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POPs種類及來源

1.2.1 POPs分類

國際POPs公約首批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為有機氯殺蟲劑、工業化學品和非故意生產的副產物三類。

1.2.1.1 有機氯殺蟲劑

(1)艾氏劑

艾氏劑,中文名六氯-六氫-二亞甲基萘(aldrin),一種有機氯殺蟲劑,在農業上用于防治農作物害蟲,施于土壤中,用于清除白蟻、蚱蜢、南瓜十二星葉甲和其他昆蟲。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54;FounderCES

但研究表明,艾氏劑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害。中毒后發生頭痛、惡心、嘔吐、眩暈、四肢肌肉痙攣、共濟失調。重癥出現中樞性發熱、全身性抽搐,多呈強直性陣攣性抽搐,可反復發作,并出現昏迷。吸入該品還可發生肺水腫、肝腎功能異常,甚至引起人肝功能障礙、致癌。

(2)狄氏劑

狄氏劑,中文名為六氯-環氧八氫-二亞甲基萘(dieldrin),分子式C12H8C6O,分子量 380.9,蒸氣壓0.72 MPa(25℃),熔點175~176℃,相對密度1.75,對酸或堿都穩定,危險標記14(有毒品)。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61;FounderCES

純品為白色無臭晶體,工業品為褐色固體,不溶于水,溶于丙酮、苯和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用作土壤殺蟲劑的艾氏劑是環境中狄氏劑(高達97%)的主要來源。艾氏劑和反應產生的狄氏劑很快被土壤吸收,特別是當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時,因而幾乎不滲透土壤而且通常不發生地下水的污染。兩種化合物的遷移主要經由土壤侵蝕(隨風漂移)和沉積遷移(地表徑流),而不是通過溶滲。艾氏劑和狄氏劑在農業上的使用,使土壤中出現了殘留物(主要是狄氏劑),持續期以年計。估計半衰期在4~7年。這些化合物在熱帶條件下比溫帶條件下存留期要短。由于處理莊稼和土地,或直接由于殺蟲劑的施用,艾氏劑和狄氏劑通過揮發而進入空氣。狄氏劑又隨水洗刷和干塵降返回到土壤和水表面。因而這些化合物可在氣相中測得(通常在1~2ng/m3很低水平),或吸附在塵顆粒或降水中(10~20ng/L)。水中生物體對狄氏劑有很高的富集能力,水中很低的含量水平可導致生物體達到有毒的水平。在地球系統中,艾氏劑和狄氏劑以各種形態積累在生物體內,但主要以狄氏劑形式存在。狄氏劑很可能要對田野哺乳動物的死亡和某些物種數量下降負責。

狄氏劑目前主要用來控制白蟻、紡織品害蟲,防治熱帶蚊蠅傳播疾病,部分用于農業,但由于其高毒性,于1948年被67個國家禁止,9個國家限制。

(3)異狄氏劑

異狄氏劑,中文全稱為1,2,3,4,10,10-六氯-6,7-環氧-1,4,4a,5,6,7,8,8a-八氫-1,4-掛-5,8-掛-二亞甲基萘(endrin),系狄氏劑的立體異構體,屬于一種有機氯農藥。白色晶體,相對密度1.65(水=1)(25℃),蒸氣壓0.266×10-4Pa(25℃),熔點245℃(分解),不溶于水,難溶于醇、石油烴,溶于苯、丙酮、二甲苯,辛醇/水分配系數的對數值5.34,穩定。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68;FounderCES

主要用途為棉花和谷物等作物的葉片殺蟲劑,也用于控制嚙齒動物。1951年開始生產,人體中毒后癥狀有頭痛、眩暈、乏力、食欲不振、視力模糊、失眠、震顫等,重者引起昏迷。已被67個國家禁止,9個國家限制。

(4)氯丹

氯丹,中文名八氯化甲橋茚(chlordane),一種殘留性殺蟲劑,具有較長殘留期,在殺蟲濃度下對植物無藥害,能殺滅地下害蟲,如螻蛄、地老虎、稻草害蟲等,對防治白蟻效果顯著。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75;FounderCES

