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發(fā)非理性消費
- 佘賢君
- 5811字
- 2020-04-14 14:20:51
1.損失和收益的轉換
古時候,有個財主十分吝嗇,只知道往自己兜里放錢,卻從來舍不得給予。
有一天,財主在乘船的時候落水,家丁甲伸出手來搭救,喊道:“東家,把你的手給我”。財主一聽要把東西給別人,寧愿自己在水中掙扎,也不愿意伸手。
家丁乙見狀,對家丁甲說:“你太不了解咱們東家了!”然后跑過去,伸出手來,沖財主喊道:“東家,我把手給你,快抓住我的手。”財主聽后,連忙抓住了家丁乙的手,被救了上來。
我們都會嘲笑這個吝嗇的財主,但是,這位財主表現出來的損失規(guī)避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
為什么不愿意面對損失
人們不愿意面對損失,存在損失規(guī)避心理。所謂損失規(guī)避(Loss Aversion),是指人們對損失非常敏感,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難以忍受。所以在決策時,人們會盡量做出減少損失、帶來收益的決策。
損失規(guī)避的心理在生活中極為普遍。以投資股票為例,當投資者購買的股票價格上升時,讓他把股票賣出去很容易;相反,當股票價格下跌時,多數的投資者都不愿意出售股票。
為什么呢?因為當股票下跌時,賣股票就意味著兌現損失,而大多數人都不愿意面對損失,于是他們選擇繼續(xù)冒險,指望著股價還會升回來。所以,人們保留“績優(yōu)股”的時間短,保留“垃圾股”的時間反而長。這種普遍的非理性投資行為,讓很多投資人失去獲得更多收益的機會。然而在做決策時,他們卻覺得是在保護自己的利益。
對損失和危險優(yōu)先反應,是人類的本能。利用人們的損失規(guī)避心理,很多行業(yè)發(fā)現了贏利的機會。比如保險業(yè)的成功,就在于讓人們看到這個世界是動蕩不安、充滿災難的,所以人們會購買保險,確保遇到不幸時,能夠避免損失。
1979年,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研究了損失規(guī)避的心理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也叫預期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收益”和“損失”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對稱的,對“損失”的敏感遠遠超過對“收益”的渴望。而傳統(tǒng)經濟理論認為,如果損失與利得的金錢數額一樣,那么它們對于消費者的影響也一樣。前景理論則認為,消費者對損失與利得的感受有很大差異,即使損失與利得的金錢數額一樣,它們對消費者的價值也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理論為什么取名叫前景理論呢?卡尼曼后來說,這個理論的名字并沒有什么意義,他只是隨便找了一個詞,取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引起大家的關注。
基于前景理論以及其他一系列行為經濟學上的重大發(fā)現,卡尼曼榮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遺憾的是,特沃斯基在1996年已經去世,未能分享該殊榮。
1969年,他們在以色列就開始了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一本書,對著作中的每句話都字斟句酌,直到形成一個完美的結論,出書時不知將誰的名字放在前面,他們只好拋硬幣決定。
前景理論可以用圖2-1的價值函數曲線來表示,圖中的坐標原點代表參考點,價值函數曲線在第三象限(負象限)的傾斜率要比在第一象限(正象限)的傾斜率大。在圖2-1中,A、B兩點的橫坐標的絕對值相同,但是B點縱坐標的絕對值要大于A點縱坐標的絕對值。這說明即使損失與利得的金錢數額相等,損失會帶給消費者更大的負價值。此外,從圖2-1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無論利得還是損失,隨著數值的增大,其增長率是遞減的。利得的數值越大,每增加一部分利得給消費者帶來的積極價值越少,同樣,損失對消費者也有類似的影響。

圖2-1 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
