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讀書與思考作者名: 國資委直屬機關黨委 國資委青年理論學習研究會本章字數: 6399字更新時間: 2020-04-30 17:28:31
中國歷史上關于國有經濟的重大辯論——讀《鹽鐵論》有感
宣傳局 劉 輝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丞相車千秋的主持下,以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屬官御史和丞相史為一方,以郡國應詔所舉賢良、文學士唐生、魯萬生、劉子雍、祝生等為一方,圍繞鹽鐵、酒榷、均輸、平準等國有經營事業的存廢問題,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大辯論。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于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漢宣帝時,廬江太守恒寬根據保留下來的會議“議文”編輯整理為《鹽鐵論》一書,忠實地記錄了論辯雙方的觀點和主張,是思想史上難得的對話實錄,很多情節與當前關于國有企業的爭論極為相像,為我們研究國有企業的改革思潮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借鑒資料。
一、爭論的背景
中國的古代經濟思想有三大正統,分別是:儒家的“貴義賤利”論和“黜奢崇儉”論,道家的“無為論”和“善因論”,法家的“重本抑末論”和“輕重論”。西漢時期共召開了兩次鹽鐵會議,實質上主要是法家“輕重論”與儒家“貴義賤利”論和道家“無為論”“善因論”之間的論戰,目的是確定國家應當采取何種經濟政策,尤其是對國有經營事業是采取扶持,還是削弱的策略。兩次鹽鐵會議后再無關于國有經濟如此精彩的辯論。《鹽鐵論》主要記錄了第二次鹽鐵會議的內容。很多學者認為第二次會議是輔政大臣霍光出于權斗目的而授意召開的。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能夠證明這種揣測錯誤,但證據更傾向于證明這只是一次純粹的國事政策辯論。
法家曾輔助春秋戰國時代很多國家成就霸業,最著名的當屬管仲輔佐齊桓公、商鞅輔助秦孝公。尤其秦自孝公后,均以法家治國,國力大增,并最終統一六國。重視經濟工作是法家非常鮮明的特點。“輕重論”是齊魯法家也就是東方法家的重要觀點,代表人物是齊國相國管仲,經過很多執政者具體實踐,體系較為完善,尤其是在國家建立直營經濟,實現富國強兵方面有很強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成效。“輕重論”的核心是要“有為”,認為國家應當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價格變化來控制重要物資,以實現中央集權,集中各種資源進行戰爭等國家行動。建立強大的國有經濟是“輕重論”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執行了過于嚴苛的法政,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最終被推翻,并被后世稱為“暴秦”。“白登之圍”后,西漢開始向匈奴采取“和親”策略,贏得了和平的良好局面,同時鑒于秦因酷法而亡,以及經歷秦末連年戰火,社會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國力貧乏,甚至連天子出巡也不能乘坐四匹毛色純一的馬車,只能乘坐牛車,因此不得不采取了道家的執政理念,漢文帝、漢景帝、竇太后都是道家支派黃老之學的擁躉,并取得了良好的執政效果,國民經濟持續向好,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盁o為論”是黃老之學的重要觀點,講求“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減徭輕賦、政簡刑清,認為只要做到不擾民,民則會自定?!吧埔蛘摗眲t是“無為論”的延伸。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善因論是指政府不應當干涉私人,并順應由此形成形勢,因為人們天性好利、好名、好富,他們自己會主動從事經濟活動,不需要國家來進行誘導強迫,國家只要把法律規則制定好了就可以了,不要直接經營經濟事業,否則就是“與民爭利”。富民優于富國,只要民富,國家自然富強。
