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鎮場地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修復
- 席北斗 侯立安 李鳴曉 姜玉等編著
- 1443字
- 2020-04-30 18:35:33
1.6 治理的迫切性與需求分析
村鎮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有濫墾、濫牧、濫伐、濫采、濫用水資源、粗放式農業生產、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污水亂排、鄉鎮工礦企業工業污染等。我國是農業大國,村鎮的生態如果遭到破壞,環境如果遭到污染,不僅會危及廣大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將危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全局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此,創造一個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不僅是我國環保事業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惠民工程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村鎮場地污染引起的村鎮環境與社會問題屢見不鮮,嚴重制約了我國社會生產活動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據國家信訪局的信息,環境污染作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之一,成為新時期信訪工作的重點。據統計,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對抗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群體性事件。上述環境污染事故及群體性事件,引起了國際國內、高層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應當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21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受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經包氣帶遷移轉化最終會進入含水層,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受污染地下水中的揮發性污染物等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污染。因此,應該將土壤和地下水看作一個整體來展開村鎮污染場地綜合防治工作。村鎮場地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村鎮場地污染防治工作的順利組織實施,需要整合多學科、不同專業的優勢力量,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全面提升我國村鎮場地污染防治水平。盡管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村鎮場地污染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我國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控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不可否認我國在村鎮場地污染防治技術和科學管理工程應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具體表現在村鎮場地污染防治基礎薄弱,技術裝備落后,缺乏系統的村鎮場地環境模擬預測與風險評估技術、村鎮場地污染監測技術、村鎮污染場地生態修復技術、污染場地修復關鍵阻控與修復技術研發及集成。亟須科學開展村鎮污染場地防治研究工作,使重點區域、重點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水質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污染風險得到有效防范。
我國對村鎮場地污染防治研究的總體方向應開始從微觀到宏觀,從基礎理論到技術應用,在測試技術、實驗方法和數據處理方面采用模型化、智能化以及自動化技術。這無疑會給村鎮場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大量的、精確的資料數據,促使研究工作向新的深度與廣度發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受諸多因素影響。在自然方面受降雨、地面徑流、地表水補給以及地球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人類社會活動方面受能源開發利用、城市固體廢棄物填埋、農業生產、工業制造、國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村鎮場地污染防治工作也受到各種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學科以及專業領域的交叉影響,同時也需要協調好這些交叉因素,最終實現“源頭防,過程控,重點治、分類管”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