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第三章 | 神權思想之衰落與人事觀念之代興

中國上古的神權政治至商朝達到極點,其時的宗教崇拜對象上有天神,中有地祇(群神),下有人鬼。生民一舉一動皆須受神意的支配,絲毫不敢違背。在這種環境之下,人類是沒有自由思想的余地的。這種神權思想到了商朝的末年漸漸搖動起來。武乙以帝王之尊,首先反抗上帝的迷信,敢于肆行最大的侮辱于天神,這種精神決不止是武乙一個人的狂妄心所能造成,一定有時代的思潮給他以一種暗示才能如此。雖然當時天神的權威猶在,武乙終于因為受不住當時宗教權威的壓迫而被指為受天雷震死,但是貴族社會之中,有了對于天神懷疑的心理,卻是不可掩的事實。從此以后,聰明的貴族雖然不敢公開反抗當時普遍的神權政治,但卻有人用和平的手段,慢慢改革神權的思想,一步一步引導迷信無禮的神意使之進于有條理的人事規范之內。代表這種趨勢最顯著的作品,就是《洪范》和《周易》。

《洪范》據說是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理論,大約有幾分可信,總之至早不能過于周初。“洪范”就是宇宙大法的意思,內容全是較有系統的哲理譚,是中國最古的一部有關思想的著作。他的著作托始于禹,據說是天因為禹治水有功所以錫以“洪范九疇”,這種神話與《舊約》上摩西在西奈山受十誡于上帝的故事極相似,自然不足深信。但是這種神話卻是很有意義的。在效力一方面看起來,若是平空撰著一篇理論拿來勸化世人,在那個神權發達的時代是不會發生效力的,不但不能發生效力,恐怕還要被指為瀆神非法受了刑罰,惟有這種神道設教的辦法才能壓服人心,推行新制而有余。不過在當時創說的人還未必是有意的神道設教,只是由一種半理智半迷信的動機所催促而成的罷了。在他一方面從內容的意義看,這是神意和自然法則結合一致的觀念所由發軔。人類對于自然界加以理智的解剖的最初一幕是很值得令人注意的。

《洪范》是一篇有系統的著作,他的內容綱要見于開首的一段: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全篇只是以自然的現象及法則為標準,以之施用于人事。這種天人相感之說到了周朝很是盛行,春秋時代的賢士大夫多有懷抱這種思想的,儒、墨兩家的思想都受他的影響。到了戰國,人智大開,遂不復為人所信。只有西漢董仲舒一派的迂儒尚想恢復此種思想,但已不能生效了。

《洪范》所及于后世影響最深的思想還是他的五行說,五行是什么呢?“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本不過是舉出自然界五種人所常用的物質之名而已,本來無甚希奇。不過《洪范》是有意解釋宇宙法則而作,開首即舉此五種物質,必有認此五種物質為宇宙根本原行之意,希臘的哲學家以“水、火、空氣、地”為四種原行,印度的哲學家也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與《洪范》五行的意思似乎相同。大抵未開化的人類對于具體和抽象事物的界限常分不清楚,因此五行雖是指五種物質,卻是包涵抽象的法則在內。《洪范》解釋五行,就有“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等語,是從性質的方面解釋五行,就含有抽象的意義。底下又以五味分配五行,抽象的意義更顯然了。以后的“五事”、“八政”、“五紀”、“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數目范疇,雖沒有明白以之分配于五行之中,但彼此的關系卻不能謂為絕無。到了戰國時代,陰陽家以之采用于其學說之內,遂漸漸流傳于社會,漢朝的儒者和方士更大加附會一番———或者《洪范》也許是經漢儒潤色過的———從此五行之說遂成為中國士大夫和民間公認的信仰,成為支配一切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公共大法,所謂“五色”、“五音”、“五味”、“五臟”、“五官”、“五方”、“五……”等名詞,層見迭出,上帝則有“五帝”,天子代興則有“陰陽終始五德之說”,醫生診病則有“五行生克之理”,幾乎政治社會萬事萬象都無不以五行說為基礎了,《洪范》思想之影響于后世有如此者!