漢武帝即位后,鑒于國力蒸蒸日上,重新執行“有為”的積極政策,開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解決北方匈奴的威脅。為了將資源更有效地集中到國家手中,漢武帝就采取何種經濟政策組織朝臣展開了第一次鹽鐵辯論,并最終以黃老派著名代表顏異被處死,卜式被申飭后罷官,輕重派代表桑弘羊得到重用而告終。自此輕重論主導經濟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封建國有經營事業迅速發展,國家手中能動用的力量不斷強大,調控經濟的能力明顯提高,尤其是通過統一幣值打擊了大商人,穩定了貨幣體系,通過鹽鐵和酒榷專營,設立均輸和平準制度,平抑市場,很好地控制了戰略資源,形成對匈奴的明顯物資優勢,為西漢王朝戰勝匈奴連獲大捷,攘夷拓土、國威遠揚奠立了堅實的財政經濟基礎,漢地的基本范圍和漢族的稱呼自此確定,漢武帝也被后世尊稱為“漢武大帝”。但是,這些政策也給農業生產、中小工商業和群眾生活帶來了某些不便與困難,特別是剝奪了地方諸侯和富商大賈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同時,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強化王權,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采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自此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時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由董仲舒等根據執政的需要進行了改進,如同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所展示的那樣,糅合了很多其他學派的觀點,核心在于強調君為國本,屈民伸君,推崇德化、正名,主張無為、尚賢、重民、善治等執政理念,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比法律更高的道德規范。義利觀是儒家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凡事應當以“義”為上,利必須要服從于義,也就是要按照規范的方式取得利益,首先要服從道德規范,然后才考慮獲取經濟利益?!熬印敝灰プ×恕傲x”,“利”就會自然而然前來。
由于持續多年連續用兵,忽視了與國力的匹配度,造成百姓生活趨于困苦,國家經濟不斷惡化,加之巫蠱之禍后引起政治上的動蕩,漢武帝在晚年開始反省,發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輪臺罪己詔》,并于兩年后死去。在這種環境下,是繼續執行原有的經濟政策,還是改為重新執行黃老之術,就成為新執政層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諫大夫杜延年提議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后決策,輔政大臣霍光采納了建議,“詔郡國舉賢良文學士,問以民所疾苦,于是鹽鐵之議起焉”。由于儒家已成為思想正統,儒生賢良掌握了強大的話語權,并以“重民”的民間疾苦代表形象著稱,牢牢占領了道德制高點,所以試圖改變政策的一方主要由儒生組成,雖然他們經常引用《春秋繁露》的語言作為立論的根據,但其在具體經濟策略層面的論點仍舊多是黃老之術的觀點。
二、爭論雙方的主要觀點
《鹽鐵論》一共60篇,前59篇是賢良文學與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的激烈辯論,主要是問答體,最后一篇《鹽鐵論·雜論》,是作者對整個鹽鐵會議及其重要人物的綜合評價。59篇辯論文章中:經濟問題7篇,占12%;社會問題4篇,占7%;政治問題7篇,占11%;思想意識19篇,占32%;匈奴問題14篇,占24%;相互諷刺8篇,占14%。據書中記載,賢良文學占據攻勢,全面抨擊了漢武帝時制定的政治、經濟政策,桑弘羊等則為這些政策進行了辯護。雙方對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對屯田戍邊、匈奴和戰等國家戰略,乃至農商本末、德刑禮法、修文用兵、仁義權利等政治哲學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爭論。由此可見,雖然鹽鐵專營是焦點,但雙方辯論的范圍實際上擴展到經濟運行模式、管控機制,甚至是經濟制度、治國理念了。
賢良文學堅決要求廢除國有經營事業,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國有經濟“與民爭利”,非王者之治。賢良文學引用儒學經典,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言利”,違背了古代圣賢“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的信條,敗壞了淳樸的社會風尚,導致民間習俗的敗壞,以致“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王者應當“藏富于民”,正所謂“民人藏于家,諸侯藏于國,天子藏于海內”,而“毋與民爭利”。
二是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農業,不應當干預經濟事務,不應當經營工商業,不應當干商人的事情。農業才是國家的根本,只要獎勵耕種,不誤農時,就會衣食充足,即使遇到荒年也不怕。官營工商業“非治國之本務”,主張“進本退末,廣利農業”,而這種主張實際上源于黃老之術,主要目的是抑制官營壟斷工商業,為私人工商業爭取發展空間。賢良、文學稱贊私營工商業說“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做無用之器”,因此無需干涉。
