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爆米花和火箭——氣體定律
- 茶杯里的風暴
- (英)海倫·切爾斯基
- 15409字
- 2020-03-31 09:36:07
玉米粒的微型高壓鍋
廚房里發(fā)生爆炸通常不是什么好事,不過有時候小小的爆炸能幫你烹制美食。干玉米粒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鐵和鉀),但它們都被堅韌的外殼緊緊包裹在致密的種粒里。要得到這些營養(yǎng)成分,把玉米粒變成能吃的東西,你就得想點極端的法子,比如爆炸。幸運的是,玉米粒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很容易爆炸。昨天晚上我做了點爆米花。堅固強韌的外表下隱藏著柔軟的內(nèi)心,這樣的發(fā)現(xiàn)總是令人欣喜。不過,玉米粒為什么會變成蓬松的爆米花,而沒有直接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呢?
油燒熱以后,我往平底鍋里放了一把玉米粒,然后蓋上鍋蓋,轉(zhuǎn)身去燒水泡茶。屋外風暴肆虐,碩大的雨滴毫不留情地敲打著窗戶。油里的玉米粒發(fā)出輕微的噼啪聲,似乎一切平靜,但事實上,平底鍋里的好戲已經(jīng)開場。每一粒玉米內(nèi)部都有一個胚芽,它可以長成一棵新的植物,而胚乳則為新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胚乳主要由淀粉顆粒組成,它的含水量大約是14%。玉米粒放進熱油以后,胚乳內(nèi)部的水開始蒸發(fā)變成氣體。溫度高的分子運動速度更快,所以玉米粒受熱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水分子以蒸汽的形式在它內(nèi)部左沖右突。從演化的角度來說,玉米粒種皮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外力侵襲,可是現(xiàn)在,它卻不得不承受來自內(nèi)部的暴亂。在這種情況下,種皮變成了一口迷你高壓鍋。變成蒸汽的水分子無處可去,所以種皮內(nèi)部的氣壓越來越大。氣體分子不斷碰撞彼此和種皮,隨著氣體分子的數(shù)量和運動速度不斷攀升,種皮承受的撞擊力也越來越大。
高壓鍋用滾燙的蒸汽高效地烹制食物,玉米粒內(nèi)部的小小高壓鍋也一樣。就在我尋找茶包的時候,胚乳里的淀粉顆粒被烹制成了某種黏糊糊的加壓凝膠,而且玉米粒內(nèi)部的氣壓還在繼續(xù)增大。種皮能夠承受的壓強是有限的,玉米粒內(nèi)部溫度上升到180℃時,內(nèi)部氣壓差不多達到了標準大氣壓的10倍,凝膠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我輕輕晃了晃平底鍋,聽到鍋里傳出第一聲爆裂的悶響。幾秒鐘后,噼啪聲就密集得像機槍開火一樣了,跳動的爆米花頂?shù)缅伾w不斷顫動。每一聲爆響都讓鍋蓋邊緣冒出一縷蒸汽。我倒了杯茶,就在這短短幾秒內(nèi),平底鍋里的爆裂聲變得更加激烈,鍋邊冒出的蒸汽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爆炸發(fā)生的瞬間,游戲規(guī)則變了。在此之前,困在種皮內(nèi)部的水蒸氣是出不來的,隨著溫度不斷升高,蒸汽使種皮內(nèi)部的氣壓不斷增大。堅韌的種皮破裂的瞬間,種皮內(nèi)部的物質(zhì)立即暴露在外部環(huán)境的壓強(標準大氣壓)下,這些物質(zhì)的體積也不再受限。淀粉凝膠內(nèi)部灼熱的分子仍在左沖右突,但外面卻再也沒有什么東西束縛它。于是凝膠開始爆炸性膨脹,直至其內(nèi)部和外部氣壓相等。致密的白色凝膠變成了蓬松的白色泡沫,整個玉米粒向外翻了過來,然后逐漸冷卻固化。整個轉(zhuǎn)化過程就此結(jié)束。
把爆米花倒出來以后,你總會發(fā)現(xiàn)幾個沒爆開的“傷兵”,焦黑的玉米粒悲傷地躺在鍋底。如果種皮破損,高溫蒸汽會直接逃逸,玉米粒內(nèi)部無法積聚氣壓,自然就不會爆開。正因如此,玉米可以用來做爆米花,其他谷物卻不行,因為它們的種皮上有細小的孔洞。如果玉米粒太干——比如收獲的時機不對——導致種皮內(nèi)部的水分不足以在蒸發(fā)后產(chǎn)生足夠的壓強,它也不會爆開。少了劇烈的爆炸,原來不能吃的玉米粒到最后還是不能吃。
我端著茶和這碗烹制完美的爆米花走到窗邊遙望外面的風暴。破壞有時候也不是壞事。
●
簡單就是美,化繁為簡的美更令人動容。在我看來,描述氣體行為的定律就像視錯覺的游戲,你以為自己看到了某樣東西,可要是眨眨眼再看,它又會變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我們生活的世界由原子組成。這些微小的物質(zhì)粒子擁有相似的結(jié)構(gòu):外層帶負電的電子陪伴著內(nèi)部帶正電的沉重原子核,但不同的原子之間仍有區(qū)別。化學的故事講的是電子如何按照量子世界的嚴密規(guī)則,讓多個原子共擔責任、改變陣形,以及支撐被俘獲的原子核組成更大的模式:分子。
就在我敲下這些字時,在我呼吸的空氣中,成對的氧原子(每對氧原子都是一個氧分子)正在以1500千米/小時的速度不斷撞擊以320千米/小時的速度運動的氮原子,也許還會撞上速度為1600千米/小時的水分子。不同的原子和分子在以不同的速度運動,這里的混亂與復雜超乎想象。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大約有30000000000000000000(3×1019)個分子,每個分子每秒大約會發(fā)生10億次碰撞。面對這么復雜的問題,你可能會覺得最明智的做法是直接放棄,轉(zhuǎn)而研究腦科手術(shù)、經(jīng)濟理論,或者干脆黑掉一臺超級計算機——干什么不比這個簡單呢?