氯丹對環境有嚴重危害,透過表層土壤可滲透到地下水系統。對水體、土壤和大氣可造成污染,經過15~20年才能被分解。急性中毒癥狀發生較快,幾小時內即可能死亡。主要癥狀為中樞神經系統興奮癥狀,如激動、震顫、全身抽搐;攝入中毒的癥狀出現更快,有惡心、嘔吐、全身抽搐。嚴重中毒在抽搐劇烈和反復發作后陷入木僵、昏迷和呼吸衰竭。由于其高毒性,同樣被《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中57個國家禁止,17個國家限制。

(5)滴滴涕

滴滴涕(DDT),化學名為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DDT),其中文名稱滴滴涕從英文縮寫DDT而來,化學式(ClC6H42CH(CCl3),是有機氯類殺蟲劑。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82;FounderCES

滴滴涕為白色晶體,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劑,是有效的殺蟲劑。曾用作農藥殺蟲劑,在20世紀上半葉防止農業病蟲害、減輕瘧疾傷寒等蚊蠅傳播的疾病危害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目前用于防治蚊蠅傳播的疾病。但由于其對環境污染過于嚴重,目前已被65個國家禁止,26個國家限制。

(6)七氯

七氯(heptachlor),又稱七氯化茚,是一種有機氯化合物,屬于環二烯類殺蟲劑。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89;FounderCES

其化學結構穩定,不溶于水,對光、濕氣、酸、堿、氧化劑均穩定。純品為具有樟腦氣味的白色晶體,揮發性較大。工業品七氯為茶褐色軟蠟狀固體,含七氯約72%,不溶于水,溶于多數有機溶劑,如乙醇、醚類、芳烴、丙酮、四氯化碳以及煤油等。

七氯不易分解和降解,會在環境里滯留較長時間,且有可能伴隨飲用水、牛奶和食物進入生物乃至人體內。七氯的半衰期是1.3~4.2天(空氣中),0.03~0.11年(水中)和0.4~0.8年(土壤中)。一項研究稱,在施用七氯14年后,仍可在土壤里檢驗出它的成分。和其他持續性有機污染物一樣,七氯是親油性的,這使它會富集在動物體內的脂肪中。雖然七氯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但由于它在土壤中停留時間較長,七氯和其衍生物環氧七氯仍然會緩慢地對地下水產生污染。

七氯具有較強的毒性,對幾種實驗魚類的96h半致死劑量范圍為5~23μg/L,并且七氯可以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在某些魚類和軟體動物體內的七氯可以達到其生存水體中七氯含量的200~37000倍。經口七氯的小鼠的半致死劑量是40~162mg/kg。環氧七氯的經口半致死劑量略低,為46.5~60mg/kg。七氯的一種氫化物——β-二氫七氯茚,雖然具有較高的殺蟲能力,對哺乳動物的毒性卻相對較低,小鼠經口半致死劑量為5000mg/kg。

考慮到七氯的較強毒性和在環境中較長的停留時間,1995年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將七氯列為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一,目前已被59個國家禁止,11個國家限制。

(7)滅蟻靈

滅蟻靈(mirex),中文名為十二氯代八氫-亞甲基-環丁并[cd]戊搭烯,分子式C10Cl12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696;FounderCES

白色無味結晶體,揮發性很小。分子量545.59,沸點485℃/分解,熔點485℃,不溶于水,溶于苯類溶劑,溶于苯(12.2%)、四氯化碳(7.2%)、二甲苯(14.3%),相對密度(空氣=1)18.8。與硫酸、硝酸和鹽酸不起作用,危險標記15(有害品,遠離食品)。主要用于殺滅火蟻、白蟻以及其他螞蟻,目前已被52個國家禁止,10個國家限制。

(8)毒殺芬

毒殺芬(toxaphene),中文名稱為氯化莰、氯化茨烯、八氯茨烯、氯代莰烯、3956、多氯莰烯,分子式為C10H10Cl8。毒殺芬為乳白色或琥珀色蠟樣固體(純品為無色結晶),具有萜類氣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703;FounderCES