三是國營機構衙門作風嚴重,不考慮使用者需求,只要方便自己,制造的產品價高質次,品種規格少,人民不愿意買,政府常常采用各種行政方式強買強賣?!翱h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比起民眾們自己做的鐵器不僅不合用、質量差,而且成本高,尤其可惡的是“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與民”,強行買賣,讓民眾很氣憤。
四是使用奴隸、罪犯或免費徭役,生產者沒有興趣,效率低下、成本高?!白渫綗┒ψ鞑槐M”“卒徒作不中呈,時命助之。發征無限,更繇以均劇,故百姓疾苦之?!?/p>
五是腐敗叢生,貪官奸商借官營壟斷政策操縱市場從中漁利,官員們才是物價不穩的根源。賢良們攻擊平準說:“自市,則吏容奸。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薄坝薷`見一官之傷千里,未睹其在朐邴也?!?/p>
六是只要“仁義”,就無需為內外事務憂患。統治者做到“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就能“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正所謂“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因此無需為邊費憂慮。漢武帝用兵四夷,結果干戈不休、疲敝士卒、苦師勞眾,而匈奴等所居的都是蠻夷之地,沒有利用價值,應當更加重視國內的建設,不如繼續與匈奴和親,“莫若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親,修文德而已”。
七是應當追求簡樸,人們應當利用所在地的物資,而不是追求其他地方的奢侈品,因此也就沒有必要流通各地產品?!皬堯q通殊遠,納無用,府庫之藏,流于外國”,這些都是好事的官員們為了私利而鼓動皇帝所做,對國家百無一利,實在是“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為縣官計過也”。
桑弘羊作為經濟工作的主要負責官員,為自己主管的國有經濟進行了辯護,認為不應該改變現有的政策,繼續發揮好國有經濟的作用:
一是國營事業籌集了大量財政收入,而且做到無需加稅和徭役,征收無形有效,減輕了農業稅收負擔,保證了軍事、賑災等用度。“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薄敖褡h者欲罷之,內控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而且收入“非以賈萬民而已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困乏而備水旱之災也。”
二是打擊了大商人和地方諸侯,避免了不安定因素。“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的放任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地方分封割據勢力和富商大賈日益坐大,對中央王權的統治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局面構成嚴重的威脅。大夫們認為,鑄錢、冶鐵、煮鹽等業務有特殊性,是國家經濟命脈,必須控制在國家手中。賢良文學們口中“與民爭利”中的“民”,并非老百姓,而是豪族大夫。鹽鐵“必在深山窮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他們制造輿論就是為了“困擾公利,而欲擅山澤”,得利后就會操控市場,決定物價,并益發強大,尤其是在深山窮澤中聚攏“放流人民”“恐生大奸”,嚴重危害國家政治安全。
三是對匈奴經濟斗爭有效,獲得了敵國重要物資,而自己的物資沒有外泄。通過有組織有控制的對匈奴貿易,“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是以騾驢馲駝,銜尾入塞,驒騱騵馬,盡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內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異物內流則國用饒,利不外泄則民用給矣?!?/p>
四是國有工商業和均輸等方便了產品流通,是為民謀利。國家通過“開本末之途”,可以“通有無之用”,極大地方便了民生便利,正所謂“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p>
五是國家經營工商業后投入的資金和調動的資源增加,經營水平、技術水平等明顯上升。桑弘羊說,“卒徒工匠,以縣官日作公事,財用饒,器用備。家人合會,褊于日而勤于用,鐵力不銷煉,堅柔不和。故有司請總鹽、鐵,一其用,平其賈,以便百姓公私。雖虞、夏之為治,不易于此。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則剛柔和,器用便。此則百姓何苦?而農夫何疾?”認為在國家大批量經營之下,技術和工具都有專人指導,是優于百姓個體生產的。
