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病中草藥驗方與針刺療法
- 李典友 高本剛編著
- 891字
- 2020-05-19 15:11:42
十四、羊傳染性膿皰病
羊傳染性膿皰病又稱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俗稱“羊口瘡”,是由口瘡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傳染病。以口唇部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jié)成疣狀厚痂為特征。本病主要發(fā)生于幼齡羊,羔羊感染此病后,往往造成采食困難,或因繼發(fā)感染壞死桿菌而死亡。由于該病可感染與患羊直接接觸的人,故該病的防治在公共衛(wèi)生上也具有一定意義。
1.癥狀
病羊在發(fā)病初期,可見唇部皮膚和口腔黏膜出現(xiàn)多個紅斑,繼而變成膿皰,膿皰破潰后形成疣狀棕色痂塊,痂塊破裂、撕脫后出血。羔羊病后因唇舌腫脹、疼痛,不愿吃奶,舌、顎、齒齦、口腔發(fā)生病變,口腔內(nèi)的膿皰破潰后經(jīng)久不愈,形成潰瘍,上有淡黃色膜狀沉積物。若有壞死桿菌、葡萄球菌等感染,會造成病情惡化,引起羔羊大批死亡。
2.剖檢
對病死羊進行解剖,主要見口唇、舌面、口腔黏膜有膿皰、潰爛面,喉、食道微腫變窄,瘤胃、網(wǎng)胃、瓣胃內(nèi)空蕩無食物,機體消瘦、肌肉色淡,內(nèi)臟器官無明顯病理變化,軀體皮表、蹄部、關(guān)節(jié)基本正常。
3.診斷
根據(jù)患羊口唇、舌面、口腔黏膜等部位的水皰、膿皰、潰瘍以及疣狀厚痂等臨床特征和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
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主要采集患羊血樣送縣級以上動物疫病預(yù)防控制中心化驗室檢查,經(jīng)用羊口蹄疫抗體試劑檢測,排除羊口蹄疫以及與羊痘、羊口蹄疫鑒別,診斷后即確診為羊傳染性膿皰性口炎。
4.防治方法
(1)驗方 木耳山楂散:取白木耳、黑木耳各50克,山楂50克,白糖100克,研為細末,過篩后裝瓶密封備用。治療時先用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病羊口腔潰瘍面,然后取木耳山楂散適量加雞蛋調(diào)為糊狀,涂于患部,每日涂2~3次,連用3~5日。
(2)黃芪多糖注射液 按羊每千克體重0.2~0.5毫升,1次肌內(nèi)注射,每日注射1~2次,連用2~3日。
(3)聚肌胞注射液(人用藥) 每只羊每次注射2~4毫升,隔日注射1次,連用2~3次。
(4)黃連上清丸 按羊每千克體重1克內(nèi)服,每日服2次,連用3日。
(5)重癥病例治療 如果病羊體溫升高、全身癥狀較重,可配合地塞米松2~4毫升,慶大霉素20萬~40萬國際單位,維生素C 2~5毫升,維生素B1 4~5毫升,1次肌內(nèi)注射,每日2次,連用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