熔點65~90℃,沸點155℃分解,相對密度1.65(25℃)。溫度高于155℃逐漸分解,不易揮發,不可燃。受日光或受熱后緩緩放出氯化氫,在堿性或鐵化合物存在下分解速率快。危險標記14(劇毒品)。主要用途:用作殺蟲劑。

本品有樟腦樣的興奮作用,是全身抽搐性毒物。對皮膚有刺激作用,有因采隔天噴過本品的植物引起中毒的報告,另有兒童誤服致死的報道。毒殺芬本身在常溫下不揮發,多因食物污染或經皮膚侵入引起中毒,于數小時后突然出現間歇性強直性痙攣或休克,常以惡心、嘔吐為先兆。嚴重者痙攣間歇逐漸縮短,終因窒息而死亡。恢復者常遺留神經衰弱及健忘癥。皮膚接觸時,可出現皮炎、局部紅腫或生成膿瘡。中等毒類,急性毒性較DDT強兩倍,蓄積作用不明顯。毒殺芬在農業中用作接觸殺蟲劑時進入環境,可隨農田的地表污水及大氣降水進入水體和地下水中。毒殺芬從土壤中遷移,當它在土壤中的含量水平是10mg/kg時,在空氣中為2.5mg/m3,在水中為0.7mg/L,在植物中為7mg/kg。主要用作棉花、谷類、水果、堅果和蔬菜殺蟲劑,目前已被57個國家禁止,12個國家限制。

1.2.1.2 工業化學品

(1)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別名氯化聯苯,英文名稱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olychlorodiphenyls(PCBs),按氯原子數或氯的含量分別加以標號,我國習慣上按聯苯上被氯取代的個數(不論其取代位置)將PCB分為三氯聯苯(PCB3)、四氯聯苯(PCB4)、五氯聯苯(PCB5)、六氯聯苯(PCB6)、七氯聯苯(PCB7)、八氯聯苯(PCB8)、九氯聯苯(PCB9)、十氯聯苯(PCB10)。

PCB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高度耐酸堿和抗氧化,它對金屬無腐蝕性,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和很好的耐熱性,除一氯化物和二氯化物外均為不燃物質。PCB用途很廣,可作絕緣油、熱載體和潤滑油等,還可作為許多種工業產品(如各種樹脂、橡膠、結合劑、涂料、復寫紙、陶釉、防火劑、農藥延效劑、染料分散劑)的添加劑。

但多氯聯苯屬于致癌物質,多氯聯苯極難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機溶劑,并且極難分解,因而能夠在生物體脂肪中大量富集,造成腦部、皮膚及內臟的疾病,并影響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具有致癌性和致突變性。

(2)六氯苯

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別名滅黑穗藥,分子式為C6Cl6。六氯苯在常溫下為無色的晶狀固體,熔點為230℃,于822℃升華。20℃的蒸氣壓為1.45×10-3Pa,辛醇-水分配系數的對數為5.2,難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為5μg/L,微溶于乙醇,溶于熱的苯、氯仿、乙醚,是一種選擇性的有機氯抗真菌劑。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718;FounderCES

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怕酸,但在高溫下,在堿性溶液中能分解生成五氯酚鈉鹽,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腐蝕性煙氣。六氯苯作為化工生產的中間體,主要用于生產花炮,作焰火色劑;用作拌種殺菌劑,可防治小麥腥黑穗病和稈黑穗病,種子和土壤消毒;還用作五氯酚及五氯酚鈉的原料。

六氯苯接觸后引起眼刺激、燒灼感、口鼻發干、疲乏、頭痛、惡心等;中毒時可影響肝臟、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可致皮膚潰瘍;對環境有嚴重危害,對水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險:該品可燃,具刺激性;IARC致癌性評論:G2B,為可疑致癌物。目前已被59個國家禁止,9個國家限制。