根據前景理論,損失給消費者來的痛苦比相同大小的利得帶給他們的快樂要大。也就是說,消費者獲得利益的時候,會愉快,但這種愉快的程度不會太高;損失同樣數量利益的時候,會不愉快,這種不愉快的程度,卻要高得多。
厭惡損失的感受對我們生活具有重要影響。比如,許多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都是男人掙錢、女人管錢,模范丈夫會讓妻子支配財產,把平時掙的錢都交給妻子。每次有收入、特別是額外收入的時候,都會讓妻子感到愉快。但是,花錢的時候呢?情況就不同了,丈夫從妻子那里拿錢去花費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些爭吵和口角。因為當妻子看見錢往外花的時候,會感受到明顯的損失,這種負面感受會十分強烈。
想一想,假設丈夫交給妻子2000元,妻子的快樂指數是8。花錢的時候,從妻子那里拿出2000元呢?她的痛苦指數也許會超過12。所以,丈夫留一點私房錢,反而能減少妻子的煩惱。
另外,根據前景理論,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們越來越不看重收益。比如,100萬元的意外收入對一個西部的貧困家庭來說,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但是對于那些頂級富豪來說,這筆錢根本無足輕重。反之,隨著財富的減少,人們會越來越看重損失。越是窮人,越是對損失的金錢變得敏感,所以窮人一般不敢冒險去做一些即使是收益很高,但有風險的投資。
損失和收益的分界線
一個關于損失和收益更有意思的問題是,損失和收益的標準,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語言的表述發(fā)生變化的。在適當的措辭和表達方式的影響下,人們意識中的損失可以變成收益,收益也可以變成損失。也就是說,人們關于利益的感覺,完全可以被人為地構建出來,這就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提出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他們認為,關于損失和收益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如何區(qū)分損失與收益之間的那條線。
假如你是一家超市的經理,你的超市在賣牛肉末,其中瘦肉和肥肉的比例是7∶3。那么你打算怎樣把這個比例告訴顧客呢?
一種說法是:“牛肉末中瘦肉的比例占70%!”另一種說法是:“牛肉末中肥肉的比例占30%!”
雖然兩種說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如果說肥肉占30%無疑會啟動消費者的損失意識,讓人不愿意買。如果說瘦肉占70%,結果就會好得多。
同樣,醫(yī)生在病人面前采用不同的措辭,也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假設一個病人需要做手術,在和病人溝通手術風險的時候,醫(yī)生告訴他手術的成功率是90%,可能病人就決定做手術了。但是,如果醫(yī)生告訴病人,手術會有10%的失敗率,病人還愿意動手術嗎?
清朝的一個典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框架效應。曾國藩率領湘軍同太平軍打仗,總是失敗,他不得不上奏朝廷表示自責。在上奏書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zhàn)屢敗,請求處罰。”
但是,他的幕僚建議他把“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
這一改果然成效顯著,皇上不但沒有責備他打敗仗,反而覺得“其志可嘉”,重重地賞賜了他。
框架效應給了經營者一個很重要的提示:如果改變消費者對損失和收益的認知,就可以影響他們的選擇。比如,經營者在價格制定的時候,就要注意價格的表現方式,不同的價格表達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感受。例如,下面兩種不同的價格表現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
在第一個加油站,標出的汽油價格是每升7.7元,這個價格是用加油卡支付的價格,如果用現金支付,每升加收0.2元,即7.9元。
在第二個加油站,標出的汽油價格是每升7.9元,這個價格是用現金支付的價格,如果用加油卡支付,每升便宜0.2元,即7.7元。
你會在哪個加油站加油呢?
