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病中草藥驗方與針刺療法
- 李典友 高本剛編著
- 1376字
- 2020-05-19 15:11:41
九、羔羊大腸桿菌病
羔羊大腸桿菌病又稱羔羊白痢病,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劇烈下痢和敗血癥。病羔羊和帶菌母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菌隨糞便排出,污染地面、褥草、用具,甚至污染飼料、飲水和母羊的乳頭等,羔羊舔食被污染的物體或吸吮母羊被污染的乳頭等,經消化道感染。氣候不良、母羊營養不足、奶汁過多或過少、過濃或過稀、飼養場地潮濕污穢等,均能誘使本病發生,該病主要侵害出生后6日~6周齡羔羊(也有3~8月齡),但有時也發生于成年羊。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于冬春舍飼期間,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性。
1.癥狀
潛伏期1~2日,臨床上表現為敗血型和腸型兩種類型。
(1)敗血型 主要發生于2~6周齡的羔羊,病初病羊精神沉郁,體溫升高至41.5~42℃,結膜充血,有的輕微腹瀉;帶神經癥狀,頭常彎向一側,視力障礙,呼吸淺表,脈搏快而弱,并表現四肢僵硬,運動失調,繼之臥地,頭向后仰,一肢或四肢做劃水狀,口吐白沫,鼻流黏液,氣喘,磨牙,繼發肺炎,而后呼吸加快,也有病例發生關節炎,尤其是肘關節和腕關節腫大,最后昏迷。病程短,一般發病后4~12小時死亡。
(2)腸型 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幼羔,病初精神委頓,體溫上升至40.5~41℃。不久腹瀉,體溫降至正常或略高。糞便初為半液體狀,由黃色變為灰黃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及氣泡,惡臭,嚴重病例帶氣泡,有時混有血液和黏液。羔羊后軀沾染糞便,并表現腹痛拱背、虛弱臥地、嚴重脫水,不能站立,24~36小時內死亡。多發生于2~8日齡新生羔。
2.剖檢
死于敗血型的病例,病變可見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積液,內有纖維素;關節腫大,內含渾濁纖維素性絮片;腦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點;內臟器官充血。死于腸型的病例,病變可見胃、小腸內容物呈黃灰色半液狀,腸黏膜充血、水腫和出血,腸內混有血液和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有的病例初期有肺類病變。
3.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采取內臟組織、血液或腸內容物剖檢病變,做大腸桿菌的分離鑒定檢查。在診斷該病時應注意與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相區別。
4.防治方法
(1)預防 加強對母羊的飼養管理,精心喂養羔羊,盡量讓羔羊吃到足夠初乳,鋪厚墊草,注意保暖。搞好圈舍環境和飲食具的消毒衛生工作,定期進行消毒,常給羊飲用0.01%高錳酸鉀溶液等進行腸道消毒。疫區給羔羊接種大腸菌甲醛菌,3月齡以內的每只注射0.5~1毫升;3月齡以上至1周歲的羊,每只皮下注射2毫升。對已發病的羔羊應立即隔離,及早治療;圈舍要用3%~5%來蘇兒液消毒。
(2)治療
① 大蒜酊 大蒜100克,95%酒精100毫升浸泡15日,過濾取汁即成;每羔2~3毫升,加適量溫水1次灌服。
② 中草藥療法 白龍散加減白頭翁20克、龍膽草20克、黃連15克、白芍15克、山楂10克、當歸10克,水煎至100毫升,每羔灌服10毫升,每日2次,連用數日。
③ 西藥療法 早期用抗生素如新霉素或土霉素,每羔每日按每千克體重20~50毫克;或用慶大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00~1500國際單位,肌內注射,每日2次,連用3日。注射磺胺類與甲氧芐胺嘧啶合用都有一定療效。呋喃按每日每千克體重2~5毫克,分2~3次灌服,新生羔羊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脫水嚴重者用5%葡萄糖鹽水20~100毫升。心臟衰弱者用25%安鈉咖0.5~1毫升皮下注射;對于有興奮點的羔羊,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
④ 針刺穴位 交巢穴、脾俞穴、后三里穴(毫針針刺或水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