六是均輸制度改革了地方運輸貢品中的種種不便,直接在各地設置“輸官”,重要物品及時押送京城,不重要的物品在各地及時調劑,不僅“民齊勞逸”,而且增加財政收入。
七是平準制度設置“委府”,儲存各地運來的貨物,根據價格變化進行吞吐,平抑物價,打擊投機倒把,維護市場秩序,而且獲利較豐。
三、辯論的結果及啟示
鹽鐵會議后,以霍光為首的權臣集團“知時務之要”,故秉承武帝“以明休息,思富養民”的意愿,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但卻并未取消、廢止鹽鐵專營政策,僅僅做了小的調整。即考慮到國力衰減而緩和與匈奴的軍事對抗,以及緩和與儒生及富商大賈等的關系,從而“罷郡國榷沽、關內鐵官”,只廢除了全國的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其他的大部分國有經營事業都得以保留。這符合漢代帝王一貫的執政理念,即不是純用王道,也不是純用霸道,而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從實際效果上來看,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官僚階層仿佛贏得了勝利,并且他們關于國有經營事業的論述,以及對“輕重論”的論述則成為今后幾千年國家直接經營經濟的重要理論依據,被歷代當權經濟官僚階層奉為圭臬。以至于現代很多自由主義者認為鹽鐵會議標志著國家干預主義的盛行,直接造成國家持續壟斷工商業,哀嘆自由經濟和民間資本主義被官府所扼殺。但同時儒家幾乎完全占領了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并開始進入政治決策領域,尤其是不久后桑弘羊被霍光所殺,技術經濟官員們遭到嚴重打擊,法家輕重論退居到具體操作領域,再也無法和儒家在國家核心戰略制定方面一較長短,并不斷地被儒家用“唯利是圖”等字眼羞辱。
鹽鐵會議雖然結束了,但留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從會議及之后的實踐來看,至少有如下四條啟示:
一是要堅定搞好國有經濟的信心。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看出鹽鐵會議的結果是正確的。自秦以后,中國雖然有分裂的朝代,但總體上成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與此相對應的,必須建立由國家掌管的強大的國有經濟。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學派宗師李贄(李卓吾)明確提出“鹽鐵不可廢”。實際上,中國歷朝歷代均建有成體系的國有經濟,即使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期間,國有企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二是國家在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和采取的戰略確定了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秦欲滅六國,漢武帝欲滅匈奴,國家需要“有為”,需要集中資源,發揮重大作用,這時就要強化國有經營事業,提高其比例,賦予其重大職能。漢高祖到漢景帝之時,匈奴和地方割據力量強大,國家不得不選擇忍氣和親、休養生息的戰略,這時就要削減國家干預,減少國有經濟的比例。
三是要認真傾聽對國有經濟弊端的批評,并認真加以改正。賢良文學一方批評的官僚作風、不重視使用者需求、成本過高、官商不分、腐敗叢生等現象也都曾是真實存在的問題。與歷代君主制國家不同,作為當前最高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中國有著黨的堅強領導,堅持一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應當正視存在的問題,下定決心根治這些頑疾,而且很多問題已經得到有效治理。
四是要注意占領道德制高點,掌握話語權。雖然桑弘羊等對賢良文學們“能言不能行”的批評擊中了他們“虛言”“不可行”的致命弊端,但在論辯過程中,桑弘羊等總的來說是處于下風的。面對賢良文學們從道德制高點發動的咄咄逼人的詰難,桑弘羊等常常理屈詞窮或默然以對,顯得非常被動。雖然切實可行的政策是國家不能拋棄的,但桑弘羊等沒能為自己的行為在道德層面找到支撐,而且著書立說等輿論場被儒生所占領,因而法家輕重論幾千年來不斷被丑化、污化、妖魔化,在國家大政方針討論時也被壓制,嚴重喪失話語權,進而喪失參與決策權。這要引起我們的警醒。
兩次鹽鐵會議的爭論及《鹽鐵論》是中國傳統治國理念中的精華,是中國賢良文學和國家決策層高見的匯集,對我們更好的理解當前關于國有企業的爭論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鑒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僅就相關部分有感而發,而且未敢對經濟哲學等部分展開,難免有所偏頗和遺漏,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