腺病毒Ⅰ型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病鵪鶉和帶毒鵪鶉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隨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通過接觸和呼吸道傳染。常呈急性發作,致死率較高。4周齡的雛鵪鶉易感性最高。
1.癥狀
病鵪鶉精神沉郁,寒戰,常集群打堆,呼吸功能發生障礙,呼吸急迫,能聽到氣管內發出喀喀聲,咳嗽,飲食困難或完全停止,有的出現抽搐等癥狀,最后衰竭而死。成年鵪鶉產蛋量下降。
剖檢可見病鵪鶉氣管和肺均有炎癥病變,呼吸道中有大量滲出物,肝臟腫大,有壞死灶。
2.診斷
本病根據臨床癥狀和病變即可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檢查。
3.防治方法
本病無特效治療藥物。平時加強飼養管理,雛鵪鶉進舍前,鵪鶉舍籠應徹底打掃干凈,并消毒,發現病鵪鶉應立即隔離,以切斷病源傳播,治療可用泰樂菌素,用量按5/10000摻入飼料中喂服,連服10天后停藥5天,再續用藥5天,也可將藥放入飲水中,添加0.04%~0.08%土霉素在飼料中交替使用療效較好。
(六)潰瘍性腸炎
本病又稱“鵪鶉病”,是由鵪鶉梭菌引起的一種多種家禽易感的急性細菌性傳染病,以壞死性腸炎和下痢為特征。病禽和帶菌禽從糞便中排菌,病禽糞中的病菌污染飼料和飲水,通過消化道感染,當喂飼腐敗不潔的飼料或鵪鶉舍陰暗潮濕、長期環境條件差時,易誘發本病。多種禽類均易感,鵪鶉易感性最高,呈地方性流行。
1.癥狀
病鵪鶉發病呈急性或慢性經過。急性死亡病例見不到明顯癥狀,病程稍長的成年鵪鶉發病后精神萎靡,行動遲緩,呆立,閉眼,背腰,羽毛蓬松,食欲初減后廢絕,消瘦,喜飲水,由干糞變為下痢,初期白色,后期土紅色,最后衰弱而死,病程5~10天,不死者轉為慢性,體質逐漸衰弱。幼鵪鶉發病,急性往往不見癥狀而突然死去;慢性呈水瀉,稀糞白色水樣,病后期衰竭而死。
剖檢可見整個腸壁,尤其十二指腸,出血性炎癥變化,有許多處呈凹陷的潰瘍,腸壁有明顯出血點,盲腸有黃色或灰黃色小壞死病灶。
2.診斷
本病的病變具有特殊性。確診需鏡檢,取病死鵪鶉肝臟壞死灶做觸片或壓片,革蘭氏染色后見大腸桿菌可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鵪鶉舍、飼料飲水和用具的清潔衛生,及時清除糞便,勤換墊草,發現病鵪鶉立即隔離治療。治療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成年鵪鶉每只肌內注射1萬單位1次,早晚各1次;或用金霉素每只每天6毫克拌入飼料中喂服;也可用鏈霉素25克,放入4000毫升飲水中,讓病鵪鶉連續飲25天;或用磺胺脒,每日用0.5克(片),分6次服用,第1次用量要加倍,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5天;也可用痢特靈(呋喃唑酮)按0.02%~0.04%比例拌入飼料喂服。對污染場地、舍籠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控制本病的傳播。
(七)葡萄球菌病
本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主要是因病原菌通常經損傷皮膚或黏膜的途徑侵染易感鵪鶉而發病。環境不衛生誘發本病發生。
1.癥狀
病鵪鶉精神不振,站立不穩,發熱,食欲減退或廢絕,縮成一團,羽毛蓬亂,翅膀下垂,反應遲鈍,下痢,排除白灰色稀糞,少數拉青綠色糞,腿關節微腫,有的跛行,間有呼吸困難,病程一般2~4天死亡。
剖檢可見胸部皮下呈暗紫色或黑紅色,剝皮后胸肌、翅膀下、大腿內側有點狀出血斑;腹腔黏膜下有出血斑,肝微腫,有花斑,腎臟有少量出血點,心肌松軟;少數腺胃乳頭出血,十二指腸充血、出血,趾關節稍腫大,關節液較少。
2.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變即可初步診斷。確診需從病鵪鶉內部實質器官中分離到病原菌。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做好鵪鶉舍、食具、工具的消毒及清潔衛生工作。治療:對輕癥能食鵪鶉采取土霉素粉按200毫克/千克體重劑量拌入飼料中投喂,連用1周,或配成3/4的復方磺胺-5-甲氧嘧啶溶液,自由飲服,連用1周;重癥或用卡那霉素每只4000單位/天,分兩次混飲,連用3~5天,或用慶大霉素2000單位/千克體重,混飲,1天2次,連用3~5天。
(八)曲霉病
本病的病原體為煙曲霉和黃曲霉。霉爛變質的飼料是主要傳染源;也可通過呼吸道吸入霉菌孢子,引起肺和氣囊感染,故又稱曲霉菌性肺炎。本病主要危害2周齡內雛鵪鶉,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1.癥狀
