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化學
- 梁金環 徐坤山 王曉凌主編
- 2672字
- 2020-04-30 19:05:42
第二節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為脂溶性維生素,易溶于脂類及有機溶劑,在腸道隨脂類物質吸收,在血液中與脂蛋白或特異性載體蛋白結合而運輸。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能夠儲存,主要儲存于肝和脂肪組織,故長期缺乏才會引起相應缺乏癥,而攝入過多也能夠引起中毒。
一、維生素A
(一)化學結構與活性形式
維生素A又稱視黃醇(retinol)、抗眼干燥病維生素,是含有β-白芷酮環的不飽和一元醇。維生素A有兩種,維生素A1(視黃醇)和維生素A2(3-脫氫視黃醇)。維生素A遇熱或光而易被氧化。
維生素A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物,如肝、肉類、蛋黃、奶、魚肝油等;植物中不含維生素A,但紅、橙、黃色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在加氧酶催化下可以轉化為兩分子視黃醇,故β-胡蘿卜素稱為維生素A原(圖5-1)。在體內維生素A可氧化生成為視黃醛、視黃酸,視黃醇、視黃醛和視黃酸是維生素A的活性形式。

圖5-1 維生素A和維生素A原
(二)生理功能
1.維生素A參與構成視覺細胞內感光物質
維生素A是構成視覺細胞中視紫紅質的組成成分。視紫紅質由視蛋白和11-順視黃醛組成。當弱光照射到視網膜的視桿細胞時,11-順視黃醛轉變為全反視黃醛,視蛋白變構,通過與受體結合產生視覺沖動,之后視紫紅質分解為視蛋白和全反視黃醛;分解產生的全反視黃醛還原轉變為全反視黃醇,全反視黃醇在異構酶作用下可轉變為11-順視黃醇,11-順視黃醇在11-順視黃醇脫氫酶作用下又可轉變為11-順視黃醛;11-順視黃醛可以重新與視蛋白合成視紫紅質,從而形成一個視循環(圖5-2)。

圖5-2 視循環示意圖
機體缺乏維生素A時,11-順視黃醛補充不足,視紫紅質合成減少,對弱光的敏感性降低,暗適應時間延長,嚴重時出現“夜盲癥”。
2.維生素A參與維持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與功能
維生素A能促進上皮細胞的正常生長與分化,促進黏蛋白、透明質酸等細胞外基質的分泌,視黃醇、視黃酸還參與糖蛋白、蛋白聚糖的合成,維持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與功能。缺乏維生素A可引起皮膚、黏膜的上皮細胞過度角質化,表現為皮膚粗糙,毛囊角質化,眼部可出現淚腺萎縮、淚液分泌減少、角膜干燥,稱為眼干燥病,因此維生素A又稱為抗干眼病維生素。
3.維生素A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維生素A通過調控基因表達對人體生長發育、細胞分化發揮重要作用。缺乏時,兒童可出現生長緩慢、發育不良。
4.維生素A還具有抗氧化及一定的抗癌作用
維生素A具有還原性,可清除氧自由基,控制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是良好的抗氧化劑。維生素A還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腫瘤生長。
脂溶性的維生素A可以在體內蓄積,過量攝入可引起中毒。多見于嬰幼兒預防治療佝僂病時不合理使用魚肝油。
二、維生素D
(一)化學結構與活性形式
維生素D又稱鈣化醇、抗佝僂病維生素,是類固醇的衍生物。維生素D有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和維生素D3(膽鈣化醇)兩種。維生素D3主要存在于肝、蛋黃、魚肝油等動物性食物中,人體皮下儲存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照射下可以轉化為維生素D3,7-脫氫膽固醇又稱為維生素D3原。植物中含有麥角固醇,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為維生素D2,麥角固醇是維生素D2的維生素原。
維生素D3經過肝的羥化作用生成25-(OH)-D3,25-(OH)-D3進一步在腎羥化生成1,25-(OH)2-D3,1,25-(OH)2-D3是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圖5-3)。

