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吸塵器
2018年10月,一臺巨大的漂浮型垃圾收集器從美國舊金山出發,被拖往太平洋深處。在未來的一年內,它將被部署在太平洋垃圾帶,收集塑料垃圾。這不是漂浮型垃圾收集器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荷蘭海洋清理基金會創始人博揚·斯雷特于2012年提出在海面上鋪設攔截垃圾的裝置,利用洋流的循環作用收集垃圾。這種“人工海岸線”能攔截、收集塑料垃圾,所有設備以太陽能和潮汐能作為動力,可不間斷作業。
這臺漂浮型垃圾收集器是由一條直徑約為1.2米、長約600米的管子構成的浮管柵欄。它呈U形浮在海面上,下方垂掛有一塊篩網。收集器在風和海流的推動下緩慢移動,能收集海面至水深約3米內的塑料和微塑料。如果一切順利,它一年能收集45~68噸塑料垃圾。如果它表現良好,另外60臺收集器也將投入使用。被收集起來的塑料垃圾將通過船只運回陸地統一處理。
在浮管柵欄的研制過程中,不斷有質疑的聲音出現:盡管收集器上裝設了防撞設施,但科技真能戰勝大自然嗎?一旦被狂野的太平洋撕成碎片,它會不會也變成一堆塑料垃圾?即使不被大海吞沒,它會不會意外纏住海豚或海龜等海洋動物?它究竟會成為海洋垃圾的終結者,還是另一堆更大的垃圾?


這臺“超級吸塵器”能否成功,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就像海洋保護協會的主任科學家喬治·李奧納德說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幫上忙,海洋全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