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1卷(第二版)作者名: 秦大同 謝里陽主編本章字數: 2517字更新時間: 2020-05-19 14:51:14
5.2 材料力學基本公式
5.2.1 主應力理論公式
表1-5-9 平面應力狀態下斜截面上的應力、主應力、最大切應力及應力圓





注:表中各式所表示的應力都設為正,若按表所列公式算出的某應力值或偏轉角為負,則其方向與圖中表示的方向相反
5.2.2 常用的強度理論
表1-5-10 常用的強度理論

注:極脆材料如淬硬工具鋼和陶瓷等;拉、壓強度不等的材料如鑄鐵、混凝土和巖石等;低塑性材料如淬硬高強鋼等;塑性材料如低碳鋼、非淬硬中碳鋼、退火球墨鑄鐵、銅、鋁等。
5.2.3 許用應力與安全系數的選取
(1)許用應力
對于標準的和專用的機械零部件,其許用應力與安全系數常常有比較成熟的推薦值。但對于非標準的或特殊的,或對其體積或尺寸無嚴格限制的機械零部件,其許用應力σp與安全系數n常需要設計者自己選取。
工作應力σc與許用應力σp的一般關系式為
σc≤σp
工作應力 σc=Kwσ
許用應力 σp=σlim/n
式中,Kw為載荷系數;σlim為材料強度的極限值。
由于σ為與計算中所引用的名義載荷F對應的名義應力,σc是與在工作中所存在的實際工作載荷Fc對應的工作應力,因此,也就有
Kw=Fc/F
載荷系數Kw與工作載荷的類型或機器的受載狀態有關。當有動態過載的危險時,要用經常反復的最大載荷(名義載荷加靜態附加力和動態附加力)作為Fc。當有靜態過載的危險時,要用按最不利的條件計算的最大的總力作為Fc,即使這個力只發生一次。
Kw的精確值只能通過對在已經做好的或與之類似的構件上的載荷或應力的測量得到。如果沒有精確確定的Kw值,則可用表1-5-11的推薦值。
表1-5-11 載荷系數Kw的推薦值

(2)安全系數
安全系數n應當綜合載荷確定的準確程度、材料性能數據的可靠性、所用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加工裝配精度以及所設計的零部件的重要性等來確定。各行業都有一些憑經驗的安全系數,但都偏于保守。
有一種相當流行的部分系數法,它將各個對安全系數有影響的因素分別用一個分系數n1、n2…表示,這些分系數的乘積即為安全系數:
n=n1n2n3n4…
表1-5-12為各個分系數的例子及其推薦值。
實際上,這些分系數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即某個分系數取小值時,另一分系數可能要取大值。同時,對這些分系數的選擇或對各影響因素的評估常帶有主觀性,即一般取大值或中間值。因此,如果取值不當,各個分系數的乘積就可能會很大,從而導致零件尺寸過大。通常,所考慮的因素越多,安全系數值越大。
因此,目前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只取三個部分系數,即
n=n1n2n3
式中,n1考慮材料的可靠性(力學性能的均勻性、內部缺陷等);對鍛件或軋制件制造的零件,n1=1.05~1.10,對鑄造零件,n1=1.15~1.2。n2考慮零件的重要程度(工作條件),一般n2=1.0~1.3。n3考慮計算的精確性,一般n3=1.2~1.3。
有時也可按計算方法按下列粗略值選取安全系數:
按抗疲勞斷裂計算n=1.5~3;
按抗變形計算n=1.2~2;
按抗斷裂計算n=2~4;
按抗不穩定計算n=3~5。
表1-5-12 部分系數法求安全系數時各分系數的推薦值

5.2.4 常用截面幾何性質的計算
表1-5-13 常用截面幾何性質的計算








5.2.5 桿件計算的基本公式
表1-5-14 桿件計算的基本公式


5.2.6 非圓截面直桿自由扭轉時的應力和變形計算式(線彈性范圍)
表1-5-15 非圓截面直桿自由扭轉時的應力和變形計算式(線彈性范圍)


注:截面周邊各點切應力方向與周邊相切,凸角點切應力為零,凹角點有應力集中現象。
5.2.7 受靜載荷梁的內力及變位計算公式
表1-5-16 受靜載荷梁的內力及變位計算公式



