那些研究氣體運動的先驅(qū)當年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對的到底是什么,不然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勇氣探索下去。無知也有無知的好處。19世紀初,人們還認為原子的概念不科學;直到1905年,人們才找到了原子存在的確切證據(jù)。而在1662年,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4]和他的助手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5]只有玻璃器皿、水銀、密閉容器里的空氣和恰到好處的無知。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增大壓強,容器內(nèi)空氣的體積會隨之縮小。這就是波義耳定律:氣體壓強與體積成反比。一個世紀后,雅克·查理(Jacques Charles)[6]發(fā)現(xiàn),氣體的體積與溫度成正比。溫度升高至原來的2倍,氣體體積也會膨脹至原來的2倍。這簡直不可思議。復雜的原子運動怎么會遵循這么簡潔明了的規(guī)律呢?
抹香鯨和福卡恰面包
抹香鯨深吸一口氣,輕輕一甩壯碩的尾巴,重新潛入海面以下。現(xiàn)在,它的體內(nèi)儲備了接下來45分鐘內(nèi)生存所需的一切,狩獵開始了。這次的獵物是一條巨型魷魚。魷魚身體柔韌,觸須上長著可怕的吸盤,堅硬的喙看起來頗有幾分駭人。要找到獵物,抹香鯨必須潛入大海深處陽光無法到達的黑暗世界。它下潛的深度通常是500~1000米,最深可達2千米。黑暗的深海中,抹香鯨靠高定向聲吶探測獵物的蹤跡,等待獵物靠近帶來的微弱回聲。巨型魷魚仍在毫無防備地游弋,因為它聽不見任何聲音。
在深海中,抹香鯨最珍貴的儲備就是氧氣,氧氣所驅(qū)動的化學反應為運動的肌肉提供了能量,抹香鯨要借此維持生命。不過,從大氣中攝取的氣態(tài)氧到了深海中會成為一種負擔。事實上,從抹香鯨潛入水中的那一刻開始,肺里的空氣就成了麻煩。每下潛1米,它承受的外部水壓就多一分。氮分子和氧分子不斷碰撞彼此,也碰撞著肺壁,每次碰撞都會產(chǎn)生一個極小的推力。在水面上,抹香鯨身體內(nèi)外的推力是平衡的,但隨著它不斷下潛,身體承受的水壓越來越大,由外向內(nèi)的推力超過了由內(nèi)向外的推力,于是肺壁依靠向內(nèi)塌陷讓內(nèi)外壓力重新平衡。抹香鯨的肺逐漸縮小,每個分子擁有的空間也遭到擠壓,因此碰撞變得更加頻繁,這意味著單位面積的肺壁將承受更多碰撞,肺內(nèi)壓強也隨之增大,直至與外界壓強相等。水下10米深處的水壓相當于標準大氣壓的2倍。在這個深度,盡管抹香鯨還能輕松看到水面上的東西(只要它愿意去看),它的肺仍會縮小到原來的1/2。這意味著分子碰撞肺壁的次數(shù)增加了1倍。但是,魷魚的位置可能在水下1千米,在這個深度,抹香鯨的肺會縮小至它在水面時的1/100。
這頭抹香鯨終于聽到了回聲,現(xiàn)在它必須帶著縮小的肺,依靠聲吶的指引在無垠的黑暗中迎接戰(zhàn)斗。巨型魷魚有自己的武器,抹香鯨就算最終獲勝,也可能身負重傷。要是沒有肺里的氧氣,它根本無法獲得戰(zhàn)斗所需的能量。
肺部縮小會帶來什么問題呢?如果肺的體積變成了它在水面時的1/100,那么肺內(nèi)氣體的壓強就會增加到標準大氣壓的100倍。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在小巧的肺泡里完成交換,如果壓強過大,多余的氧和氮就會在這個過程中溶解到抹香鯨的血液里。這些多余的氣體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潛水者稱之為“減壓病”。在抹香鯨返回水面的過程中,多余的氮氣會在血液里形成氣泡,破壞機體。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抹香鯨唯一的對策是從離開海面那一刻起徹底關(guān)閉肺泡。好在它可以通過血液和肌肉中額外儲備的氧氣獲得足夠的能量。抹香鯨體內(nèi)的血紅蛋白濃度是人類的2倍,肌紅蛋白(肌肉中儲存能量的蛋白質(zhì))濃度則是人類的10倍。抹香鯨會在海面上填滿這個巨大的儲備庫。抹香鯨深潛時絕不會動用肺里的空氣,這實在太危險了。不過在水面以下,它能夠利用的不僅僅是吸入的最后一口氣,肌肉中儲備的額外補給也會支持它的生存和戰(zhàn)斗。
誰也沒見過抹香鯨大戰(zhàn)巨型魷魚。但人們在抹香鯨尸體的胃里發(fā)現(xiàn)過魷魚的喙,這是魷魚身上唯一不能被消化的部分。可以說,每一頭抹香鯨的胃都記錄著它獲得勝利的次數(shù)。得勝歸來的抹香鯨游向陽光,它的肺慢慢膨脹,恢復血氧供應。隨著外部壓強不斷減小,肺的體積也會逐步回到原來的大小。
奇怪的是,在實踐中,復雜的分子運動經(jīng)過復雜的統(tǒng)計學處理后,竟能得出較為明確的結(jié)果。的確有無數(shù)分子以不同的速度碰撞了無數(shù)次,但重要的參數(shù)其實只有兩個:分子運動的速度范圍,以及分子碰撞容器壁的平均次數(shù)。碰撞次數(shù)和每次碰撞的強度(取決于分子的速度和質(zhì)量)決定了氣體壓強。內(nèi)部和外部氣體壓強的比例決定了氣體體積。不過,溫度帶來的影響又有一點不同。
●
“一般來說,誰最在乎這個呢?”我們的老師亞當身穿白色束腰上衣,發(fā)福的肚子圓滾滾的,非常符合人們心目中烘焙師的形象,濃重的倫敦口音為他錦上添花。他對著一坨奇形怪狀的生面團戳了戳。面團立刻吸住了老師的手指,就像一個活物——當然,面團里的確有生命。“要做出好面包,”亞當指著面團宣布,“我們需要空氣。”此時此刻,我正在烘焙學校里學習制作意大利傳統(tǒng)面包福卡恰。10歲以后我就沒系過圍裙,因為我已經(jīng)很熟悉廚房了。然而,烤過很多面包的我,卻從沒見過這么奇怪的面團,真是大開眼界。