在這兩個加油站,盡管消費者所支付的費用一樣,但是,大多數人卻認為第二個加油站比第一個便宜,因為在第二個加油站他們可以得到折扣,而在第一個加油站,他們感覺被加收了一定的費用。
看到這兩個加油站的例子,大家也許會想,哪有像第一個加油站那么笨的價格策略?提出“加收”這樣的說法,讓消費者感受到損失,惹消費者不高興。但在營銷實踐中,真有這樣的案例。
第一個是關于信用卡收費的案例。信用卡在美國剛開始普及的時候,如果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支付,超市等零售商需要向信用卡發(fā)行機構支付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于是,超市調整價格,比如價格為1美元的商品,如果用信用卡支付,價格加收1%,即價格為1.01美元。價格一改,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消費者明顯減少,誰愿意因為一個支付方式的不同,額外支付費用呢?超市的這種做法引起了信用卡機構的強烈抗議,雙方就此打了一場官司。
最后,皆大歡喜的解決方案是,超市的正常價格是信用卡用戶支付的價格,但是,如果消費者選擇現金支付,可以享受“打折”優(yōu)惠。也就是說,1.01美元成為正常價格,用現金支付可以得到優(yōu)惠,只需支付1美元。
實際上,如果我們理性地計算經濟賬,二者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消費者算的是心理賬,他們更在意心理感受,所以不同的表述,會有巨大的差異!
第二個是關于可口可樂自動漲價的案例。在可口可樂的發(fā)展史上,漲價一直是讓它頭痛的事情,由于種種原因,可口可樂的價格曾經70多年保持不變。第一杯可樂1886年在美國賣出,此后經歷了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咖啡因短缺等令人焦頭爛額的事,但一直到1959年,可口可樂的單價都是5美分。而咖啡的價格卻同比上漲了7倍。正因為如此,可口可樂的歷任公司高管都很關心價格問題。
1999年,可口可樂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艾夫斯特在價格問題上吃了大苦頭。當年,艾夫斯特即將當上可口可樂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但是他在巴西的一次講話斷送了他的前程。
他在巴西說了什么呢?說了關于價格上漲的問題。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大家對飲料的需求會提升,根據經濟學原理,這個時候可以提價。艾夫斯特在巴西說的就是這個思路,他說:“可口可樂的效用時刻都在變化。在夏天,當人們在體育場愉快地觀看決賽時,冰鎮(zhèn)可樂的效用非常高,當氣溫升高的時候,可口可樂售貨機將自動提價。”
當時,可口可樂公司確實有根據氣溫變化調整價格的計劃,假設可口可樂的價格是1美元,當氣溫升高到35℃時,可口可樂的售貨機會自動提價,價格調整為1.1美元。
但是,艾夫斯特的發(fā)言引起了人們的憤怒,后來許多媒體也紛紛加入進來批評可口可樂。“怎么能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漲價呢?天氣炎熱本身就讓人難受,你們竟然想趁機發(fā)財!這不公平!”
鋪天蓋地的輿論批評,導致這位前途無量的首席執(zhí)行官不得不辭職下臺。
假如可口可樂換一種做法呢?直接把價格上漲為1.1美元,當天氣涼快、氣溫在35℃以下時,價格自動下降到1美元。這樣有誰會關注呢?也許大家發(fā)現可口可樂在天氣涼快時自動降價,還會歡呼呢!
如果可口可樂的艾夫斯特學習了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理論的探討總是與實踐有一段距離,到目前為止,前景理論的發(fā)現還不到40年的時間內,我們還不能自如地把這個理論與營銷設計結合起來。但是,聰明的猶太人卻能巧妙地使用這種框架效應,在商業(yè)中采取有利的表達方式。下面這個故事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一位猶太商人走進一家銀行,在前臺大模大樣地坐了下來。
“請問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們效勞嗎?”銀行經理一邊詢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名牌西服、高檔皮鞋、昂貴手表、鑲寶石的領帶夾……
“我想貸款。”
“好的,您想貸多少?”
“1美元。可以嗎?”
“只貸1美元?”經理覺得很奇怪,他滿臉狐疑地說:“只要有擔保,無論貸多少,都可以。”
猶太人從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債券作為抵押。
經理清點了一下這些抵押品,價值共有50萬美元!
“先生,您真的只貸1美元嗎?”經理問道。
“是的。”猶太人面無表情。
“好的,年息6%。歸還的時候,我們會把這些股票和債券還給您……”
“謝謝!”猶太商人辦完手續(xù),起身離去。
一直冷眼旁觀的銀行行長從后面追了上去:“先生,我想請教一下,您擁有50萬美元的證券,并不缺錢,為什么要貸1美元呢?”
