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環境設計:思維、設計與制圖
- 胡海燕 逯海勇編著
- 4182字
- 2020-04-30 18:41:41
1.4.2 建筑環境設計的審美法則
建筑環境設計是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設計,關注的是人類的生存環境,體現的是人類在此環境中獲得的美感。美的形式法則已成為現代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建筑環境設計中,充分理解主體服務對象,從不同空間類型的使用功能出發并遵循美的形式法則,理解特定設計對象的多重需求和體驗要求,是建筑環境設計的基礎。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逐漸發現并總結出一些美的規律性,并將這些規律運用到設計作品中去,以反映具體事物之美。建筑美的規律主要體現在各種美學元素中,概括起來大致有:主題、重點、比例、尺度、韻律、和諧、對比、襯托、對稱、均衡、隱喻、虛實、質感等。這些抽象的美學元素如果使用得當,就有可能創造出令人欣賞的優美建筑。
1.4.2.1 多樣統一
多樣與統一是指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任何造型藝術,都具有若干不同的組成部分,這些部分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只有把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規律,有機地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才能從各部分的區別看出多樣性和變化,就各部分的聯系看出和諧與秩序。既有變化又有秩序,這是一切造型藝術應當具備的要素。
多樣與統一是一對矛盾體,變化過多則會引起雜亂,而過分注重統一就會導致呆板和無生氣,因此要在設計中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達到視覺的美感。在建筑設計中,首先要把握整體的格調是取得統一的關鍵。任何建筑,無論它的內部空間還是外觀形象,都存在若干統一與變化的因素,如學校的教室、辦公室、衛生間,旅館建筑的客房、餐廳、休息廳等,由于功能要求不同,形成空間大小、形狀、結構處理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反映到建筑外觀形象上,這就是建筑形式變化的一面。同時,這些不同之中又有某些內在聯系,如使用性質不同的房間,在門窗處理、層高開間及裝修方面可采取一致的處理方式,這些反映到建筑外觀形態上,就是建筑形式統一的一面(圖1.35)。

圖1.35 通過大小不同的元素組合使建筑形式體現多樣與統一
因此,建筑中的統一應是外部形象和內部空間以及使用功能的統一,變化則是在統一的基礎上,又使建筑形象不至于單調、呆板。復雜體量的建筑,根據功能的要求,常包括主體部分及附屬部分。如果不加以區別對待,都競相突出自己,或都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分主次,就會削弱建筑整體的統一,使建筑顯得平淡、松散,缺乏表現力。在建筑形體設計中常運用軸線處理、體形變化等手法來突出主體,從而取得主次分明、完整統一的建筑形象。
1.4.2.2 主從與重點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呈現出主與從的關系,如植物的干和枝,花與葉,動物軀干與四肢……它們正是憑借著這種差異的對比,才形成協調統一的形體。各種藝術創作中主題與副題、主角與配角、重點與一般等,也表現一般的主從關系。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各要素之間應該具有主從關系,否則各要素就會失去整體感和統一性,流于松散和單調。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一個重要的藝術處理手法就是在構圖中處理主次關系,要通過次要部分突出主體,從而使建筑具有獨特性。這些具體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通過地形的高低處理,能夠吸引人的注意。抬高地形主景的手法,在中國園林中廣泛使用,著名的是頤和園中的佛香閣,佛香閣體積龐大,位于湖面的中軸線上,但這些還不足以成為控制全園的主景觀,而把它放置在萬壽山的山麓上,使之成為景觀的制高點,突出其構圖中心的地位,即利用主景升高法的原則來表現主從關系(圖1.36)。降低法最常用的即是利用下沉廣場的做法,當地形發生改變后,人的視線也發生改變,俯視和仰觀一樣可以產生主景的中心。

圖1.36 頤和園中的佛香閣
(2)軸線對稱法 這種方法可強調出景觀的中心和重點。
(3)動勢向心法 這種方法是把主景置于周圈景觀的動勢集中中心。
(4)構圖中心法 這種方法是把主景置于景觀空間的幾何中心或相對中心部位,使全局規劃穩定適中,如底特律的哈特廣場中的噴泉。雖然周圈景物不是對稱布置,但由于所設置的位置為整個廣場的幾何中心,因此還是整個廣場的中心。
1.4.2.3 對比與微差
建筑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各個組成要素之間具有大量對比和微差的關系。對比是指各要素之間有比較顯著的差異性,微差指不顯著的差異。對于一個完整的設計而言,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對比可引起變化,突出某一景物或景物的某一特征,從而吸引人們的注意,并繼而引起觀者強烈的感情,使得設計變得豐富。但采用過多的對比,會引起設計的混亂,也會使得人們過于興奮、激動、驚奇,造成疲憊的感覺。微差強調的是各個元素之間的協調關系,但過于追求協調而忽視對比,可能造成設計呆板、乏味。因此,在設計當中如何把握對比與微差的關系,是設計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對比與微差是一對相對的概念,何種程度為對比,何種為微差,兩者之間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如果把微差比喻為漸進的變化方式,那么對比就是一種突變,而且突變的程度愈大,對比就愈強烈。
對于大小的對比與微差、色彩的對比與微差、質感的對比與微差等,在設計中只有在對比中求協調,協調中有對比,才能使建筑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而又使風格協調、突出主題(圖1.37)。同時對比與微差使用的比例也要看所設計的建筑的具體要求,例如在休息空間,就應該多采用調和的設計手法,營造安靜、平和、穩定的空間感受,而在娛樂空間就應該多采用對比的手法,來引起人們的感官刺激。另外,為老人設計的空間應該多采用調和的設計因素,而為兒童設計的,則可多采用對比的手法,以符合不同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圖1.37 悉尼歌劇院
1.4.2.4 均衡與穩定
建筑造型中的均衡是指建筑體形的左右、前后之間保持平衡的一種美學特征,它可給人以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覺。均衡必須強調均衡中心,均衡中心往往是人們視線停留的地方,因此建筑物的均衡中心位置必須要進行重點處理。根據均衡中心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對稱均衡和不對稱均衡。
對稱的均衡,以中軸線為中心,并加以重點強調兩側對稱,易取得完整統一的效果,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圖1.38、圖1.39)。不對稱均衡將均衡中心偏于建筑的一側,利用不同體量、材料、色彩、虛實變化等的平衡達到不對稱均衡的目的,這種形式顯得輕巧活潑(圖1.40)。建筑由于各體量的大小和高低、材料的質感、色彩的深淺和虛實的變化不同,常表現出不同的輕重感。一般而言,體量大的、實體的、材料粗糙及色彩暗的,感覺要重些;體量小的、通透的、材料光潔及色彩明快的,感覺要輕一些。在設計中,要利用、調整好這些因素,使建筑形象獲得安定、平穩的感覺。