在亞當?shù)闹笇拢覀冮_始乖乖揉面。首先將新鮮酵母和水混合起來,然后加入面粉和鹽,用力揉搓出筋,谷蛋白是面包塑形的關(guān)鍵。在我們?nèi)嗝娴臅r候,活酵母忙著發(fā)酵糖,并且制作二氧化碳(CO?)。和我揉過的所有面團一樣,福卡恰面團里其實沒有外面的空氣,只有許許多多的二氧化碳氣泡。延展性良好的黏性面團是絕佳的生物反應堆,酵母制造的產(chǎn)品困在面團內(nèi)部,于是面團開始“長高”。
第一階段的發(fā)酵結(jié)束后,面團被放進橄欖油里好好洗了個澡,然后繼續(xù)長高。與此同時,我們開始清洗自己的雙手、操作臺,還有多得驚人的各種器具。酵母的每一次發(fā)酵反應都會釋放出兩個二氧化碳分子,這種惰性小分子由兩個氧原子和一個碳原子組成,在室溫下呈氣態(tài)。大量二氧化碳分子聚集形成氣泡,然后它們就在這個小小的密閉空間里玩起了碰碰車。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可能交換能量,就像母球擊中斯諾克球一樣。有時候,一個分子會減速到近乎靜止,另一個分子攜帶所有能量呼嘯而去。有時候,兩個分子會分享能量。每一次與富含谷蛋白的氣泡壁發(fā)生碰撞時,分子都會產(chǎn)生一個推力,所以在這個階段,面團里的氣泡會逐漸變大。氣泡內(nèi)積累的分子越來越多,向外的推力也越來越強。氣泡不斷膨脹,直至內(nèi)外氣壓平衡。碰撞氣泡壁的二氧化碳分子有的活躍,有的遲緩。和物理學家一樣,烘焙師也不在乎每個分子的具體速度,因為關(guān)鍵在于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所呈現(xiàn)的整體情況。在室溫和標準大氣壓下,有29%的二氧化碳分子運動速度為350~500米/秒,擁有這個速度的分子具體是哪些并不重要。
亞當拍了拍手,示意我們看向他。他像魔術(shù)師一樣揭開面團上的蓋布,并且演示了一種我從沒見過的操作。亞當把浸過油的面團拉長再疊回來,每側(cè)各折疊一次,這是為了將外面的空氣鎖在皺褶之中。我不由得在腦子里大喊:這是作弊!我一直以為,面包里的氣體應該是酵母釋放的二氧化碳才對。我曾在日本見過一位折紙大師憤怒地批評自己的學生,說他不該用透明膠帶來粘補折好的角馬。在這堂烘焙課上,我感受到了同樣的無名怒火。可是,既然你需要氣體,弄些空氣來又有什么錯呢?反正等面包烤好以后,誰也不會知道它里面的氣體到底來自哪里。最后,我決定服從專家的指導,老老實實疊面團。幾小時后,就在我已經(jīng)被發(fā)酵、折疊、浸泡橄欖油的重復流程折磨得近乎絕望的時候,充滿氣泡的福卡恰面團終于能進烤爐了。兩種氣體都將大顯身手。
烤爐里的熱能開始滲入面包。爐子里的氣壓和外面一樣,但面包內(nèi)部的溫度卻從20℃劇增到了250℃。換算成絕對溫度[7]的話,那就是從293K增長到了523K,幾乎翻了一番。
對氣體來說,這意味著分子的運動速度會變快。這里有個違反直覺的概念:單個分子沒有“溫度”這一說。某種氣體,或者說一團分子,是可以有溫度的,但單個分子無所謂溫度。氣體溫度實際上是描述分子平均動能的一種方式,但說起某個具體的分子,它總在不斷碰撞并且交換能量,因此它的速度也時快時慢,飄忽不定。每個分子都是一輛碰碰車,它的瞬時速度取決于得到的能量。氣體分子運動速度越快,撞擊氣泡壁的力量就越大,產(chǎn)生的壓強也越大。
面包進入烤爐以后,氣體分子突然得到了大量熱能,于是它們開始加速。分子運動的平均速度從480米/秒提升到了660米/秒,氣泡壁承受的向外推力也隨之增大,但外部壓強卻和原來一樣。因此,每個氣泡都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迫使面團向外膨脹。重點在于,空氣氣泡(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和二氧化碳氣泡的膨脹率沒有任何區(qū)別。分子的類型根本無關(guān)緊要,在壓強恒定的情況下,無論是什么氣體,只要溫度升高1倍,其體積就會增大1倍。或者說,要在溫度升高1倍的情況下保持氣體體積恒定,那么它的壓強會增加1倍。氣體由哪些原子組成根本不重要,因為從統(tǒng)計學角度來說,所有氣體都一樣。面包烤好以后,誰也說不清哪個氣泡來自二氧化碳,哪個又來自空氣。包裹氣泡的蛋白質(zhì)和碳水化合物基質(zhì)被烤熟固化,氣泡完成了塑形,蓬松潔白的面包就這樣做好了。
理想氣體定律描述了氣體的運動規(guī)律。事實證明,理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這條定律完全符合現(xiàn)實情況。根據(jù)理想氣體定律,對于一定質(zhì)量的氣體而言,壓強和體積成反比,溫度和壓強成正比。在壓強不變的情況下,氣體體積和溫度成正比。氣體的種類不重要,重要的是氣體分子的數(shù)量。理想氣體定律為我們帶來了內(nèi)燃機、熱氣球,還有爆米花。而且它不光適用于升溫時的情況,還適用于降溫時的情況。
風的瀑布和發(fā)泡奶油
抵達南極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偉大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沙克爾頓等人都是傳奇人物,講述他們成敗的圖書記錄了這個世界上最精彩的冒險故事。南極探險者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超乎想象的低溫、食物短缺、咆哮的大海和衣物匱乏,就連偉大的理想氣體定律也在跟他們作對。
