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正緯第四[一]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范》耀。故《系辭》稱:“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斯其謂也。但世夐文隱,好生矯托;真雖存矣,偽亦憑焉。

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1];《孝》、《論》昭晢,而《鉤》、《讖》葳蕤[2]。酌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帛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摘千里[二],其偽一矣。經顯世訓,緯隱神教;世訓宜廣,神教宜約。而緯多于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3],皆托于孔子,則是堯造綠圖[4],昌制丹書[5],其偽三矣。商周以前,綠圖頻見;春秋之末,群經方備:先緯后經,體乖織綜,其偽四矣。偽既倍摘②[三],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預焉!

夫綠圖之見,乃昊天休命,事以瑞圣,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四]。昔康王河圖,陳于東序[6],故知前圣符命[7],歷代寶傳[8]。仲尼所撰,序錄而已。于是技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說陰陽,或敘災異[9],若鳥鳴似語[10],蟲葉成字[11],篇條滋蔓,必征孔氏[12]。通儒討核,謂偽起哀平[13];東序秘寶[14],朱紫亂矣!

至光武之世[15],篤信斯術;風化所靡[16],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17],曹褒選讖以定禮[18]: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譚疾其虛偽[19],尹敏戲其浮假[20],張衡發其僻謬[21],荀悅明其詭托[22]:四賢博練之精矣。

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鐘律之要[23],白魚、赤雀之符[24],黃銀、紫玉之瑞[25],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五]。是以古來辭人,捃摭英華。平子慮其迷學,奏令禁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26]。前代配經,故詳論焉。

贊曰:榮河溫洛[27],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注】

[1]緯候:《后漢·方術傳》:緯候之部。緯,七緯也。候,尚書中候也。

[2]葳蕤:司馬相如《封禪文》:紛綸葳蕤。注:言眾多也。

[3]八十一篇:《隋·經籍志》:“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云自黃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三十篇,云九圣之所增演。又“七經緯”三十六篇,并云孔氏所作,合為八十一篇。

[4]綠圖:《河圖挺佐輔》:黃帝至于翠媯之川,鱸魚折溜而至,蘭葉朱文,以授黃帝,名曰“綠圖”。

[5]丹書:《尚書帝命驗》: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止于酆,集于昌戶。其書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大戴禮》:武王召尚父問曰:黃帝、顓頊之道存乎?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

[6]東序:《書·顧命》:河圖在東序。

[7]符命:《揚雄傳》:爰清靜,作符命。《翰林志》:董景真曰:吾聞帝王之興,必有符命。

[8]歷代寶傳:《書·顧命》傳: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歷代傳寶之。

[9]序災異:《隋·經籍志》:漢末郎中郗萌集圖緯讖雜占為五十卷,謂之《春秋災異》,宋均、鄭玄并為讖律之注。然其文辭淺俗,顛倒舛謬,不類圣人之旨。

[10]鳥鳴似語:《左傳》:鳥鳴于亳社,如曰嘻嘻。甲午,宋大災,宋伯姬卒。

[11]蟲葉成字:《漢書》:昭帝時,上林柳樹斷。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宣帝本名病已,蓋帝將膺大位之征。

[12]假孔氏:《隋·經籍志》:說者曰:孔子既敘“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別立緯及讖以遺來世。其書出于前漢。

[13]起哀平:《書·洪范》疏:緯候之書,不知誰作。通人討核,謂起哀平。

[14]秘寶:班固《典引》:御東序之秘寶,以流其占。

[15]光武:《東觀漢記》:光武避正殿讀讖,坐廡下,淺露中風,苦咳也。

[16]風化所靡:《隋·經籍志》: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于世。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俗儒趨時,益為其學,篇卷第目,轉相增廣,言五經者皆憑讖為說。

[17]沛獻:《后漢書》:沛獻王輔好經書,善說《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通論”。

[18]曹褒:《后漢書》:曹褒受命次序禮事,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以為百五十篇。

[19]桓譚:《后漢書》:帝方信讖,多以決定嫌疑。桓譚上疏曰:觀先王之記述,咸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

[20]尹敏:《后漢書》:帝令尹敏校圖讖,敏對曰:讖書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恐疑誤后生。

[21]張衡:《后漢書》:自中興以后,儒者爭學圖緯,張衡上疏曰:立言于前,有征于后,謂之讖書。自漢取秦,莫或稱讖。若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后,乃始聞之。殆必虛偽之徒,以要世取資。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