病鶉精神委頓,雙目緊閉,毛松垂翅,弓背,喜光怕冷,聚堆,呆立,食欲廢絕,口渴多飲,下痢,排出灰褐色稀糞,特征性癥狀是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呼吸,常窒息而死。少數病鵪鶉出現頭向后仰、搖頭、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
剖檢可見肺、氣囊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或淺黃色結節,甚至形成霉斑,其內容物呈乳酪樣。
2.防治方法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禁用發霉飼料喂鵪鶉,不用發霉潮濕墊料,保持鵪鶉舍通風、清潔,防止環境污染,種蛋孵化器要進行嚴格消毒。發現病鵪鶉及時隔離治療。治療用制霉菌素每只每天1萬單位左右分2次拌料喂食,連喂5天;也可用克霉唑,每只雛鵪鶉用0.01克拌料喂食,連喂5天,并配合在飼料中加入0.02%的土霉素、金霉素、四環素等。
(九)球蟲病
鵪鶉球蟲病主要是由艾美爾屬的多種球蟲引起的一種寄生原蟲病,主要通過食入侵襲化卵囊而感染。各種齡期的鵪鶉均易感,尤以幼鵪鶉的敏感性為高。
1.癥狀
病鵪鶉精神沉郁,羽毛松亂,縮頭拱背,怕冷扎堆,消疲,食欲不振,排出黃褐色帶血稀糞。
剖檢:病變主要見于腸道,明顯腫脹,呈暗紅色,腸黏膜充血、點狀充血、分泌物增多,有血性內容物或壞死物。
2.診斷
本病的癥狀和病變有一定特征性,據此可做初步診斷。采集腸內容物檢查其糞便中有球蟲卵囊或病變腸黏膜制片鏡檢見球蟲卵囊可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所用的器具洗刷干凈后用3%熱甲醛皂液噴灑消毒。發現病鵪鶉及時隔離治療,治療時將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比例拌入飼料或溶解于飲水中喂服,連喂4~5天,嚴重病鵪鶉可連喂2~3個療程。抗生素用青霉素8000~10000單位/只混飲,連用5~7天。治療期添加維生素K3 1毫克/只、魚肝油10毫克/千克飼料。
(十)鵪鶉啄癖癥
鵪鶉啄癖癥包括啄鼻、啄羽、啄蛋、啄肛、啄趾等。本病發生原因較復雜,主要由于飼養條件不良,溫濕度不適宜,通風不好,光線太強,飼養密度過大,鵪鶉舍不衛生。日糧不足使鵪鶉處于饑餓狀態,日糧配合不當,賴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含量不足,或日糧中缺乏某些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均可引起啄癖癥。
1.癥狀
鵪鶉啄癖癥包括啄鼻、啄羽、啄蛋、啄肛、啄趾等。
(1)啄鼻 病鵪鶉相互啄鼻,致使鼻端破傷出血,鼻道發炎,炎性分泌物阻塞鼻腔,呈現呼吸困難,精神、食欲欠佳。
(2)啄羽 病鵪鶉神態不安,時而啄自身羽毛,時而啄其他鵪鶉的羽毛,甚至背部、尾部羽毛被啄光,皮膚裸露。
(3)啄蛋 母鵪鶉產蛋后,自己立即啄食,或被其他鵪鶉搶啄食,尤其產薄殼蛋或軟殼蛋時,搶食更為嚴重。
(4)啄肛 病鵪鶉相互啄肛,致使肛門破傷出血,嚴重者引起泄殖腔及肛門發炎,或發生潰爛,病鵪鶉疼痛不安。
(5)啄趾 病鵪鶉時而啄自己的趾,時而啄其他鵪鶉的趾,使趾破傷出血,甚至發炎、潰爛,呈現跛行或臥地不起,食欲不佳,煩躁不安。
2.防治方法
在1~9日齡時斷喙,可防止啄癖發生。啄鼻鵪鶉應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飲食衛生,日糧要充足,飼料中增加蛋白質飼料或魚粉等。啄羽鵪鶉應隔離飼養,改善環境衛生,調整飼養密度。在病鵪鶉飼料中,每只鵪鶉每天喂給0.3克天然石膏粉或0.3~1克硫化鈣或按日糧的0.2%加入蛋氨酸,或在被啄鵪鶉的身上涂抹煤油或柴油,以防啄羽。啄蛋鵪鶉要保證供給全價飼料,日糧中添加適量蛋白質、骨粉或貝殼粉。將1~2個軟殼蛋及少許蛋殼用柴油浸泡后放入籠內,可使有啄蛋癖的母鵪鶉很快改變惡癖。為防止啄蛋,可以將鵪鶉籠子底部做成坡式,使產下的蛋自動滾出。對啄肛鵪鶉應及時調整飼料,適當降低飼養密度,在飼料中加蛋白質飼料,將脫肛鵪鶉取出隔離飼養,啄傷處涂上紫藥水或四環素軟膏,同時注意補充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如魚粉、血粉等;或每50千克飼料中添加硫酸亞鐵10克、硫酸銅1克、硫酸錳2克,連喂10~15天,療效良好。啄趾鵪鶉應在飼料中添加必需的氨基酸及維生素,破趾及時治療,鵪鶉舍保持清潔衛生,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