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預防獸醫學和法律法規部分
- 郭萬柱 徐志文主編
- 719字
- 2020-05-19 14:04:20
第二節 細菌的繁殖代謝與人工培養
考綱考點:(1)細菌生長繁殖的特點;(2)不同的人工培養方法的適應情況。
一、細菌的生長繁殖
1.細菌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

2.細菌個體的生長繁殖
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球菌一般沿不同平面分裂,桿菌沿橫軸分裂。一個菌體分裂為兩個菌體所需的時間稱為世代時間。適宜條件下多數細菌繁殖速度很快,一般細菌(如大腸埃希氏菌)繁殖一代只需20~30min,個別分裂較慢,如結核分枝桿菌繁殖一代需18~20h。
3.細菌群體的生長繁殖
將適量的細菌接種于適宜的液體培養基后,連續定時取樣檢查活菌數,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培養物中活菌數的對數為縱坐標,繪制出一條反映細菌增殖規律的曲線稱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分四個時期。

二、細菌的代謝
1.細菌的基本代謝過程

2.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及其作用

3.細菌的分解代謝與生化反應
用生物化學方法鑒別不同種細菌,即為生化反應試驗。吲哚(I)、甲基紅(M)、VP(V)、枸櫞酸鹽利用(C)四種試驗,用于鑒定腸道桿菌,統稱為IMVC試驗。大腸桿菌呈“++--”,產氣桿菌為“--++”。

三、細菌的人工培養
1.培養基的概念及種類
培養基pH7.2~7.6,需滅菌后使用。液體培養基可供細菌增菌及鑒定使用。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0.5%瓊脂即為半固體培養基,用于觀察細菌的動力及菌種的短期保存。加入1.5%~2%瓊脂即為固體培養基,用于細菌的分離培養、計數、藥敏試驗等。據營養組成和用途,培養基可分為以下幾種。

2.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現象
將細菌接種到培養基中37℃培養18~24h后可觀察生長現象。
3.人工培養細菌的意義
用人工方法,提供細菌在動物體內生長繁殖需要的基本條件,達到培養細菌、進行鑒定及進一步利用的目的。因此細菌的人工培養技術是微生物學研究和實踐的十分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