“謝謝你們的熱情服務!我到這附近辦事,可是這些證券放在身上不安全,而銀行保險箱的租金又太昂貴。所以就把它們以擔保的形式存放在貴行,而這最多也不過交6美分的利息,太感謝您了!”
讓消費者覺得有利可圖
既然損失規(guī)避是普遍存在的心理規(guī)律,經營者也不會花時間去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理性地計算產品價格的得失,而是順應消費者的心理規(guī)律,采用框架效應,通過巧妙設計的營銷方式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這些營銷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細水長流策略。
如果讓消費者分階段獲得利益,消費者會感受到更多的愉快,所謂“細水長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實施營銷策略時,要將好處分開(Unbundle Gains)。
如果消費者可以獲得幾種好處,而這些好處他們是逐項得到的,那么他們會感受到很大的效用,這在營銷中叫紅利原則(Bonus Principle)。例如,在產品銷售中,每隔一段時間推出一些優(yōu)惠政策,這樣對調動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非常有好處,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當賣方擁有一項具有許多正面屬性的產品時,讓消費者分別獲得每一項好處,是銷售中常見的一種辦法。例如,在超市食品專柜里,銷售人員會把一只雞分成幾部分來賣,有單獨賣雞翅膀的,有單獨賣雞胸肉的,有單獨賣雞爪的。把一只雞分開來賣,遵循的就是“將好處分開”的原則。一只雞分開來賣,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多項價值,分開賣得到的總收入,也會超過整只雞出售的收入。
第二種是短痛策略。
俗話說“長痛不如短痛”,對于那些被消費者視為損失的東西,如支付費用等,如果將它們組合起來,讓消費者一次性支出,會比讓他們一項一項地感受這些損失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小。
正因為消費者傾向于把損失匯總,在銷售中,就要考慮將消費者的損失組合(Bundle Losses),把一些產品進行打包銷售,或者讓消費者一次性購買更多的產品。
如果在出售某些商品時,其成本可以附加到另一項更大的銷售中,就會更容易銷售這些產品。比如:銷售汽車音響、汽車內飾的商家,總是把自己的銷售點設在銷售汽車的地方。當消費者花30萬元購買汽車之后,再要求他花3000元購買汽車內飾,消費者就比較容易接受。消費者會覺得30萬元的汽車都買了,3000元的汽車內飾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單獨向一個汽車擁有者銷售3000元的汽車內飾,就會非常困難。
第三種是小費扣除策略。
當消費者有較大的收入時,花一點小錢就不是很在意。例如,在年底,當消費者得到大筆年終獎時,花起錢來就會很大方。
為了降低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應該將小的損失和大的好處組合在一起(Bundle Smaller Losses With Larger Gains)。在消費者有大的收入時,要求消費者支出一些小的費用。如果消費者將一項支出作為從某種利得中的扣除看待,那么他的心理感受會比單獨支出這筆錢要好一些。例如,如果從工資中直接扣除保險費,比讓消費者單獨購買保險更容易。消費者認為這些支出只是一大筆收入中扣除的小費,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第四種是安慰策略。
如果在消費者支出了很大的一筆費用后能夠得到一些回扣,或者獲得贈送的禮物,他們的心理感受會比僅僅是得到一種降價的產品要好。
消費者喜歡把大的損失和小的好處分開考慮,為了讓消費者更加愉快地消費,就要將小的好處和大的損失分開(Unbundle Smaller Gains From Larger Losses)。
商場常常采用返還購物券、贈送小禮品等方法來刺激銷售,而不直接采用打折的方法,就是因為這些回贈會使消費者的感受產生巨大差異。在消費者花一大筆錢后,給予消費者單獨的回扣或禮物,比直接采用降價的方法效果更好,盡管同樣是減少消費者的支出。回扣或禮物是一種與大的花銷有關的安慰,這種策略在營銷中被稱為“安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