南極洲腹地是一片氣候干燥的高原,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冰層,但這里極少下雪。微弱的陽光幾乎全都被白得刺眼的地面反射回去了,所以這里的溫度最低可達-80℃。這里一片冷清。從原子層面上說,極地的大氣幾乎是凝滯的,因為氣溫太低,空氣分子攜帶的能量少得可憐,運動速度自然也快不起來。高處的空氣下沉到高原地表,又會被冰層偷走一部分熱量,于是冷空氣變得更冷。在同樣的氣壓下,低溫會使空氣的體積縮小,變得致密。空氣分子之間的距離也會拉近,運動速度更慢,更難抵擋周圍空氣的推力。南極的陸地海拔較高,向外延伸形成入海的斜坡,這些寒冷致密的空氣會沿著斜坡不可抵擋地滑向大海,就像一道緩慢流動的氣體瀑布,沿著巨大的山谷永不停歇地向著低處的大海奔流,速度越來越快。這就是南極洲的下降風,要是你想去南極點,那就得一路頂風前進。這真是大自然對探險者們開的最惡毒的玩笑。
很多地方都會出現(xiàn)下降風,下降風也不一定是冷風。在下降的過程中,凝滯的氣體分子會有微弱的升溫,這些微不足道的溫暖可能造成戲劇性的結(jié)果。
2007年,我在圣迭戈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工作。作為一個北方人,我有些不習慣圣迭戈四季不變的燦爛陽光。不過,每天早上我都能在室外游泳池里游泳,所以我也沒什么可抱怨的。這里的日落十分壯美。圣迭戈位于海濱,西面便是一覽無余的太平洋,傍晚的天際線美得驚人。
但我仍想念四季分明的氣候。圣迭戈的時間仿佛凝固了,身在此地就像生活在夢中。不過接下來,圣塔安娜風(Santa Ana winds)來了,圣迭戈溫暖宜人的天氣變得炎熱干燥,令人渾身難受。每年秋天,圣塔安娜風總會準時到訪,來自高海拔沙漠的風吹過加利福尼亞州的海岸,奔向大海。這其實也是一種下降風。但圣塔安娜風到達海面時,空氣的溫度比出發(fā)時要高得多。
我清晰地記得那一天,我們沿著I-5高速公路北上,遠處是一條焚風奔流的巨大山谷,開車的是我當時的男朋友。我看到山谷底部云河蒸騰。“你聞到煙味兒了嗎?”我問他。“別犯傻了。”他回答。
但是第二天一早我醒來時,整個世界都變了模樣。肆虐的野火沿著山谷燒到了圣迭戈北面,空氣中飄著煙塵。一處篝火在炎熱干燥的天氣里失去了控制,火借風勢,一路燒向海邊。我看到的那條云河其實是野火冒出的濃煙。去上班的人要么被打發(fā)回家了,要么圍在一起聽廣播,擔心著自己的房子。我們只能等待。地平線上一片朦朧,從太空都能看到的煙云遮蔽了視線,但日落美得驚心動魄。三天后,煙霧開始上升。我認識的一些人在大火中失去了家園。所有東西上都蒙著一層灰,衛(wèi)生官員建議人們一周內(nèi)不要進行戶外鍛煉。
高原上灼熱的沙漠空氣經(jīng)過冷卻,變得致密,于是沿著山坡向下流動,就像斯科特在南極洲遇到的大風一樣。然而,引發(fā)火災的氣流不僅干燥,還有很高的溫度。焚風在下降的過程中為什么會變得越來越熱?這些能量到底來自哪里?答案依然藏在理想氣體定律之中:焚風攜帶的空氣有著恒定的質(zhì)量,而且運動速度非常快,沒有時間和周圍的環(huán)境交換能量。致密氣流一路下降,谷底原有的空氣會對它產(chǎn)生壓力,因為谷底的氣壓相對較高。物質(zhì)會因受壓而獲得能量。
你不妨想象一下:一個氣球朝著一團空氣分子前進,有些分子會撞上氣球,然后被彈開,它們的能量顯然比撞在靜止平面上的分子要高。圣塔安娜風攜帶的空氣體積會縮小,因為它遭到了周圍空氣的擠壓。這樣的擠壓讓運動的空氣分子得到了能量,風也變得越來越熱。這個過程叫作絕熱增溫。每年圣塔安娜風到來的時候,加利福尼亞人總會格外警惕明火。干熱的焚風奪了大氣中的水分,一點火星都很容易引燃野火。風的熱量不光來自加州的艷陽,還來自周圍空氣的推擠。只要空氣分子的平均速度發(fā)生變化,它的溫度就會隨之改變。
從罐子里擠出發(fā)泡奶油的過程則與此相反。奶油噴出的瞬間,內(nèi)部的空氣立即膨脹,對外界產(chǎn)生推力、釋放能量,最后冷卻下來。噴射奶油罐的噴嘴摸起來總是涼的,那是因為流經(jīng)噴嘴的空氣接觸到大氣時釋放了能量。
氣壓只是一種參數(shù),用于衡量微小的分子撞擊某個表面的力度。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注意到氣壓的存在,因為這樣的撞擊是均勻的。如果我舉起一張紙,它并不會憑空移動,因為紙的正反兩面承受的氣壓相等。我們每個人都時時刻刻承受著空氣產(chǎn)生的推力,但你幾乎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真正了解這種推力的大小,最后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人們很容易認識到這個發(fā)現(xiàn)的重大意義,因為科學家采取了一種極為直觀的演示方式。重要的科學實驗通常和戲劇性的場面無關(guān),但這個實驗卻擁有諸多吸引眼球的要素:馬、懸念、令人震驚的結(jié)果,還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親眼見證。
馬德堡半球和大象的鼻子
想知道作用于某件物體的氣壓到底有多大,你必須抽掉物體另一面的空氣,形成真空,這并不容易。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曾宣稱:“自然界厭惡真空。”1000年后,這個觀點仍盛行于世。創(chuàng)造真空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wù)。但在1650年前后,奧托·馮·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發(fā)明了第一臺真空泵。格里克不甘心讓自己的發(fā)明埋沒在無人問津的技術(shù)論文中,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與當時的統(tǒng)治者關(guān)系良好,或許正是這樣的背景促使他選擇了一種奪人眼球的演示方式。[8]
