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學:認知、現論與實踐(第三版)
- 費湘軍 胡一鳴編著
- 1624字
- 2020-05-07 11:28:40
第二節 系 統 原 理
一、系統的概念
系統是指由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各種要素(信息、人力、財力、設備、材料、能源、任務等)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凡是客觀存在的、由諸要素組成的各種獨立事物,都可看成一個系統,如一個公司、一個工廠、一項工程等。一個系統可以劃分成若干具有相對獨立子功能的子系統,但各子系統間既互相聯系又相互制約。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系統的概念。
① 系統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組成的。這些要素可能是一些個體、元件、零件,也可能其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或稱之為子系統)。如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組成了計算機的硬件系統,而硬件系統又是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② 系統有一定的結構。一個系統是其構成要素的集合,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秩序及失控關系的內在表現形式,就是系統的結構。例如鐘表是由齒輪、發條、指針等零部件按一定的方式裝配而成的,但一堆齒輪、發條、指針隨意放在一起卻不能構成鐘表;人體由各個器官組成,單個各器官簡單拼湊在一起不能稱其為一個有行為能力的人。
③ 系統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說系統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的功能是指系統在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能力和功能。例如信息系統的功能是進行信息的收集、傳遞、儲存、加工、維護和使用,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幫助企業實現目標。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系統進行理解:系統由要素組成,要素處于運動之中;要素間存在著聯系;系統各子系統和的貢獻會大于各子系統貢獻的和,即常說的1+1>2;系統的狀態是可以轉換、可以控制的。
二、系統的特征
1.集合性
這是系統最基本的特征。一個系統至少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系統構成。構成系統的子系統也稱為要素。如一個典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系統通常由研究開發子系統、生產子系統、銷售子系統、財務子系統、后勤管理子系統等組成。
系統各要素之間、各要素與系統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必須以整體為主進行協調,局部服從整體,達到整體效果最優。
2.層次性
系統都是具有一定層次結構,每一個系統都是由其子系統組成,而每一個子系統又是由其子系統組成,系統的每一層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系統內層次分明,各層做各層的事,只有在出現不協調或發生矛盾時,才需要上一層來出面解決。
3.相關性
系統內各要素或子系統各要素之間具有特定的相互依賴關系。一方面表現為子系統同系統之間的關系,系統的存在和發展,是子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統本身的發展,就要受到系統的制約;另一方面表現為系統和系統的關系。
三、系統原理的要求
系統原理是人們從系統角度認識管理、處理管理問題的理論和方法。組織和組織管理是由許多具有共同目標、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和子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組織管理是整體管理,是系統管理,因此應樹立全局觀念、整體觀念,局部服從全局,部分服從整體,用系統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問題,用系統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基本要求如下。
① 系統管理追求的是系統整體最優,而不是某個局部或某個單項指標最優。因此,要對組織管理的人、財、物、信息等基本組成要素以及產、供、銷基本過程進行合理組合和優化,使系統整體不斷處于“最佳狀態”,并實現優良的整體效益。
② 對組織管理涉及的各個部門和環節制定目標,進行目標管理。
③ 優化管理系統的結構,建立各子系統的關系,確定合理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
④ 明確各子系統的職責權限,建立各子系統間管理信息傳遞與反饋的網絡體系。使上級對下級的信息具有指導功能,同級之間的信息具有參謀功能,下級對上級的信息具有支持功能。
⑤ 環境系統的動態管理。組織管理的環境因素(如政治、經濟、社會、資源、技術、競爭等因素)時刻影響著管理系統。因此,管理系統必須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應變的功能,必須通過對系統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研究、分析,通過對管理要素和管理目標的調整與優化,使其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并實現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