1.2.1.3 生產中的副產品

(1)二id:2147491733;FounderCES

id:2147491740;FounderCES英(dioxin),又稱二氧雜芑,是一種無色無味、毒性嚴重的脂溶性物質,它指的并不是一種單一物質,而是結構和性質都很相似的包含眾多同類物或異構體的兩大類有機化合物,二id:2147491747;FounderCES英包括210種化合物。二id:2147491754;FounderCES英性質穩定,土壤中的半衰期為12年,氣態二id:2147491761;FounderCES英在空氣中光化學分解的半衰期為8.3d,在人體內降解緩慢。這類物質非常穩定,熔點較高,極難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機溶劑,是無色無味的脂溶性物質,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體內積累,對人體危害嚴重。二id:2147491768;FounderCES英是一種含氯的強毒性有機化學物質,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只有通過化學合成才能產生,是目前人類創造的最可怕的化學物質,被稱為“地球上毒性最強的毒物”。

id:2147491775;FounderCES英是一類劇毒物質,其毒性相當于人們熟知的劇毒物質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很低濃度的二id:2147491782;FounderCES英就對動物表現出致死效應。從職業暴露和工業事故受害者身上已得到一些二id:2147491789;FounderCES英對人體的毒性數據及臨床表現,暴露在含有多氯代二苯(PCDD)或異構體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的環境中,可引起皮膚痤瘡、頭痛、失聰、憂郁、失眠等癥,并可能導致染色體損傷、心力衰竭、癌癥等。有研究結果指出,二id:2147491796;FounderCES英還可能導致胎兒生長不良、男性精子數明顯減少等,它侵入人體的途徑包括飲食、空氣吸入和皮膚接觸。一些專家指出:人類暴露于含二id:2147491803;FounderCES英污染的環境中,可能引起男性生育能力喪失、不育癥,女性青春期提前、胎兒及哺乳期嬰兒疾患、免疫功能下降、智商降低、精神疾患等。

大氣環境中的二id:2147491810;FounderCES英來源復雜,包括鋼鐵冶煉,有色金屬冶煉,汽車尾氣,焚燒生產(包括醫藥廢水焚燒、化工廠的廢物焚燒、生活垃圾焚燒、燃煤電廠等)。含鉛汽油、煤、防腐處理過的木材以及石油產品、各種廢棄物特別是醫療廢棄物在燃燒溫度低于300~400℃時容易產生二id:2147491817;FounderCES英。聚氯乙烯塑料、紙張、氯氣以及某些農藥的生產環節、鋼鐵冶煉、催化劑高溫氯氣活化等過程都可向環境中釋放二id:2147491824;FounderCES英。二id:2147491831;FounderCES英還作為雜質存在于一些農藥產品如五氯酚、2,4,5-T等中。

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二id:2147491838;FounderCES英受到的關注程度最高,焚燒生活垃圾產生二id:2147491845;FounderCES英的機理比較復雜,研究的人員最多。主要有三種途徑: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燒,極易生成二id:2147491852;FounderCES英;其他含氯、含碳物質如紙張、木制品、食物殘渣等經過銅、鈷等金屬離子的催化作用不經氯苯生成二id:2147491859;FounderCES英;在制造包括農藥在內的化學物質,尤其是氯系化學物質,像殺蟲劑、除草劑、木材防腐劑、落葉劑(美軍用于越戰)、多氯聯苯等產品的過程中派生。

盡管二id:2147491866;FounderCES英來源于本地,但環境分布是全球性的。世界上幾乎所有媒介上都被發現有二id:2147491873;FounderCES英。這些化合物聚積最嚴重的地方是在土壤、沉淀物和食品,特別是乳制品、肉類、魚類和貝殼類食品中。另外,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加工介質(如溶劑油、傳熱介質等)的異常泄漏也可造成加工食品的二id:2147491880;FounderCES英的污染。