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歐洲許多地區(qū)的最高統(tǒng)治者,1654年5月8日,他帶著侍臣們來到了巴伐利亞的國會大廈外。奧托取出一個直徑50厘米的空心銅球,銅球被切成了兩半,接縫處光滑平整,每個半球外側(cè)都有一個環(huán),環(huán)上系著一根繩子,方便人們把兩個半球拉住。他在銅球的接縫處涂上潤滑油,將兩個半球拼到一起,然后用自己發(fā)明的真空泵抽出球內(nèi)的空氣。[9]銅球外面沒有任何固定裝置,可是空氣被抽出去以后,兩個半球牢牢地合在了一起,就像被膠水粘起來了一樣。奧托早已發(fā)現(xiàn),真空泵可以幫助人們直觀地看到空氣的力量有多強大。數(shù)十億微小的氣體分子一刻不停地撞擊銅球外表面,將兩個半球推到一起,但球內(nèi)卻沒有與之抗衡的推力。要把兩個半球拉開,從外部施加的拉力必須大于空氣的推力。
接下來馬兒出場了。兩個半球各套一組馬,分別向兩邊用力拉。皇帝和侍臣們親眼見證了馬和看不見的空氣角力。兩個半球合在一起也就是一個大號水皮球的大小,使它們連接的壓力全部來自空氣分子的撞擊,30匹馬都無法將它們拉開。艱苦的拔河結(jié)束后,奧托打開閥門讓空氣進入球內(nèi),兩個半球自己分開了。毋庸置疑,氣壓是這場比賽的勝利者,它的強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如果你把這樣的一個球完全抽空然后垂直懸掛起來,從理論上說,它可以承受2000千克的重物,兩個半球不會因此分開。要知道,這差不多等于一頭犀牛的重量。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地上畫個直徑50厘米的圈,那么空氣向這塊小小的地板施加的壓力就相當于一頭犀牛站在上面。看不見的渺小分子撞擊我們的力度竟然有這么大。奧托為不同的觀眾演示了很多次這樣的半球?qū)嶒灒髞砣藗儗⑦@種銅球命名為“馬德堡半球”,因為馬德堡是奧托的家鄉(xiāng)。
奧托的實驗之所以聞名于世,也是因為有人留下了記錄。加斯帕爾·肖特(Gaspar Schott)在1657年出版的一本書里提到了馬德堡半球?qū)嶒灒瑠W托的成就從此進入主流科學界的視野。有記載稱,奧托的真空泵啟發(fā)了羅伯特·波義耳和羅伯特·胡克后來的氣壓實驗。
你可以自己做個真空實驗,不需要馬,也不需要皇帝。請找一塊能夠蓋住玻璃杯口的方形厚卡紙。為防萬一,這個實驗最好在水槽里完成。在玻璃杯里裝滿水,把卡紙放在杯口邊緣,然后小心地平推過去,直至卡紙完全蓋住杯口,注意不要留下任何氣泡。接下來你可以把玻璃杯倒過來,然后松開手。現(xiàn)在卡紙承受著整杯水的重量,卻不會掉下來。這是因為下方的空氣分子不斷撞擊卡紙,產(chǎn)生了向上的推力。這樣的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地托起一杯水。
空氣分子的撞擊不光能固定物體,也能推動物體,其他動物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大象就是利用氣壓的專家。
非洲象體形龐大,它們優(yōu)雅漫步的身影常常出現(xiàn)在干燥多塵的熱帶草原上。象群的核心成員通常是幾頭母象。年高德劭的族長帶領(lǐng)象群尋找水和食物,它們根據(jù)自己對地形的記憶做出決策。對于這些動物來說,空有大塊頭是無法生存的。大象的身體沉重而笨拙,為了彌補這一點,它們擁有了動物王國里最精密、最靈敏的工具:象鼻。象群行進途中,每一頭大象都會用這種奇特的裝備不斷探索周圍的世界。象鼻能夠傳達信息、進行嗅探、輔助進食,還能噴水。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象鼻都很奇妙。組成象鼻的肌肉相互聯(lián)系、協(xié)同工作,能夠靈活自如地彎曲扭轉(zhuǎn),還能抓取物體。光是這一點就已經(jīng)足夠?qū)嵱茫灤┫蟊堑膬蓚€鼻孔又為它錦上添花。鼻孔從象鼻末端通往大象的肺部,有趣的事情就發(fā)生在這里。
象群來到水邊。和其他地方一樣,這里看似平靜的空氣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著,無數(shù)分子撞擊著大象皺巴巴的灰色皮膚,也撞擊著地面和水面。族長走在象群的最前面,它甩著鼻子慢吞吞地走進池塘,沉重的腳步激起陣陣漣漪。它把鼻子伸進水里,閉緊嘴巴,胸部周圍的大塊肌肉開始收縮,使胸腔擴張。隨著肺部的膨脹,肺里需要更多空氣分子去占領(lǐng)新的空間。這意味著,在接觸涼爽池水的象鼻末端,鼻孔里撞擊水面的空氣分子會變少。盡管空氣分子運動的速度不變,母象肺內(nèi)氣壓仍會下降。在外部氣壓與肺內(nèi)氣壓的推擠賽中,外壓獲得了勝利。內(nèi)壓小于外壓,所以外壓推動水進入象鼻。不過,等到水占據(jù)了一部分空間后,母象體內(nèi)的空氣分子又會恢復原來的密度,象鼻里的水柱也不再上升。
你用鼻子喝水會嗆到,大象也一樣。在鼻子里存了大約8升水以后,族長的胸腔就會停止擴張。接下來,它彎起鼻子對準自己的嘴,肌肉擠壓胸腔,讓肺變小。體內(nèi)的空氣分子受到擠壓,象鼻內(nèi)部的水面就會遭到更多撞擊。內(nèi)壓和外壓的戰(zhàn)斗倒過來重演一遍,象鼻里的水被擠到嘴里。族長通過控制肺的容量來調(diào)節(jié)內(nèi)外壓差。只要閉上嘴巴,鼻孔就成了空氣出入身體的唯一通道,這樣它就能夠隨心所欲地用鼻子吸入或噴出東西了。象鼻和肺是大象操控空氣的工具,大象借助空氣來噴水,而不是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
我們用吸管喝水也是基于同樣的原理。[10]肺部擴張,肺內(nèi)空氣變得相對稀薄,在吸管里對水面施壓的分子就會變少,于是外部氣壓推動管內(nèi)液面上升。這個動作我們稱之為“吸”,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對水施力,吸管外的空氣替我們推動了吸管里的水。只要一邊空氣分子撞擊的力度大于另一邊,就連沉重的水都可以被推動。
