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七夕和蘇堅[1]
乘槎歸去,成都何在?萬里江沱漢漾①[2]。
與君各賦一篇詩,留織女、鴛鴦機上②。
還將舊曲,重賡新韻,須信吾儕天放③。
人生何處不兒嬉,看乞巧、朱樓彩舫④。
【傅注】
①江漢二水,源皆在蜀。江水出岷山,故《書》稱“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漢水出嶓冢,故《書》稱“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劉按,參見《尚書正義》卷六《禹貢》。)
②“乘槎”、“織女”,已注前篇。(劉按,見本卷《鵲橋仙》其一“緱山仙子”詞傅《注》③及其《校證》。)
③《莊子》:“一而不黨,命曰天放。”(劉按,見《莊子·馬蹄》篇。)
④《荊楚歲時記》:“七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陳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得。”今世七夕作小彩舫以乞巧。(劉按,《初學記》卷四引《荊楚歲時記》此文,“彩樓”作“彩縷”;“中庭”互倒;“七孔針”下多一句“或以金銀石為針”。《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荊楚歲時記》同《初學記》;又“以為得”作“以為符應”。義勝。)
【校勘記】
[1]詞題:吳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蘇堅”下有“韻”字,則系次韻之作。按蘇堅原作已佚。
[2]“沱”,元本、吳訥鈔本、茅維《蘇集》本作“濤”,義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