(2)呋喃

呋喃,別名為氧雜茂,1-氧雜-2,4-環戊二烯,英文名稱oxole,分子式為C4H4O,為無色液體,是最簡單的含氧五元雜環化合物,有溫和的香味。它存在于松木焦油中,為無色液體,沸點為32℃,具有類似氯仿的氣味,不溶于水,溶于丙酮、苯,易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數有機溶劑,易揮發,易燃。它的蒸氣遇到被鹽酸浸濕過的松木片時,即呈現綠色,叫作松木反應,可用來鑒定呋喃的存在。它有麻醉和弱刺激作用,極度易燃。吸入后可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呼吸衰竭。呋喃環具芳環性質,可發生鹵化、硝化、磺化等親電取代反應,主要用于有機合成或用作溶劑。

1.2.1.4 其他類

(1)多溴聯苯

多溴聯苯(polybrominated biphenyls,PBBs),包括四溴代、五溴代、六溴代、八溴代、十溴代等209種同系物,市場上一般以一組不同溴代原子數的聯苯混合物作為商品出售,總稱為多溴聯苯。

電子電氣產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可分為鹵化物、重金屬及其他金屬、鋅硫化物、放射性物質四類,其中包括鉛(Pb)、汞(Hg)、鎘(Cd)、六價鉻離子[Cr(Ⅵ)]、多氯聯苯(PCBs)、多溴聯苯(PBBs)和多溴聯苯醚(PBDEs)等。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都屬于溴化阻燃劑(brominated flame retandants,BFRs),溴化阻燃劑是普遍使用的工業化學制劑,被廣泛用于印制電路板、塑料、涂層、電線電纜及樹脂類電子元件中。多溴聯苯也屬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一種,它在環境中的殘留周期長,難分解,不易揮發,易在生物以及人體脂肪中蓄積,對人體的主要危害為影響免疫系統、致癌、損害大腦及神經組織等,光化學降解是環境中多溴聯苯的重要歸趨之一。

由于多溴聯苯具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特征,全球研究人員對其越來越重視,對其來源、殘留含量、存在形式、發展趨勢,以及環境行為、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排放量的減少和消除等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前環境科學的一大熱點。2009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式將六溴聯苯增列入《斯德哥爾摩公約》,使得所列入禁止生產和使用的POPs數量增加到21種。

(2)多溴聯苯醚

多溴聯苯醚(poly 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有四溴、五溴、六溴、八溴、十溴聯苯醚等209種同系物。其商品多溴聯苯醚是一組溴原子數不同的聯苯醚混合物,因此被總稱為多溴聯苯醚。

多溴聯苯醚作為一種溴系阻燃劑的一大類阻燃物質,由于其優異的阻燃性能,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種消費產品當中。但是隨著在環境樣品中不斷報道PBDEs的檢出,該類化合物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特別是環境科學家們的關注。國外對溴代阻燃劑在環境中的污染及對動物、人體影響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后,歐洲各國、北美和日本都相繼開展了PBDEs的各種研究工作。

多溴聯苯醚是一類環境中廣泛存在的全球性有機污染物。由于其具有環境持久性、遠距離傳輸、生物可累積性及對生物和人體具有毒害效應等特性,對其環境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前環境科學的一大熱點。2009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式將四溴聯苯醚和五溴聯苯醚、六溴聯苯醚和七溴聯苯醚列入《斯德哥爾摩公約》。環保標準中限制電子產品中鉛、水銀、鎘、六價鉻離子、PBBs(多溴聯苯)及PBDEs(多溴聯苯醚)的使用。

(3)多環芳烴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分子中含有兩個以上苯環的烴類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余種化合物。有些多環芳烴還含有氮、硫和環戊烷,常見的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環芳烴多為四到六環的稠環化合物。多環芳烴是煤、石油、木材、煙草、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機物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揮發性烴類化合物,是重要的環境和食品污染物。PAHs廣泛分布于環境中,可以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現,任何有有機物加工、廢棄、燃燒或使用的地方都有可能產生多環芳烴。

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1976年)列出的94種對實驗動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15種屬于多環芳烴,由于苯并[a]芘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環境化學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強,故常以苯并[a]芘作為多環芳烴的代表,它占全部致癌性多環芳烴的1%~20%。

