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泥炭礦床成因類型
泥炭礦床成因研究是運用植物學、孢粉學、水化學、煤化學、煤巖學、沉積學等技術手段,從泥炭礦體三度空間形態入手,研究泥炭礦體在垂直和橫向的相互關系,剖析構造運動背景下的含炭建造的控礦環境和成礦模式,解釋礦區范圍內影響泥炭層、泥炭質量變化的沉積控制因素,從而查明泥炭成礦環境和成礦控制因素,為礦床開發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泥炭礦床因為是生物遺骸沉積轉化而形成的生物成因礦床,當然屬于外生礦床。成礦模式是對礦床賦存的地質環境、礦化作用、隨時間變化顯示的各類特征(地質的、地球物理的、地球化學的和遙感地質的)和成礦物質來源、遷移富集機理等礦床成因要素進行的概括、描述和解釋,是某類礦床共性的表達方式和共同認為是典型礦床研究的最終成果和成礦規律的表達方式。
含礦建造是泥炭形成的總體古地理環境,反映了泥炭層及其共生的沉積物長期持續聚集的過程。泥炭成礦環境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發生泥炭聚集的地貌單位”。在這個地貌單位里,所進行的泥炭成礦作用及其產物具有相對獨立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并將這些特征保留在泥炭建造中。雖然泥炭的特征與造炭物質本性有關,但最重要的控制因素還是成礦環境。在不同的成礦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含炭建造,產生了不同的成礦模式,也聚集了不同類型和不同品位的泥炭。柴岫等(1990)根據泥炭建造形成的成礦環境,劃分了兩大類含炭建造類型,每一種含炭建造代表一種成礦模式(見表2-14)。
表2-14 成因類型與成礦模式(柴岫,1990)

從表2-14可以看到按泥炭形成和發育過程的沉積環境或地貌等因素劃分的礦床類型。礦床成因類型劃分的原則及依據為:一級類別是以泥炭成礦途徑為主,結合沉積環境;二級類型以泥炭賦存時所處的地貌部位、湖盆洼地成因及其沉積環境綜合考慮。不同成因類型的泥炭礦床不但具有不同的地貌類型,而且具有各自的沉積特征。因此,有些泥炭礦床雖已被泥沙等沉積物掩埋或失去了原有的地貌景觀,但可根據泥炭層頂部和底部沉積物的性質、結構、構造、古生物特點來推斷泥炭形成時的沉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