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診斷百日通
- 張東淑主編
- 1535字
- 2020-07-01 15:56:23
一、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二、中醫診斷學的原理及原則(Theory and Principle of Diagnos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中醫診斷學的原理(Theory of Diagnos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診斷的原理有三個: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
(1)司外揣內 觀察人體的外部表現可知內在發生的病理變化。
(2)見微知著 從人身體的局部微小變化可測知全身整體情況。
(3)以常衡變 在認識正常情況的基礎上,發現不及和太過的異常。
(二)中醫診斷學的原則(Principle of Diagnos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對疾病的診斷過程其實就是對疾病的認識過程,醫者在診斷疾病過程中,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從而能夠正確認識疾病的本質。
1.整體審察
整體是指事物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要求在診斷疾病時必須從整體出發而不是只看局部病變,既要考慮到人體自身的統一性,重視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引起的局部病變,又不忽視局部病理變化對整體的影響。同時,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失衡時也會引起機體的病變,因為自然和社會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二者的變化也就影響著人體。所以,在診斷疾病時不僅要了解患者的癥狀和全身情況,還要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家庭、職業等情況,更要注意時令、氣候等情況,全面整體地認識疾病,準確把握疾病的本質。
2.四診合參
所謂“四診”,就是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1)望診 對患者全身或局部進行觀察以了解患者內在的臟腑病變。
(2)聞診 通過聽聲音、嗅氣味來診察患者的疾病,包括診察患者的聲音、呼吸、呃逆、太息、咳嗽等各種聲音以及患者本身的氣味、排出物的氣味、病房內的氣味等各種異常氣味。
(3)問診 通過對患者或陪診者進行有目的的詢問以了解病情的有關情況。
(4)切診 醫者用手指切按患者的動脈及身體其他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有關情況。
這四種診法主要運用醫者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從不同的角度對患者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診察,收集患者病情資料。
3.辨證求因
辨證求因,就是對收集到的病情資料的基礎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病因、病位、病性,分清病勢的發展情況,從而確定治療方案。
(1)意義 證為當前疾病的主要矛盾,辨證有利于認識疾病當前階段的病位與性質,了解病勢的發展。
(2)原因 除六淫、七情、飲食勞逸以及外傷等常見病因外,還包括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病理變化。
作為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醫者就要特別注重患者臨床癥狀來辨別當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勢發展及病變機理。
三、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Main Content of Diagnos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四診、八綱、辨證、疾病診斷、癥狀鑒別和病案撰寫等。
(1)四診 也叫診法,是診察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聞、問、切。望診,是對患者全身或局部進行有目的觀察以了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聞診,是通過聽聲音、嗅氣味以辨別患者內在的病情;問診,是通過對患者或陪診者的詢問以了解病情及有關情況;切診,是診察患者的脈候和身體其他部位,以測知體內、體外一切變化的情況。
(2)八綱 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張景岳稱為“陰陽”“六變”。四診所得的一切資料,須用八綱加以歸納分析:寒熱是分別疾病的屬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與病勢的淺深;虛實是分別邪正的盛衰;而陰陽則是區分疾病類別的總綱。
(3)辨證 包括病因、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各種辨證既各有其特點和適應范圍,又有相互聯系,并且都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深化。
(4)診斷與病案 診斷分疾病診斷和證候診斷兩個方面。疾病診斷簡稱診病,就是對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給以恰當的病名。證候診斷即辨證,是對所患疾病某一階段中證候的判斷。病案,古稱“診籍”,又叫醫案,是臨床的寫實。它要求把病人的詳細病情、病史、治療經過與結果等,都如實地記錄下來,是臨床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病案分析統計、經驗總結、醫院管理等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