在自然界中這類化合物存在著生物降解、水解、光作用裂解等消除方式,使得環境中的PAHs含量始終有一個動態的平衡,從而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濃度水平上。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加劇,破壞了其在環境中的動態平衡,使環境中的PAHs大量增加。

多環芳烴的主要來源有自然源和人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燃燒(森林大火和火山噴發)和生物合成(沉積物成巖過程、生物轉化過程和焦油礦坑內氣體),未開采的煤、石油中也含有大量的多環芳烴。人為源來自于工業工藝過程、缺氧燃燒、垃圾焚燒和填埋、食品制作及直接的交通排放和同時伴隨的輪胎磨損、路面磨損產生的瀝青顆粒以及道路揚塵中,其數量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大大增加,占環境中多環芳烴總量的絕大部分;溢油事件也成為PAHs人為源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加快PAHs在環境中的消除速度,減少PAHs對環境的污染等問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之一。

(4)六六六

可以寫作666,成分是六氯環己烷,是環己烷每個碳原子上的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飽和化合物。英文簡稱BHC,分子式C6H6Cl6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895;FounderCES

結構式因分子中含碳、氫、氯原子各6個,可以看作是苯的六個氯原子加成產物。白色晶體,有8種同分異構體。六六六對昆蟲有觸殺、熏殺和胃毒作用,其中γ異構體殺蟲效力最高,α異構體次之,δ異構體又次之,β異構體效率極低。六氯化苯對酸穩定,在堿性溶液中或鋅、鐵、錫等存在下易分解,長期受潮或日曬會失效。

六六六在工業上由苯與氯氣在紫外線照射下合成。過去主要用于防治蝗蟲、稻螟蟲、小麥吸漿蟲和蚊、蠅、臭蟲等。由于對人、畜都有一定毒性,20世紀60年代末停止生產或禁止使用。六六六急性毒性較小,各異構體毒性比較,以γ-六六六最大。六六六進入機體后主要蓄積于中樞神經和脂肪組織中,刺激大腦運動及小腦,還能通過皮層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在臟器中影響細胞氧化磷酸化作用,使臟器營養失調,發生變性壞死。能誘導肝細胞微粒體氧化酶,影響內分泌活動,抑制ATP酶。

(5)十氯酮

十氯酮,中文名稱開蓬,別名為十氯代八氫-亞甲基-環丁異[cd]戊搭烯-2-酮,英文名稱kepone、chlordecone,分子式是C10Cl10O,黃褐色或白色晶體,分子量490.68,蒸氣壓 1.33 MPa(25℃),熔點350℃(開始升華),微溶于水,溶于植物油、丙酮、乙醇、醋酸等有機溶劑,蒸氣相對密度為16.94。

十氯酮主要用于防治白蟻、地下害蟲、土豆上的咀嚼口器害蟲,還可防治蘋果蠹蛾、紅帶卷葉蟲,對番茄晚疫病、紅斑病、白菜霜腐病等也有效果,對防治咀嚼口器害蟲有效,對刺吸口器害蟲為低效,是一種毒性較高的殺蟲劑和殺真菌劑。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902;FounderCES

十氯酮為一種毒性較高的殺蟲劑和殺真菌劑,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內環境穩定有影響。急性毒性(LD50):95mg/kg(大鼠經口)、250mg/kg(狗經口)、65mg/kg(兔經口)。致癌性判定,動物為陽性反應,人為不肯定性反應。