圖1.38 均衡原理

圖1.39 對稱的均衡

圖1.40 不對稱的均衡
穩定是指建筑上下之間的輕重關系。在人們的實際感受中,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處理能獲得穩定感。隨著現代新結構、新材料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關于穩定的概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創造出了上大下小、上重下輕、底層架空的穩定形式。
1.4.2.5 韻律與節奏
自然界中許多事物和現象,往往都是有規律或有秩序的變化激發了人們的美感,并使人們有意識地模仿,從而出現以具有條理性、重復性和連續性為特征的韻律美,例如音樂、詩歌中所產生的韻律和節奏美。
在建筑設計中,常采用點、線、面、體、色彩和質感等造型要素來實現韻律和節奏,從而使建筑具有秩序感、運動感,在生動活潑的造型中體現整體性,具體運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重復韻律 同種形式的單元組合反復出現的連續構圖方式稱為重復韻律。重復韻律強調交替的美,能體現出單純的視覺效果,秩序感與整體性強,但易于顯得單調,例如,路燈的重復排列到樹木的交替排列形成整體的重復排列。
(2)交替韻律 有兩種以上因素交替反復出現的連續構圖方式稱為交替韻律,交替韻律由于重復出現的形式較簡單韻律多,因此,在構圖中變化較多,較為豐富,適于表現熱烈的、活潑的具有秩序感的景物。由LOOK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新加坡碧山社區圖書館主立面豎向盒體排列就是采用交替韻律設計的(圖1.41)。
(3)漸變韻律 漸變韻律指重復出現的構圖要素在形狀、大小、色彩、質感和間距上以漸變的方式排列形成的韻律,這種韻律根據漸變的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感受,例如色彩的漸變可以形成豐富細膩的感受,間距的漸變可以產生流動疏密的感覺等,漸變的韻律可以增強景物的氛圍,但要使用恰當(圖1.42)。

圖1.41 交替韻律

圖1.42 漸變韻律
(4)起伏韻律 起伏韻律是物體通過起伏和曲折的變化所產生的韻律,如建筑設計中形態的起伏、墻面的曲折產生的韻律感。
1.4.2.6 比例與尺度
一切造型藝術長、寬、高的理想關系都是形式美追求的主要目標,這種關系就是比例。比例研究的是物體長、寬、高三方向量度之間關系的問題。和諧的比例是審美的重要因素,古希臘學者在長期探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黃金分割”比例是1∶1.618,“黃金分割”后來在建筑構圖中廣泛應用,增強了建筑的和諧美(圖1.43、圖1.44);還有一個幾何學的經驗,即相鄰長方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或平行,也能達到和諧的效果(圖1.45),所以整體與局部之間存在著能夠引起視覺美感的邏輯關系。此外,影響比例的關系還有地域、民族、習慣和特殊審美功能的要求。光線、色調、相鄰的元素、對比關系也能引起錯覺,從而調整了視覺比例關系。

圖1.43 黃金分割比例示意圖

圖1.44 古希臘建筑中黃金分割比的應用

圖1.45 利用控制線分析建筑上的比例和尺度
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體或局部給人感覺上的大小印象和真實大小之間的關系問題。尺度是以人為標準來決定的,必須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建筑形象應該表達出人的審美需求尺度,如高大穩定的、精巧玲瓏的室內空間,都要有舒適宜人的尺度感,它與比例有很大關系;同樣尺寸的入口大門,位于高層建筑和低層建筑,其尺度感就大不一樣;同樣尺寸的臺階踏步、樓梯及扶手,在室內和室外的尺度感也大不一樣;同樣滿足使用功能的層高,在大面積與小面積的室內空間中的尺度感也各不相同。前者感到壓抑,后者則感到太高而不親切,由此可見尺度與尺度之間的和諧關系取決于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比例關系。同時,我們可以借助這些比例關系,改變某些建筑構件慣有的比例特征。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就會成為吸引人們注意力的一種設計手法,運用得當會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現代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把比例和尺度結合起來研究,提出“模度體系”概念。從人體的三個基本尺寸(人體高度1.83m,手上舉指尖距地2.26m,肚臍至地1.13m)出發,按照黃金分割引出兩個數列:“紅尺”和“藍尺”,用這兩個數列組合成矩形網格,由于網格之間保持著特定的比例關系,因而能給人以和諧感(圖1.46)。

圖1.46 勒·柯布西耶的模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