象鼻和吸管利用氣壓吸水的能力也有限度。兩側(cè)的壓差越大,一側(cè)對另一側(cè)的推力也越大。但你能夠用吸管制造的壓差頂多就是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大小。最完美的真空泵也只能把水抽到10.2米的高度,因為我們周圍的空氣只能提供這么多推力。所以,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氣體分子提供推力,你得設(shè)法讓它們在更高的壓強下工作。大氣就能提供可觀的推力,但氣體在高溫高壓下產(chǎn)生的推力更加驚人。只要氣體分子的數(shù)量夠多,速度夠快,撞擊頻率夠高,它們就足以推動人類文明。
古老的蒸汽機和用來送信的火箭
蒸汽火車是鋼鐵制造的巨龍,這頭怪獸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力氣大得嚇人。不到100年前,鋼鐵巨龍在大陸上飛馳,將工業(yè)產(chǎn)品和社會所需的其他物資運到諸多國家的各個地區(qū),將旅客送往遠方。蒸汽火車外表平平無奇,還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噪聲和污染,但它們?nèi)允枪こ虒W的杰作。就算這些巨龍已經(jīng)過時,我們?nèi)陨岵坏米屗鼈儚氐姿廊ァV驹刚吆蛺酆谜叩臒岢雷屢恍┱羝疖嚧媪糁两瘛N以谟辈块L大,我的整個童年都沉浸在工業(yè)革命史中,對磨坊、運河、工廠,還有最重要的蒸汽機無比熟悉。現(xiàn)在我住在倫敦,這段過往漸漸淡去,但和妹妹一起乘坐藍鈴鐵路蒸汽火車的旅程喚醒了我的記憶。
那是個寒冷的冬天,在這樣的日子里,乘坐蒸汽火車奔向熱茶和司康餅簡直是最完美的旅程。出發(fā)前,我們沒在站臺上逗留太久,不過到達謝菲爾德公園后,我們離開火車,在外面待了一會兒。來來往往的人們動作遲緩,卻井然有序。與龐大的鋼鐵巨獸相比,人類看起來是那么渺小。你很容易認出維護機車的工作人員,他們穿著藍色制服,戴著有檐帽,舉手投足間活力十足,有的工人留著胡子,不干活的時候,他們總喜歡在某個地方靠著。而且正如我妹妹所說,這些人里名叫“戴夫”的多得驚人。
蒸汽發(fā)動機的妙處在于,它背后的原理非常簡單,產(chǎn)生的力量卻是那么強大,我們需要去激發(fā)它、馴服它、培養(yǎng)它。蒸汽發(fā)動機和維護它的人類是密不可分的。
站在地面上仰望巨大的黑色發(fā)動機,你很難想象它其實就是一個帶輪子的火爐,上面燒著一大壺水。一位戴夫邀請我們?nèi)ヱ{駛室里看看。我們爬上發(fā)動機背面的梯子,發(fā)現(xiàn)眼前黑乎乎的房間里到處都是黃銅把手、表盤和管子,我還看到了兩個白色搪瓷馬克杯和塞在管子后面的三明治。不過駕駛室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可以直接看到這頭鋼鐵怪獸肚子里面的東西。蒸汽發(fā)動機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爐子,爐膛里熾烈燃燒的煤發(fā)出明亮的黃光。燒火工遞給我一把鏟子,讓我給發(fā)動機“喂料”,我乖乖從后面的補給車里挖了一鏟子煤,送進那張熾熱的大嘴。發(fā)動機很餓。要跑完這條18千米的路線,它得燒掉500千克煤。這半噸固體黑金會轉(zhuǎn)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的混合氣體,燃燒釋放的巨大能量將它們變得滾燙。這是蒸汽火車能量轉(zhuǎn)化過程的第一步。
蒸汽發(fā)動機最引人注目的部件無疑是機艙與爐子之間的長圓筒,它是發(fā)動機的主體。我從沒認真想過圓筒里到底有什么東西,其實那里面填滿了管子。火爐產(chǎn)生的熱氣通過這些管子傳遍整個發(fā)動機,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蒸汽火車的“水壺”。管子周圍的大部分空間充滿了水,吸收了管內(nèi)氣體的熱量后,灼熱的水分子蒸發(fā)成氣體,在發(fā)動機頂部以極快的速度左沖右突。這就是蒸汽發(fā)動機的工作本質(zhì):用爐子和水壺制造出大量灼熱的水蒸氣。這頭巨龍不會噴火,它噴出的是數(shù)以億計攜帶能量的分子,但這些高速運動的分子卻被困在發(fā)動機內(nèi)部的狹小空間里。“水壺”頂部的氣體溫度約為180℃,產(chǎn)生的壓強高達10個標準大氣壓。這些分子狂暴地敲打著發(fā)動機壁,但只有在人類需要它們干活的時候,它們才能出去。
我們離開駕駛室,走到機車前方。高聳的發(fā)動機、半噸煤、巨型水壺和所有維護人員——我們剛才看到的一切都服務(wù)于眼前這個東西:兩個帶活塞的圓筒,每個直徑約50厘米,長約70厘米。它位于機車前方,和整個鋼鐵巨龍比起來是那么渺小,但卻是真正的核心所在。灼熱的高壓蒸汽進入其中一個圓筒,活塞另一面的普通空氣無法抵御巨龍噴出的10倍氣壓,分子的撞擊力推動活塞沿著圓筒移動,伴著令人心滿意足的“哐哧”聲,灼熱的氣體最終會釋放到外面的大氣之中。蒸汽發(fā)動機熟悉的“哐哧”聲正是源于這里,這是完成任務(wù)的水蒸氣釋放到大氣中時發(fā)出的聲音。活塞推動車輪沿鐵軌前進,車頭拖著車廂開動了。我們知道,維持蒸汽發(fā)動機運轉(zhuǎn)需要消耗大量煤,但很少有人關(guān)心蒸汽火車跑一趟需要多少水。500千克燃煤會將4500升水轉(zhuǎn)化成蒸汽,這些蒸汽推動活塞,然后伴隨著每一次的“哐哧”聲散逸到大氣中。[11]
參觀結(jié)束后,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發(fā)動機,回到車廂里,讓蒸汽火車把我們送回家。返程途中,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我不由得想起水蒸氣為我們的旅途做出的貢獻;想到剛才在駕駛室里看到的景象,發(fā)動機巨大的轟隆聲似乎也不那么吵了。要是有人能用玻璃做一臺蒸汽機車該有多好,這樣所有人都能看到這頭巨獸是怎么工作的。