(6)多氯化萘

多氯化萘(polychlorinated naphthalene,PCNs),是一類基于萘環上的氫原子被氯原子所取代的化合物的總稱,共有75種同類物。通式C10H8-nClnn=1~8)。氯原子數為1,2(n=1~2)時,為氯萘、二氯化萘,是油狀物質,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機溶劑,含氯約22%,可作添加劑、潤滑劑、木材注入劑。n=3~4時,含氯50%,可作電絕緣涂料。n=4~6時,含氯56%~62%,可作絕緣劑、不燃材料。n=8時,含氯70%,可作不燃性物質的填充劑。通常以各種不同含氯原子數及異構體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PCNs是一類持久性有機化合物,被廣泛用作電容器、變壓器介質、潤滑油添加劑、電纜絕緣及防腐劑等。而氯堿工業、垃圾焚燒及金屬冶煉等同樣會產生PCNs污染。PCNs在環境中普遍、持久存在,并在空氣、土壤、水、沉積物、各種生物體及人體中檢出,并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放大而最終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危害。某些PCNs系列物具有與多氯聯苯(PCBs)和二id:2147491909;FounderCES英(PCDD/Fs)相似的結構和毒性,能與芳香烴受體結合或激活某些特定的酶來改變細胞的生物化學性質,從而產生某些毒性效應。急性中毒癥狀為肝和皮膚障礙(氯痤瘡)。氯原子愈多,引起的障礙愈強。美國指定為有毒污染物,并要求作為21種主要工業排放對它制定或確定限制和預處理標準的對象(在水排放與廢棄物方面的分級和最高限值)。由于其對全球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近年來有關環境中PCNs的污染來源、環境水平及其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已成為環境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環境中PCNs的主要來源包括歷史上作為工業化學品的生產、使用和泄漏,廢棄物焚燒、金屬冶煉等工業熱過程中的產生和排放以及化工產品中的 PCNs雜質等。環境介質中 PCNs含量很低,一般在痕量級水平(pg/g或pg/L)。

(7)短鏈氯化石蠟

短鏈氯化石蠟(chloroalkanes,SCCP)是一種化學物質,按含氯量可分為42%、48%、50%~52%、65%~70%四種。前三種為淡黃色黏稠液體,可代替部分主要增塑劑,不僅降低成本,而且使制品具有阻燃性,相容性也好;最后一種為黃色黏稠液體。短鏈氯化石蠟廣泛使用在電纜中,也可用于制水管、地板、薄膜、人造革、塑料制品和日用品等。含氯65%~70%的短鏈氯化石蠟主要用作阻燃劑,與三氧化二銻混合使用于聚乙烯、聚苯乙烯等中。

短鏈氯化石蠟被認為是對環境危險的物質,因為此類物質對水生物有很強的毒性,并對水生環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在生物毒性方面,影響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

歐盟指令2002/45/EC(76/769/EEC指令的第20次修訂)要求:不得將含有SCCP或質量百分比超過1%的配制品用于金屬加工和皮革的脂肪浸漬處理。該指令已于2004年1月6日開始實施。在歐盟法規《化學品的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REACH)中,SCCP也被定義為高度關注物質(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SVHC)。產品當中如果含有此類物質并達到一定程度,企業需要向歐盟化學品管理局申請授權或通報,也可能被要求將相關信息傳達給下游買家或普通消費者。

(8)阿特拉津

阿特拉津(atrazine),也稱為莠去津、aatrex、primatola、克-30027。化學名稱2-氯-4-二乙氨基-6-異丙氨基-1,3,5-三嗪;外觀為白色粉末,熔點為173~175℃,20℃時的蒸氣壓為40MPa;溶解度為:水33mg/L、氯仿28g/L、丙酮31g/L、乙酸乙酯24g/L、甲醇15g/L;在微酸或微堿性介質中較穩定,但在較高溫度下,堿或無機酸可使其水解。

分子結構為:

id:2147491916;FounderCES

阿特拉津殺草譜較廣,可防除多種一年生禾本科和闊葉雜草。適用于玉米、高粱、甘蔗、果樹、苗圃、林地等旱田作物防除馬唐、稗草、狗尾草、莎草、看麥娘、蓼、藜、十字花科、豆科雜草,尤其對玉米有較好的選擇性,對某些多年生雜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阿特拉津被廣泛用于玉米作物,在20世紀90年代末已成為美國最常用的除草劑。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確立了每升飲用水中含有3mg阿特拉津的終身健康建議量(lifetime health advisory level)。每天飲用的水中阿特拉津含量等于或低于這個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但毒理學表明:大鼠急性經口LD50為1780mg/kg,對兔急性經皮LD50為7000mg/kg,對大鼠慢性毒性經口無作用劑量為1000mg/kg,即長期暴露仍存在風險。盡管暴露于阿特拉津能給人類和其他動物種類的健康風險,但EPA認為增加食物產量的利益超過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因此未禁止它的應用。但在歐洲,阿特拉津已逐漸被淘汰。用木炭過濾器可以除去飲用水中的阿特拉津,但湖和池塘中的阿特拉津處理較困難。阿特拉津可引起雄蛙雌化,美國、歐盟和日本均已將其列入內分泌干擾化合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名單。

