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羊腸毒血癥

羊腸毒血癥又稱“軟腎病”“過食癥”,是由D型產莢膜梭菌在羊腸道內繁殖產生毒素所引發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是綿羊的一種主要急性毒血癥。患病羊急性死亡,死后的腎臟組織軟化,故稱之“軟腎病”。

發病以綿羊為多,山羊較少。通常以2~12月齡、膘情好的羊發病為主,經消化道而發生內源性感染。牧區以春夏之交搶青時和秋季牧草結籽后的一段時間發病為多;農區則多見于收割搶茬季節或食入大量富含蛋白質飼料時。多呈散發流行。

1.癥狀

病羊中等以上膘情,鼻腔流出黃色濃稠膠凍狀鼻液,口腔流出帶青草的唾液,僵尸一般不臌氣。羊多在發病后1~4小時內死亡,流行后期時間稍長一些。放牧時,病羊突然離群呆立,或臥下,或奔跑,有時低頭做采食狀,口含飼草或其他異物,只做空嚼而不下咽;胃腸蠕動微弱,有的在瀕死期發生腸鳴或腹瀉,排黃褐色水樣糞便或流出少量黏液,臨死前有神經癥狀,昏迷;體溫一般不升高。急性病例尿中含糖增多(2%~6%)是本病的特征。

2.剖檢

病羊胸腹腔積有多量深黃色滲出液;死亡數小時后,腎臟變軟成面團狀;小腸充滿氣體,黏膜嚴重出血;肝臟腫大;膽囊充滿膽汁。診斷根據流行特點(散發、突發、死亡快,多發生于雨季和青草生長旺季),結合剖檢所見病變及急性病例尿中含糖量明顯增加,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則需證實腸內容物中有毒素存在。要注意與炭疽、巴氏桿菌病、大腸桿菌病相區別。

3.診斷

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以急死、死后剖檢腎臟軟化為特征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釆取小腸內容物、腎臟及淋巴結等制片鏡檢具有莢膜的魏氏梭菌,同時將其小腸內容物濾液接種家兔和小鼠進行毒素檢查和中和試驗,可確定毒素和菌型。

(1)病原學檢查

① 病料采集 采集小腸內容物、腎臟及淋巴結等作為病料。

② 染色鏡檢 病料染色檢查,可于腸道發現大量有莢膜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同時于腎臟等臟器也可檢出魏氏梭菌。

③ 分離培養 本菌雖為專性厭氧菌,但厭氧條件不苛刻,較易培養。常用厭氣肉肝湯和鮮血瓊脂分離培養。純分離物進行生化試驗以便鑒定。

(2)毒素檢查 利用小腸內容物濾液接種小鼠或豚鼠進行毒素檢查和中和試驗,以確定毒素的存在和菌型。

4.防治方法

由于發病急、死亡快,多數患病羊來不及治療便死亡。對病程較長者,可一次給予10~20克磺胺脒。

(1)防治 在常發地區,每年發病季節前,用羊腸毒血癥菌苗或用羊腸毒血癥、羊猝狙、羊快疫三聯苗進行預防注射。對發病羊群也可用上述菌苗作緊急預防注射,可控制該病的流行。發病地區應到高燥地帶放牧,避免吃嫩草,必要時給予干草,并防止混入泥沙。應經常飼喂食鹽及人工鹽。

(2)治療 急性病羊往往來不及救治,病程較慢的可試用以下療法。

① 中草藥療法 蒼術10克、大黃10克、貫眾5克、龍膽草5克、玉片3克、甘草10克、雄黃1.5克(另包)。將前6味中藥加水煎湯,后加雄黃,灌服;灌藥后再服一些食用植物油。

② 西藥療法 剛發病的羊只先內服硫酸鎂等輕瀉劑,排出胃腸內有毒物質,再用青霉素80萬~160萬單位與鏈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毫克配合肌內注射;病程在6小時以上的灌服磺胺脒8~12克,第1 天1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嚴重病例結合強心鎮靜等對癥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新龙县| 石柱| 崇信县| 法库县| 固始县| 丰原市| 杭锦后旗| 宁化县| 会同县| 富平县| 抚顺市| 新绛县| 阳信县| 普宁市| 天长市| 漯河市| 秦皇岛市| 安义县| 旬邑县| 寻甸| 佳木斯市| 郁南县| 遂溪县| 利津县| 崇左市| 化州市| 宾阳县| 衡东县| 杭州市| 耒阳市| 广汉市| 前郭尔| 自治县| 邻水| 四会市| 西充县| 张家港市| 呼图壁县| 湘阴县|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