利用氣體分子的推力是19世紀早期蒸汽革命的核心。你只需讓某個表面兩側(cè)的氣體產(chǎn)生壓力差,這樣的推力能頂起廚房里的鍋蓋,也能用來運送食物、燃料和旅客,兩種現(xiàn)象的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現(xiàn)在,蒸汽發(fā)動機已經(jīng)過時,但我們?nèi)栽诶脷鈮翰顜淼耐屏Α募夹g(shù)角度來說,蒸汽發(fā)動機屬于“外燃機”,因為爐子和水壺彼此獨立,互不相干。而在汽車發(fā)動機里,燃燒發(fā)生在圓筒內(nèi)部,汽油就在活塞旁邊燃燒,產(chǎn)生的高溫氣體直接推動活塞。這類發(fā)動機被稱為“內(nèi)燃機”。開車或坐公交車的時候,請你記得,推動你的是氣體分子。
氣壓和體積的關(guān)系非常容易演示,你只需要一個廣口瓶和一個剝了殼的熟雞蛋。瓶口的直徑要比雞蛋小一點點,讓雞蛋能夠安穩(wěn)地放在瓶口上,不會掉進去。請點燃幾張紙扔進瓶子,讓燃燒持續(xù)幾秒,然后把雞蛋放在瓶口。片刻之后,你會看到雞蛋慢慢地擠進了瓶子里。這下麻煩了,該怎么把瓶子里的雞蛋弄出來呢?把瓶子倒過來,讓雞蛋從里面堵住瓶口,然后用熱水沖一會兒瓶子,雞蛋自然就會掉下來。
這個游戲的奧秘在于,瓶內(nèi)氣體的質(zhì)量是固定的,通過雞蛋你可以看出是瓶子里的氣壓更高還是外面的氣壓更高。雞蛋在瓶口,那么瓶內(nèi)氣體的體積是固定的。這時候如果用火加熱瓶子,那么瓶內(nèi)氣壓就會升高,會有空氣從雞蛋周圍冒出來。等到氣體冷卻下來,瓶內(nèi)氣壓也會隨之降低,所以雞蛋會擠進瓶子。這時候,外部氣壓大于瓶內(nèi)氣壓。容器還是這個容器,你可以反復冷卻、加熱空氣,讓雞蛋鉆進鉆出。
蒸汽發(fā)動機制造的高壓是穩(wěn)定可控的,它能為活塞和車輪提供理想的動力。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為何不簡化從氣體到輪子的過程,以此節(jié)約能量呢?為何不用高溫高壓的氣體直接驅(qū)動車輛?槍炮和煙花就是這類思路的產(chǎn)物。眾所周知,在發(fā)明之初,這些東西的穩(wěn)定性都很差,到了20世紀初,人類的技術(shù)和追求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火箭才終于被發(fā)明出來,它采取的正是最直接的推進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火箭技術(shù)還不夠可靠,在20世紀30年代,發(fā)射出去的火箭很可能飛往正確的方向,卻不大可能炸死人,至少多數(shù)情況是這樣。和很多新技術(shù)一樣,火箭剛剛發(fā)明的時候,人們根本不知道它能用來干什么。在熱情的驅(qū)使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類為它想出了一個聽起來很時髦卻破壞力十足的新用途:送信。
在歐洲,人們真的試過用火箭送信,這完全是因為格哈德·楚克爾(Gerhard Zucker)的努力。當時搗鼓火箭的發(fā)明家有好幾位,但面對接踵而來的挫折與失敗,只有楚克爾以近乎偏執(zhí)的堅持和絕不放棄的樂觀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這位德國的年輕人癡迷于火箭,可是軍方對他的發(fā)明毫無興趣,所以他轉(zhuǎn)而在民用領(lǐng)域探索前景。在他看來,用火箭送信正是全世界人民翹首以盼的,因為火箭速度夠快,可以跨越大洋,而且閃爍著創(chuàng)造力的光輝。德國人受夠了他失敗的早期試驗,于是楚克爾來到了英國。在這里,他獲得了集郵愛好者的友誼和支持,集郵者們歡迎新郵戳和新的郵遞系統(tǒng)。在漢普郡進行了一次小規(guī)模試驗后,1934年7月,楚克爾動身前往蘇格蘭,試圖在斯卡普島和哈里斯島進行火箭送信試驗。
楚克爾的火箭還不太成熟。它的主體是一個長約1米的巨大金屬圓筒,圓筒內(nèi)有一根裝滿了炸藥粉的細銅管,噴嘴位于圓筒底部。信件就塞在銅管外壁和圓筒內(nèi)壁之間。火箭頂端是個帶彈簧的尖頂,楚克爾希望它能緩沖火箭著陸的沖擊力。更可愛的是,考慮到炸藥可能引燃信件,楚克爾還在銅管外添加了保護層,他在草圖上是這樣標注的:“用石棉包裹火藥筒,以防毀壞郵件。”這枚火箭被安放在一臺支架上,斜斜指向天空。發(fā)射的時候,電池會引燃炸藥,產(chǎn)生大量高壓熱氣。高速運動的氣體分子猛烈撞擊火箭頂端,推動它向前飛行,但火箭尾端不存在等量的推力,廢氣只是通過噴嘴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推力的失衡使火箭疾速向前飛行,炸藥會持續(xù)燃燒幾秒,足以將火箭推到高空,讓它飛越兩座島之間的海峽。至于火箭的落點和著陸方式,他似乎沒怎么考慮,不過楚克爾之所以會在蘇格蘭四面環(huán)海的偏遠地區(qū)進行這次試驗,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為了完成試驗,楚克爾征集了1200封信件,每封信上都蓋了特制的郵戳,上面寫著“西部群島火箭郵政”。他把塞得滿滿當當?shù)幕鸺诺街Ъ苌希瑖^的人群屏息靜待,英國廣播公司的攝像機開拍,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
發(fā)射鍵被按下的瞬間,電池點燃了炸藥。劇烈的燃燒在銅管內(nèi)制造出灼熱的混合氣體,載滿能量的分子撞擊火箭頂壁,推動火箭離開支架高速升空。不過短短幾秒鐘后,伴隨著一聲巨大的悶響,火箭消失在一團濃煙中。煙霧散盡后,數(shù)以百計的信件從半空中飄落。石棉層圓滿地完成了任務(wù),火箭卻徹底被毀。高壓熱氣很難控制,攜帶大量能量的分子炸掉了火箭的外殼。楚克爾覺得是炸藥筒不夠好,他開始回收信件,準備進行第二次試驗。