(9)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由全氟化酸性硫酸基酸中完全氟化的陰離子組成并以陰離子形式存在于鹽、衍生體和聚合體中。PFOS已成為全氟化酸性硫酸基酸(perfluorooctanesulphonic acid)各種類型派生物及含有這些派生物的聚合體的代名詞。當PFOS被外界所發現時,是以經過降解的PFOS形態存在的。那些可分解成PFOS的物質則被稱作PFOS有關物質。當前PFOS已經在出口產品材料中被廣泛限制。

全氟辛烷磺酸的持久性極強,是最難分解的有機污染物,在濃硫酸中煮一小時也不分解。據有關研究,在各種溫度和酸堿度下,對全氟辛烷磺酸進行水解作用,均沒有發現有明顯的降解;PFOS在增氧和無氧環境都具有很好的穩定性。采用各種微生物和條件進行的大量研究表明,PFOS沒有發生任何降解的跡象,唯一出現PFOS分解的情況,是在高溫條件下進行焚燒。

PFOS可以在有機生物體內聚積,具有很高的生物累積和生物放大的特性,特別是水生食物鏈生物對PFOS有較強的富積作用。魚類對PFOS的濃縮倍數為500~12000倍。水中的PFOS通過水生生物的富積作用和食物鏈向包括人類在內的高位生物轉移。在高等動物體內已發現了高濃度PFOS的存在,且生物體內的蓄積水平高于已知的有機氯農藥和二id:2147491923;FounderCES英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數百倍至數千倍,成為繼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和二id:2147491930;FounderCES英之后,一種新的持久性環境污染物。各種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的生物放大系數在兩個營養層次之間從22~160不等。在北極熊肝臟里測量到的全氟辛烷磺酸的濃度超過了所有其他已知的各種有機鹵素的濃度。

與許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通常情況相反,全氟辛烷磺酸在脂肪組織中不會累積起來。這是因為全氟辛烷磺酸既具有疏水性,又具有疏脂性。PFOS及其衍生物通過呼吸道吸入和飲用水、食物的攝入等途徑進入生物體內,而很難被生物體排出,尤其最終富集于人體、生物體中的血、肝、腎、腦中。

PFOS具有肝臟毒性,影響脂肪代謝;使實驗動物精子數減少、畸形精子數增加;引起機體多個臟器器官內的過氧化產物增加,造成氧化損傷,直接或間接地損害遺傳物質,引發腫瘤;PFOS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內興奮性和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平衡,使動物更容易興奮和激怒;延遲幼齡動物的生長發育,影響記憶和條件反射弧的建立;降低血清中甲狀腺激素水平。PFOS具有遺傳毒性、雄性生殖毒性、神經毒性、發育毒性和內分泌干擾作用等多種毒性,被認為是一類具有全身多臟器毒性的環境污染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 芦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京山县| 苏尼特左旗| 芷江| 信阳市| 两当县| 威宁| 周至县| 康马县| 新密市| 茌平县| 大悟县| 罗田县| 绥中县| 屯留县| 布尔津县| 南郑县| 金沙县| 潼关县| 宝鸡市| 耒阳市| 丰县| 乌兰县| 泸西县| 双峰县| 会宁县| 新河县| 慈利县| 民勤县| 东台市| 大悟县| 同德县| 崇礼县| 昌乐县| 扎赉特旗| 织金县| 岚皋县| 洛川县|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