與《洪范》有同等勢力的著作就是《周易》。《周易》的撰集不知始于何時,大約也是商朝末年的作品。《易·系辭》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又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大抵《易》本是當時卜筮的書。商代卜筮之風極盛,《洪范》上說: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可見社會迷信卜筮之一斑。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卜筮方法必甚多,拿其中的一種纂集成書,系以簡單的繇詞,以供人用,與今日的牙牌神數是一樣的性質。流傳既久,有思想的哲人拿來加以排比研究,更加上含有哲理性的解釋,便成為今日的《周易》。《周易》托于周文王,與《洪范》托于箕子,同是不可靠的傳說,但其興當在商末周初,政治社會和思想界俱生變動之際,當亦可信。《周易》因為卷帙較多,且流行于春秋時代,故在哲學史上的位置比《洪范》還高。

《周易》后來的注解極多,有從義理講的,有從卦象講的,異說紛紜,莫衷一致。據我們今日看來,《周易》在當時不過一種社會上流行的卜筮之書,其文辭皆是隨手纂集———“十翼”是春秋以后人的著述,與其他解《易》諸家著述一樣,與《易》的本經無干———并無深奧的意思,也沒有系統的哲理思想寓在里面,其價值遠遜《洪范》。八卦之名當系古代相傳的一種占卜的專名詞,其來原或者甚古,但起于偶然,非如《洪范》五行之為有意的排列。至商末流行既廣,有學問的人拿來加以研究,才每卦中更附加許多有意義的文字,但也都是就卦象取義,并沒有什么根本一致的系統思想,當時《周易》的進化止于如此。直到春秋以后,人類的眼光越進步,哲學思想越發達,才純粹拿哲學來解釋《周易》,“十翼”的著作當在此時期以后。

我們現在研究《周易》的本經,只能得到幾點結果。第一,可以想見商代卜筮之風是極盛的,《周易》不過是當時流行的許多卜筮方法中之一種,在當時未必占很重要的位置,經過西周數百年的競爭,位置漸漸提高,到了春秋時代所可考見的列國占卦的方法,就幾乎只有照《周易》的方法,其余“連山”、“歸藏”以及許多無名的方法,就都受淘汰而散佚了。第二,《周易》并無系統的哲學思想,故從中研究不出甚么很高深的理論,但從片段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當時一般社會的狀況,以及當時的社會思想的程度,可惜這個工作現在還沒有人去做。第三,《周易》的本身雖然無甚哲理,但經后人的推衍附會,哲理的程度逐漸增加。即如后人相傳彖辭是周文王所作,象辭是周公所主,系辭是孔子所作,雖不可信,大約彖、象起于商末周初,系辭出于戰國的儒家之手,是有幾分可信的。

自秦、漢以后,《周易》列于六經,有專門的經師為之注解,遂在中國的哲學界占了很高的位置。二千年來,易學的研究大抵有三大變,漢朝的經師承春秋戰國儒家之舊,仍拿《周易》當作卜筮的書,故研究注重在爻辰氣象的變化方面,在當時讖緯妖言的空氣中,《周易》因為本身含有神秘意味,故其附會也最容易,漢朝的易大半都是方士易,可以說是猶甚近古。至于在思想界的影響還不及《洪范》五行說的勢力大。到了三國時代,王肅用老莊思想來解《易》,于是易學才一變;晉宋六朝,清談家《老》、《易》并稱,易學乃變為純正哲學;唐初孔穎達作疏,亦折衷漢、晉兩朝之說,這是又一個時代。五代宋初,陳摶一派的道士發明太極圖,將《周易》又加一番附會,周、程等宋儒從此一轉手,遂告成宋儒的理學,這又是一個時代。后兩個時代———晉、宋———《周易》在思想界的影響極大。

《洪范》和《周易》都是商末周初的作品,拿二者比較起來,以本身講,《洪范》為較有系統的古代哲學譚,而《周易》則不過通俗的卜筮書而已。就應用講,《洪范》僅供學者的研究,《周易》則通行于上下流社會,應用較廣。就對于思想方面的影響言,《洪范》五行之說,自戰國末年迄于東漢,甚為流行,但自魏、晉以后,就漸歸銷沉;《周易》陰陽八卦之說,戰國、秦、漢時代已為陰陽家及儒家采用,但不過是五行說的附屬品,直到魏晉以后才成為中國哲學上唯一的根據,其影響及成就之大,就遠非《洪范》所可及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靖安县| 昭平县| 运城市| 桑植县| 临洮县| 海安县| 监利县| 陵川县| 泰和县| 孝感市| 水富县| 疏勒县| 民丰县| 黄大仙区| 松江区| 肥西县| 南平市| 汕尾市| 宁陵县| 涪陵区| 渝北区| 龙州县| 上林县| 赣榆县| 张掖市| 察隅县| 横山县| 北流市| 和静县| 江油市| 南皮县| 梁河县| 广东省| 太湖县| 麟游县| 临城县| 牟定县| 家居| 嵊泗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