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金屬礦加工與應用(第四版)
- 鄭水林 孫志明編著
- 488字
- 2020-05-19 14:28:49
2.5.5 表征與評價方法
表面改性效果或改性產品的表征方法尚未完善和規范。目前的表征方法大體上可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所謂直接法就是通過測定表面改性或處理后粉體的表面物理化學性質,如表面潤濕性、吸油值、表面能、表面電性、在極性或非極性介質中的分散性、光學和吸波性能、表面改性劑的作用類型(吸附和化學反應類型)、包覆量與包覆率、表面結構、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學組成等來表征表面改性的效果。表征表面潤濕性的方法主要有活化指數、潤濕接觸角等;表征表面電性的主要方法有動電(ζ)電位和等電點;表征在極性或非極性介質中的分散性主要有沉降時間、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濁度等;表征光學和吸波性能的主要方法有紅外光譜、拉曼光譜、紫外吸收等;微觀形貌表征有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等。所謂間接法就是通過測定表面改性后粉體在確定的應用領域中的應用性能,如填充高聚物基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電性能、阻燃性能,涂料和涂層材料的光、電、熱、化學性能,顏料的遮蓋率、耐候性等來表征粉體表面改性效果和表面改性產品的質量。由于粉體表面改性的目的性或專業性很強,因此,間接法對于粉體表面改性效果的評價非常重要。
表2-22 表面改性劑品種及其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