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產業鏈 :理念·模式·設計·案例
- 楊敬增
- 2133字
- 2020-07-01 14:57:13
2.2 法理角度看循環
2.2.1 定義
我們需要科學、全面、準確地分析與定義資源綜合利用。
在分析時,需要既注重具體物質層面的資源再生和物料形態變化,又側重社會層面的資源循環利用;既注重再生資源總量,又綜合考慮原生資源在內的資源總量;既注重循環利用對于國內經濟和資源的作用,又考慮國際資源大循環的綜合影響;既采取防治措施保護環境,又強調提高利用率以降低廢物產出的辨證作用。
據此,資源循環利用可以定義為:為了解決生存需要和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通過科學技術和先進工藝,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對于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具有再生性質的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和適當形態再利用,成為產品或物料,使用后可重新進入生產及其他相關活動中循環利用流通。
資源循環利用實現了資源在生產鏈條中的多次反復,循環利用,并形成循環流動。它將經濟活動組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
再生物質資源開發要考慮資源的多級重復利用,要方便于產品的再利用和再循環。物料的產出要服從于資源的高值利用、高效利用和多級利用。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產品運輸及銷售階段注重集成化和廢物再利用,消費階段要考慮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和實現資源的多次利用。在生命周期末端則要考慮資源的重復利用和廢棄物回收及再循環。
2.2.2 存在的問題
當前資源循環事業中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沒有從國家層面統領資源循環利用
資源綜合利用的國家體系,就是從國家層面出發,綜合國情、人口發展、資源現狀、技術水平、經濟屬性、產業特點以及人文社科等因素,制訂與資源有效應用、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建設與發展、教育和管理科學相關的系統框架與方案。上兵伐謀,應該抓緊這方面的頂層設計。
(2)沒有將資源循環利用上升到國家資源戰略層面
世界資源格局巨變,再生資源在許多領域已經占據重要地位或半壁江山,歷史已經將資源再生利用擺上戰略地位,需盡快對其在國家經濟中的位置有清晰的認識和思考。
(3)傳統工業結構束縛產業發展
傳統工業結構平行獨立,如分成鋼鐵、有色、化工等單獨領域。開放式、直線型生產模式耗費大量能源,碳排放嚴重,難于避免產生污染因素和擴散因子,產業環節松懈,物流低效,要從生產要素的新型組合和生產關系的改變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需要在法律上對現有生產和管理體系提出變革要求,以適應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方向。
(4)資源和環境的統一不夠
抓GDP時讓環境讓路,抓環境時限制資源再生,這已經是少數地方管理者的一種思路。當務之急是要盡快組織政府與民間力量,以科技創新和進步為基礎,把矛盾的兩個方面引導為集中的合力。利用率越低,往往污染就越重,而將污染物中的有用成分提出來,污染自然降低。
(5)號召多規范少,引領多法規少
資源的節約、循環利用和保護環境,這本來是企業與公民的責任,需要嚴格管理,但近年來號召和道德引領、鼓勵和促進太多,而法制和政策手段又太少。就以大家熟知的垃圾分類和處理而言,討論多年,眾說紛紜,但哪一環也沒做好,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問題。一座城市這樣一件看來不難的事情做不好,確有法規不健全的因素。在一些法規比較完善的國家,把不可回收物放進可回收垃圾桶里,如果被垃圾公司回收時發現,會給一張紙條,以示警告,再次出現同樣問題,就要嚴肅處理,所以各家各戶自己的垃圾一般會比較認真分類,但對于公共場所垃圾的分類也存在一些問題。吸收各國的先進經驗和教訓,以法律和經濟為杠桿,將“應該”變成“必須”,迅速改變團體和個人不良習慣,提高國民素質,是法制建設很務實的做法。
(6)專項科技投入不夠
科技投入散在各個領域,難于形成大攻關、做大事的態勢,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先導,重視相關學科和邊緣學科,鼓勵多學科的合作和攻關,加大投入,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一些難題攻關,如尾礦和霧霾。
(7)國民的資源教育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國民資源教育嚴重不足。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涉及資源、節約、回收和再利用的基礎知識貫穿于中小學教育正式課程,收效顯著。我國目前資源基礎教育力度很弱,良好的習慣和理念亟待從娃娃抓起。專業人才培養不夠,設系和專業的院校很少,應盡快重視該領域的人才教育和培養,特別是高端人才培養工作。
2.2.3 對法律法規的建議
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法律法規的建議如下。
①結合我國資源的實際情況和當前的緊迫形勢,建議盡快組織力量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的法理、生命周期、產業模式和管理框架等方面研究,為法律制定提供基礎支撐。
②以現有法律法規為基礎,加入資源循環利用的定義、范疇、流程、規范和管理等內容,建立包括產業、法律、監管、科技和教育在內的資源循環國家體系,形成一部以國家資源戰略為引領,物質循環為基礎,法制手段為保障,有效促進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類法律。在該法律框架內,制定相關下位法,并責成有關部門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規章政策。
③法律修改中要強化統籌規劃、協同發展和體系建設,責成有關部門制定產業、項目、資(基)金、環境與節能減排等長遠發展規劃。
④有法可依和執法嚴格是國家體系高效運行的關鍵,監管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建議在法律中明確政府主管部門是監管的領導部門,請各部門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或者在現有編制內設置相關崗位加強監控,促進體系運行。
⑤建議對厲行節約、減量化、綠色生活和生態保護的人文教育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