圖5-3 維生素D及其活性形式
(二)生理功能
1,25-(OH)2-D3具有類固醇激素樣作用,通過作用于胞內受體調節相關基因表達,可促進小腸鈣磷的吸收和腎對鈣磷的重吸收,維持血鈣、血磷的正常水平,同時促進骨鹽的沉積,維持骨、牙的正常生長與更新。維生素D缺乏時,兒童易患佝僂病,成人可發生骨質軟化,老人易發生骨質疏松。因此,維生素D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
長期攝入維生素D過多也可引起中毒,表現為軟組織鈣化、高鈣血癥及高血壓等。
知識鏈接
手足搐搦癥
維生素D缺乏初期,甲狀旁腺代償不足,或者補充維生素D初期使骨骼鈣化加速,血鈣沉積到骨骼過多,使血鈣過低會出現小兒驚厥和手足搐搦,稱為手足搐搦癥。發作時神志清,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內收足踝部跖屈,足前部內收,兩眼凝視、驚跳或部分面肌抽動,一般不發熱,甚至會出現喉痙攣引起窒息。
三、維生素E
(一)化學本質和活性形式
維生素E又稱生育酚(tocopherol),主要來自植物油和種子胚芽中,天然維生素E有多種,差異僅在于其側鏈R1、R2、R3上(圖5-4)。維生素E為淡黃色油狀物,無氧條件下穩定,在空氣中極易被氧化。

圖5-4 維生素E結構
(二)生理功能
1.維生素E是體內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物質
維生素E能保護生物膜不被氧化,從而維護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對延緩衰老也有一定作用。
2.維生素E與動物的生殖功能有關
動物缺乏維生素E會引起生殖器官受損甚至不孕。人類尚未發現維生素E缺乏所致的不孕癥。臨床上常用維生素E治療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
3.維生素E可調節基因表達和細胞信號轉導
維生素E可調控脂類代謝相關基因表達,調節脂類代謝,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影響細胞黏附和炎癥相關基因表達和相關的信號轉導過程,發揮抗炎、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維生素E還可以影響細胞周期調節相關基因,抑制細胞增殖。因此,維生素E對預防和治療冠心病、腫瘤和延緩衰老有一定作用。
4.維生素E可促進血紅素合成
維生素E能提高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和ALA脫水酶的活性,促進血紅素的合成。
四、維生素K
(一)化學本質和活性形式
維生素K因其功能與凝血酶原的合成有關,故又稱凝血維生素。維生素K為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天然存在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兩種,二者差別在于其側鏈R的不同(圖5-5)。維生素K1可以從多肝、魚、肉和綠色植物中提取,維生素K2由腸道細菌代謝產生。目前臨床常用的為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主要有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

圖5-5 維生素K結構通式
(二)生理功能
1.維生素K的主要功能為促進凝血
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Ⅹ,抗凝血因子蛋白C和蛋白S需經γ-谷氨酰羧化酶的催化才能變為活性形式,而維生素K為γ-谷氨酰羧化酶的輔酶。維生素K缺乏可引起凝血時間延長或出血病癥。
維生素K有還原型和環氧化物型兩種形式,二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環氧化物酶催化還原形式的維生素K變為環氧化物形式,環氧化物形式在還原酶的催化下變為還原形式。γ-谷氨酰羧化酶需要的輔酶為還原形式。新雙羥香豆素是還原酶的抑制劑,抑制環氧化物形式變為還原形式,進而抑制凝血酶原的合成,故臨床上新雙羥香豆素作為抗凝血藥使用。
2.維生素K對骨代謝也有重要作用
骨中的骨鈣蛋白和骨基質Gla蛋白均為維生素K依賴蛋白,需要維生素K的參與才能發揮功能。
★ 考點提示:脂溶性維生素的功能與缺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