表1-5-17 梁分段的比值及的函數表


5.2.8 單跨剛架的彎矩計算公式
表1-5-18 單跨剛架的彎矩計算公式



注:引起剛架內側拉伸的是正彎矩。
5.2.9 接觸應力計算
高副機構,理論上載荷是通過點或線接觸傳遞的,實際上零件受載后接觸部分產生局部彈性變形,從而形成接觸面很小的面接觸,這樣在零件的接觸處產生很大的局部應力,離開接觸面稍遠處接觸應力急劇下降,此時應力稱為接觸應力。由于接觸面附近材料處于三向應力狀態,而且三個主應力都是壓應力,在接觸面中心處三個主應力大小幾乎是相等的,所以,該處的材料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而不發生屈服,因此,接觸面上的許用壓應力較高。通常將接觸強度條件寫成
σmax≤σHP
式中 σHP——許用接觸應力,與材料及其熱處理情況、點或線接觸、動或靜接觸的不同情況有關,一些常用零部件的許用接觸應力,見表1-4-19~表1-4-22。
表1-5-19 接觸應力計算公式



注: 表中E為彈性模量; μ為泊松比。
表1-5-20 重型機械用鋼的許用接觸應力

注:表中的許用應力值,僅適用于表面粗糙度為Ra6.3~0.8μm的軸,對于Ra12.5μm以下的軸,許用應力應降低10%;Ra0.4μm以上的軸,許用應力可提高10%。
表1-5-21 潤滑良好的接觸零件(如凸輪)的許用接觸應力

表1-5-22 潤滑一般的接觸零部件(如走輪)的許用接觸應力

5.2.10 平板中應力與位移的計算
表1-5-23 等厚實心圓板的應力和位移(ν=0.3)



表1-5-24 等厚圓環板的應力與位移(ν=0.3)



表1-5-25 等厚矩形板的應力與位移(ν=0.3)


5.2.11 薄殼的應力與位移的計算
表1-5-26 薄殼的應力與位稱的計算


5.2.12 厚壁圓筒和球殼的應力、位移計算與強度設計
表1-5-27 厚壁圓筒的應力與位移計算(內、外壓均勻單獨作用下)

表1-5-28 厚壁球殼的應力和位移計算

表1-5-29 厚壁圓筒和球殼的強度設計計算

5.2.13 旋轉圓筒、軸、圓盤的應力和位移計算
表1-5-30 旋轉長圓筒、圓軸的應力和位移計算公式

表1-5-31 等厚旋轉圓盤的應力和位移計算式

5.2.14 壓桿穩定性計算
對于工程實際中的壓桿,為了使其能正常工作而不喪失穩定,必須進行穩定計算,也就是應使壓桿所承受的軸向壓力F小于它的臨界力。為安全起見,應使壓桿有足夠的穩定性,還要考慮一定的安全系數。因此,壓桿的穩定條件為
式中 F——壓桿的工作應力;
Fcr——壓桿的臨界力,見表1-5-32;
nst——許用穩定安全系數,見表1-5-33。
表1-5-32 等斷面壓桿的臨界載荷和臨界應力計算

表1-5-33 常用零件規定的穩定安全系數的參考數值

注:除鑄鐵和木材外其余均為鋼制桿。
表1-5-34 單跨度等截面壓桿的長度系數與穩定系數

注:表1-5-34~表1-5-36所列的μ、η是指理想支座,對實際的非理想支座應做出盡可能符合實際的修正。如考慮實際固定端不可能對位移完全限制,應將理想的μ值適當加大,對表中一端固定的情況,可分別取2.1、1.2、0.8、0.65;考慮到桁架中有節點的腹桿,其兩端并非理想鉸支,應降低μ值,理想μ=1時應降到0.8~0.9;又如絲桿兩端滑動軸承支承,依軸套的長度l與內徑d之比取如下μ值:
當兩端軸承均有l/d≥3時,μ=0.5;當兩端軸承均有l/d≤1.5時,μ=1.0;
當一端支承l/d≥3,另一端支承1.5<l/d<3時,μ=0.6;當兩端支承均有1.5<l/d<3時,μ=0.75。
表1-5-35 立柱的穩定系數η

表1-5-36 中部支撐的柱的穩定系數η

表1-5-37 直線公式系數a、b及λ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