[22]荀悅:《后漢書》:荀悅作《申鑒·俗嫌》篇曰:世稱緯書仲尼所作,臣叔父爽辨之,蓋發其偽也。有起于中興之前,終張之徒之作乎。

[23]山瀆:顏延之《曲水詩序》:晷緯昭應,山瀆效靈。鐘律:《漢書·藝文志》:有《鐘律災異》、《鐘律叢辰日苑》、《鐘律消息》。

[24]白魚赤雀:《史記》: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按:赤雀,原本作“赤烏”。)

[25]黃銀:《禮斗威儀》:君乘金而王,其政平,則黃金見深山。紫玉:《洛書》:王者不藏金玉,則紫玉見于深山。(按:黃銀,原本作“黃金”。)

[26]未許煨燔[六]:荀悅辨緯書為偽,或曰燔之。曰:仲尼之作則否,有取焉則可,曷其燔?

[27]榮河:《尚書中候》:帝堯即政,榮光出河,休氣四塞。溫洛:《易乾鑿度》: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乃寒。

【評】

[一]【紀評】此在后世為不足辨論之事,而在當日則為特識。康成千古通儒,尚不免以緯注經,無論文士也。

[二]【紀評】擿,疑做“適”,“倍適”猶曰“背馳”。(按:倍摘,原本作“倍擿”。)

[三]【紀評】此“倍摘”疑作“備摘”。

[四]【紀評】此駁分明。

[五]【紀評】至今引用不廢,為此故也。

[六]【紀評】此亦《申鑒》之文,漏其書名。

【補注】

孝論昭晢:詳案:明吳興凌云本“晳”原作“哲”,許改。孫氏詒讓《札迻》云:《說文》日部:昭晢,明也。晢或作晰,晰即晣之訛體。此書《征圣》、《明詩》、《總術》三篇“昭晣”字,元本、馮鈔本(指馮舒鈔本)亦并作哲,用通借字也。《易·大有》九四《象》云:明辯,晢也。釋文云:晢,又作哲。彥和用經語多從別本。(《札迻》語在《征圣》篇“文章昭晢”條下,系據黃蕘圃校元至正本。案明凌云所見元本“昭哲”在《正緯》篇,故剪裁孫語歸此條下。)(按:昭晢,原本作“昭晳”。)

偽既倍摘:黃注:“倍”疑作“掊”。紀云:疑作“備摘”。《札迻》云:案上文“今經正緯奇,倍擿千里”,“倍摘”即“倍擿”,字并與“適”通。《方言》云:適,牾也。(《廣雅·釋詁》同。)郭注云:相觸,迕也。倍摘,猶言背迕也。(紀校上“倍擿”云:“擿”疑作“適”,“背適”猶曰“背馳”。案紀以“倍”為“背”得之,而釋“適”為馳,則亦未允。)黃、紀說并失之。(按:倍,原本校云“疑作掊”。)

“通儒討核”二句:黃注:《書·洪范》疏:緯候之書,不知誰作,通人討核,謂起哀平。詳案:《書》疏即用彥和語,黃取以證此,非是。“通人”自指張衡之說,見黃本篇后注。

【闡說】

緯自出于經后,其言皇帝遺事,多是傳聞,且多附益,非作緯本旨。作緯乃七十子之徒,欲以神奇明道,發不可言之秘耳。惜今遺文可觀者少,而漢儒所附益,不能厘正矣。彥和云:“真雖存矣,偽亦憑焉。”是也。然彥和此篇,專言圖箓,亦不足盡緯之旨。

四偽皆是。顯、隱、廣、約,言極精當。日用之理宜顯,天人之際自幽,《禮》之與《易》,其大較也。托符讖于孔子,乃公羊邪說,漢儒陋識,非緯之本旨。

緯言皇古,自是追記。其論商、周,亦猶方技之托黃帝、太乙也。

緯乃弟子之意,欲以彰應,非孔子自造。

謂為仲尼所序錄,未必確。造緯者容有所聞于仲尼而錄之。

緯主于文,故次經論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浑源县| 绵竹市| 韩城市| 华安县| 洪泽县| 青岛市| 博野县| 吴堡县| 图片| 尤溪县| 施甸县| 临沭县| 桐乡市| 巍山| 邹城市| 锦屏县| 石林| 阿瓦提县| 六盘水市| 偏关县| 略阳县| 大城县| 高陵县| 洞口县| 玛多县| 长丰县| 南川市| 潼南县| 铅山县| 紫金县| 太保市| 永济市| 谢通门县| 东山县| 卫辉市| 尖扎县| 荥经县| 开远市| 即墨市|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