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安排的很到位啊,看著張繼才的身影,又沖管家使了個眼色。管家心領神會,暗暗點了點頭,拿著那壺酒,跟著張繼才到了特別安排的小院。
遠遠地張繼才就看到屋里影影綽綽的燈光,一個人影一動不動,一個人影忙來忙去,還有一個小影子,一會兒這里,一會兒那里,一會兒消失,一會兒又冒出來。
張繼才緊走幾步,推門而進。
“母親,兒,回來了,回來了。“
張繼才跪在地上,向前挪,向前挪,撲到母親的懷里。
“我兒回來了,真是我兒回來了?“
一個老婦人,腦袋這邊那邊的,不是在看,而是在聞,在聽,一雙手顫抖著伸出來,摸著張繼才的頭,臉,身子。
“是我,母親,是我繼才,回來了。“
兩行熱淚滾涌而去,將母親的手放在自己的臉上,身上。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張繼才的妻子,兒子也都圍攏過來,喜極而泣。
“老爺吩咐的事,可都辦好了?“
張繼才扶著母親在桌前坐下。
“母親放心,都,辦好了,辦好了才回來,已經見過老爺了。“
張繼才仍將母親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
“咱這家可都是人家老爺給的,凡事都要全心全意而為,且不可懈怠,馬虎啊。“
老母親時時不忘教誨自己的兒子,一個下人始終都要忠于自己的主子。
“孩兒時刻不忘母親教誨,辦事都是按老爺的吩咐做的,老爺也很滿意,給了兒子賞,還讓管家備了一桌的好酒好菜,讓我與母親,妻兒好好吃上一頓呢。“
這邊說著,那邊管家帶著幾個人,好酒好菜就擺了上來,還陪了笑臉,補了幾句。
“老太太,你這個兒子是既能干,又孝順哪,老爺本來要親自為繼才接風,把酒,而繼才思母心切,思妻心切啊,一定要先見老母,擔心您受了怠慢,這不,老爺感動于繼才一片孝心,故而讓我把這好酒好菜直接送到您這兒,你們母子啊,慢慢吃,好好享用,哎呀,我怎么就沒這個福氣。“
桌了擺的滿滿的,聞起來,已經是沁人心脾,欲罷不能。
“老爺吩咐,下人都是應當的,如此興師動眾,真是感天動地啊,謝謝老爺,謝謝老爺!“
說實在的,自打兒子出遠門,老母親就茶不思飯不想,每次的四菜一湯,也動不上幾口,這下好了,兒子安安全全地回來了,事也辦妥了,還得了賞,總算是放心了。
“哎呀,這聞著聞著,還真就餓了,肚子好像都在叫,我這老婦也跟著兒子沾沾光。“
老母親摸索著,先要動筷子,叫繼才的妻兒也都上桌,一起分享,其樂融融,好難得啊。
繼才的妻子給丈夫滿上酒。
“好酒呀,好酒,好醇的味道啊!“
母親眼睛已看不見,可這鼻子靈敏的很,這瓊漿玉液,定是沉年老酒啊。
繼才索性給母親也滿上一杯。
“母親您請!“
張繼才一飲而盡,酒如潺潺流水緩緩而下。
“好酒啊,這是我喝過的最好的酒了,肯定是老爺的珍藏了。“
一路的風餐露宿,擔驚受怕,化作了這會兒的如狼似虎,如饑似渴,一杯又一杯。
喝到第四杯的時候,張繼才杯到嘴邊,卻發現對面的母親,酒杯在手里,頭卻往后仰著,嘴邊淌著的不是酒,而是鮮血,大驚失色。
“母親,母親你怎么了,母……?!“
最后一個字還沒來得及叫出,胸膛一涌,一口鮮血噴了出來,濺了母親一臉,一頭栽倒。
“孩他爹呀,孩他爹,來人哪!“
妻子手里的盤打碎在地上,驚聲尖叫。
早在等候在外面的管家一幫人一涌而上,其中一人抓起酒壺,掰開女人的嘴,就往里灌,另一人一只大手將孩子的嘴死死地捂住,不一會兒,女人也是七竅流血,眼露驚恐,蹬了腿,而小孩呢,也沒了氣息。
“敢緊動手!“
幾個大漢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麻袋,將張繼才,老母,妻兒裝了進去,打開小院樹旁一處茅草遮蓋著的地窖,將麻袋放進去,填滿土;再有幾個人將小院里收拾利索,所有人撤出,將小院的門砌磚封死,就像這個小院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這一切都掌握在宰相的眼里。
還有一個人這時候又出現在宰相的腦海之中,這個人就是韓熙載。本來,宰相對此人抱有很大希望,可他卻遲遲沒有動手,有臨陣脫逃之嫌,或者他又打了別的算盤,這讓宰相頗為不滿。雖說此人現在已經是罷了官失了勢的鄉間老朽了,但他手里有宰相寫給他的信,為了東山再起,為了邀功請賞,甚至為了給建康洗脫罪名,以求自保,這個人極有可能將這封信公之于眾。
這于他極為不利,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好在,他現在已經想到了這一層,務必斬草除根方為上策。
這樣一來,最要緊的就應該不是大兵壓境,大開殺戒了。
可議事堂上,宰相卻是一反常態。
“白虎將軍是臣的兒子,失子之痛,肝腸寸斷,臣恨不能將兇手碎尸萬斷,但他同時也是我大周之重臣,統領精兵良將,轉戰南北,平定叛亂,實為我大周之中流砥柱,而殞命江南,實為建康忘我之心不死,趁著亂局剛剛安定,殺我重臣,抽我釜底,圖謀不軌,故臣以為應乘平定叛亂,士氣高漲之際,兵發江南,直搗建康,以絕后患,江山一統,皇恩普照。“
兵部侍郎趙普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臣以為,真相不明,說白虎將軍死于非命,為時過早,是天災,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不得而知,叛亂雖已平定,但叛匪余孽尚無清除,是否亂黨所為,又嫁禍于人,也未可知,此時冒然出兵,必使那些臣服之地如驚弓之鳥,李之唐,錢之吳越,劉之蜀漢,為自保而抱團,聯起手來,對抗朝廷,而我朝經上京侯之亂,天下初定,亟需修養生息,如此一來,豈不陷我于不義,腹背受敵,待查明原委,以大義討不軌,以王道伐余孽,師出有名,師出有威,師出有道,則天下響應,四海歸心。“
戶部,禮部,御史,翰林,紛紛響應。
“張大人之心情,臣等感同身受,同仇敵愾,趙大人言之有理,字斟句酌,因應周全,皇上圣裁。“
宰相一臉的忿忿不平,非常激動的樣子,但心中卻是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