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產業鏈 :理念·模式·設計·案例
- 楊敬增
- 2554字
- 2020-07-01 14:57:12
1.3 產業亟需升級
1.3.1 新常態下的困惑
另一位朋友X比我小近20歲,是忘年交,在華東某縣擔任書記,主管工業。他的困惑更多是關于人和環境。他主管的地區資源循環產業有傳統優勢,特別是機電產品的拆解與再利用很有規模,該地區有1萬多名從業人員,與國內數百家機電產品循環企業有交易往來,貨源不斷,年產廢鋼幾十萬噸、廢銅5萬~6萬噸、廢鋁5萬~6萬噸。
由于是多年自發形成的市場行為,在產業組織和技術進步等方面嚴重欠缺,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產業層次較低。“拆解戶會將運來的部件在自家院落拆解,技術落后,設備簡陋,沒有任何環境和安防措施,也沒有任何地面防滲處理,重金屬、廢油等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致使本該對節能減排做出貢獻的資源循環產業,卻處于環境污染嚴重的狀態?!盭憂心忡忡。
“效益還不錯?”我聽說這行當一直還是比較盈利的。
“這幾年不行了,”他說,“受環境影響,生存不容易,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一再升高,概括地說,產業做得很累,環境臟亂,效益還差?!?/p>
他停頓了一下,說:“能不能有一種思想的改革,體系的改革和思路,以指引我們去更好地把工作開展起來?”
X的想法很有代表性,當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結構優化升級就必須提到日程上來。我國的地方經濟,尤其是縣域和城鎮經濟模式,必須要有適應新常態的變革。
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再那樣一戶戶低效勞動,談不到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創新驅動就更難。從資源環境約束看,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要看到污染已經直接逼近人們正常生活的底線,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勢在必行。像X所在的地區,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頂層設計、宏觀調控,從根本上解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1.3.2 “中等收入陷阱”
從世界經濟視角,還要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
(1)定義
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即陷入長期經濟停滯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
人均GDP變化趨勢如圖1-6所示。

圖1-6 人均GDP變化趨勢(達到3000美元之后)
由圖1-6可見,典型的如墨西哥、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發展中國家長期處于“中等收入陷阱”,但日本、韓國等國家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因此如何應對“中等收入陷阱”,是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2)特點
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具有一些特點:①國內工資收入水平的上升,無法同低收入國家廉價勞動力相抗衡。2015年以來,微軟、諾基亞、松下等國際知名企業也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向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就是明顯的例證。②缺乏優勢產業、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產品,外銷受阻,無法為技術創新進行推廣,形成優勢產業,最終導致落入“技術陷阱”。③當初奮斗時的斗志消退,過分追求社會福利。民眾惰性增加,經濟增速放緩,貧富懸殊,社會矛盾尖銳,落入“社會危機陷阱”。④腐敗現象引發社會矛盾,導致一般民眾失去信心,官民矛盾激化,影響國家穩定。⑤原有的紅利(如人口、資源、改革等)逐漸消失,經濟將陷入困境。
(3)影響
“中等收入陷阱”對于資源循環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①行業技術水平低,主要是以人工拆解為主,依靠低廉勞動力來保障微薄的利潤。但是隨著“劉易斯拐點”到來,勞動力開始出現短缺,“舊人口紅利”優勢消失,全行業面臨薄利甚至虧損的難題。
劉易斯拐點見圖1-7。

圖1-7 劉易斯拐點
AS-勞動力供給實際變化曲線;AD-工業化進程階段
②技術、設備和管理水平較落后,人員素質低,嚴重缺乏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尖端技術研發能力。
③資源從充裕到短缺。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資源即將消耗殆盡,資源紅利已經不復存在。
④融資和資本運作能力差,資本市場先天不足。
⑤粗放的發展模式對于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為行業門檻低,許多資源循環企業還處于小作坊狀態,缺乏必要的環保措施,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需要盡快采取補救措施。
1.3.3 產業結構調整
企業行為是由企業的投入、產出和收入分配行為組成的。企業行為是否僅看中近期效益,與企業通過自身投入、產出和收入分配所獲得的利益有關。如果企業認為自己獲利前景不確定,就不可能在投入、產出和收入分配上有長期考慮,而把自己的追求限于近期效益之上,也就是企業的短期化行為。這種現象對于經濟發展十分不利,不僅經濟效益不可能持續提高,甚至還可能不斷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愈加困難。
因此要把眼光放遠。企業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與企業重視資金積累、技術創新和重視生產經營管理直接相關。積極地開展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原有發展戰略和經營方針,改善經營管理,抓好科技創新,擴大資本投入,才能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首先,通過調整,促進技術進步、設備更新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加大經濟增長的后勁。以資源循環產業為例,技術的進步和設備更新直接使得再利用的物料利用率和純度提高,重新獲得的資源可以用在與原生資源同級別的場合,對于社會的貢獻率加大。
其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強調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新組合。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傳統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在嚴峻的形勢下,反而促使企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從更全面的角度認識自己,分析比較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把自己原有的優勢要素和劣勢要素,通過合作等途徑獲得補充并重新組合,同時在創新中運行,直至成為一個全新的產業結構,從而完成企業的“脫胎換骨”。
再次,效率的提高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的問題。從資源配置和利用的角度看,效率來源于動力、素質與環境三個方面。動力是多方面的,有物質上的動力、經濟上的動力,也有非物質經濟的動力,特別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帶來的動力。效率也來自于人的素質,包括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經營能力和人文水平。素質低下,肯定不會有較高的效率,而素質的不斷提高,才能帶動企業各方面的提高。效率還來自好的環境,這里所說的環境不是生態環境,而是生產經營的條件和保障。企業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發展,企業中的人員也在同一環境中工作、提高。如果環境限制了企業發展和人的高效工作,就只能是抑制效率的環境,就應該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