幾天后,從上次事故中搶救回來的793封信和142封新郵件被塞進了第二枚火箭。這次楚克爾選擇在哈里斯島發(fā)射,終點是斯卡普島。不過他還是差了點運氣。第二枚火箭直接在發(fā)射臺上爆炸了,這次的聲音更加響亮。殘存的信件再次被收集起來,由常規(guī)郵政系統(tǒng)送往收件人手中,只有燒焦的毛邊暗示著它們不同尋常的歷程。火箭試驗遭到了公眾的拋棄。但接下來的幾年里,楚克爾仍鍥而不舍,他總是相信下次一定會成功,但成功始終沒有到來——至少他從未用火箭成功送出過信件。[12]楚克爾是個執(zhí)著于探索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想出正確的主意。要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人們就會將他尊為天才。小型火箭可靠性低、精度不高,要說送信,它的確比不上機動化運輸系統(tǒng)和電報。從某種角度來說,楚克爾是對的:以高壓熱氣為推進劑,完成A點到B點的運輸任務(wù),這個想法潛力無限。可最后是其他人為這個原理找到了真正的舞臺,解決了實際問題,最后大獲成功。德國的V1和V2火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嶄露頭角,火箭研發(fā)納入軍方項目,民用太空項目也逐漸興起。
現(xiàn)在,我們早已熟悉了巨大的火箭搭載設(shè)備和人員飛往國際空間站或者將衛(wèi)星送上太空的畫面。火箭的確非常強大,現(xiàn)代的控制系統(tǒng)讓它們變得安全可靠,這是人類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無論是“土星5號”(Saturn V)、“聯(lián)盟號”(Soyuz)、“阿麗亞娜系列”(Ariane)還是“獵鷹9號”(Falcon 9),所有火箭背后的基本原理都和楚克爾簡陋的郵政火箭一模一樣。只要能在足夠短的時間內(nèi)制造出足夠多的高壓熱氣,你就可以利用數(shù)以億計的分子累積起來的強大撞擊力。“聯(lián)盟號”火箭第一級的飛行氣壓大約是標準大氣壓的60倍,所以它產(chǎn)生的推力也是普通空氣推力的60倍。不過,這兩種推力本質(zhì)上完全相同,都是由分子撞擊物體而產(chǎn)生的。只要分子夠多,速度夠快,撞擊頻率夠高,這樣的推力就能把人類送上月球。永遠不要低估那些小得看不見的東西!
能量和天氣
氣體分子總是和我們形影不離。地球大氣時刻包裹著我們,撞擊著我們,推動著我們,也維持著我們的生命。大氣的有趣之處在于,它不是靜止的,它總在不停地流動變化。空氣在我們眼里是隱形的,若非如此,我們就會看到大量空氣不斷升溫或是冷卻,擴張或是收縮,永不停歇地運動。和氣體分子一樣,大氣的運動也遵循氣體定律。就算離開了抹香鯨的肺和蒸汽發(fā)動機,空氣中的分子仍在一刻不停地彼此推擠。大氣在不斷運動,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調(diào)節(jié)自己。人們看不到大氣變化的細節(jié),卻給大氣運動帶來的結(jié)果起了個名字:天氣。
廣袤的平原是觀察風暴的最佳地點。風暴來臨的前一天,天氣晴朗,天空藍得像是永遠不會變一樣。看不見的空氣分子聚集在地面附近,向著高處擴散,它們一刻不停地推擠、碰撞、流動、調(diào)整。溫度變化促使空氣不斷地從高壓區(qū)向低壓區(qū)分流。不過,這一切進行得緩慢而平和,你很難想象這些分子攜帶著多么巨大的能量。
風暴來臨之日的凌晨和前一天別無二致,但天空更加清澈,所以地面升溫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空氣分子吸收了部分熱量,運動速度越來越快。到了午后,天空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道厚厚的云壁,它不斷移動、擴張,直至遮蔽整個地平線。能量在流動。壓差推動氣體形成的厚墻碾過這片平原。由于這堵巨墻并不穩(wěn)定,戲劇性的場面出現(xiàn)了。氣體分子彼此推擠,但它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重新達到平衡。與此同時,大量能量不斷流動,情況瞬息萬變。被地面加熱的空氣向上推擠云層,在氣墻上方頂起一座座高塔。
雷雨云終于來到了我們頭頂,低懸的黑色云層遮蔽了一望無際的湛藍。頭頂不時傳來沉悶的雷鳴,我們看不到空氣分子,只看到烏云翻涌如潮。云層中的氣團彼此沖撞推擠,巨大的壓差讓這個再調(diào)整的過程變得迅猛狂暴。能量在空氣分子之間交換,雨滴逐漸形成、變大,第一批碩大的雨滴開始墜落。強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那是空氣分子在地面上飛奔。
巨大的雷雨云讓我們看到了湛藍的天空中積聚著多少能量,但這看似極端的現(xiàn)象不過是空氣分子的推擠和碰撞在宏觀層面上留下的痕跡,分子層面發(fā)生的事情比這還要激烈得多。空氣分子會從陽光中吸收能量,再釋放給海水,從云層的冷凝中吸收能量,再輻射到太空中。無論如何,它們總在按照理想氣體定律一刻不停地調(diào)整自己。旋轉(zhuǎn)的地球擁有斑斕的色彩和起伏不定的表面,使得這種調(diào)整更加復雜,云、微粒和某些氣體的存在又帶來了額外的變數(shù)。天氣預報實際上就是追蹤頭頂天空中的戰(zhàn)斗,挑選出對地面上的我們影響最大的結(jié)果。不過從本質(zhì)上說,大象用鼻子喝水、火箭一飛沖天,還有蒸汽推動火車也遵循同樣的原理,這些現(xiàn)象都是氣體定律在現(xiàn)實中的投影。爆米花和天氣之間也有這種隱秘而深刻的關(guān)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