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破
收錄于《葉惠美》
作于2003年
曲/周杰倫
流行音樂是情感的催化劑,流傳度夠廣的歌曲,總是會形成某個時代的共同記憶,那些被旋律喚出來的情愫總能觸及我們心靈深處。2003年周同學(周杰倫)發表《葉惠美》專輯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六年之久。回首前塵,往事歷歷在目,對創作《東風破》的我們而言,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相信這首歌對某個時空的你也是一樣。十六年前,或許你還處于青春期,如今早已經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工作了好多年,人生的閱歷已經不一樣,經歷過很多事,想必也累積了很多屬于你自己的故事,但再次聽到這首歌,或許還會勾起當初聽歌時的情懷。因為音樂是一種時代共同記憶,你與歌一起成長,它曾陪伴過你的青春。
這首歌是我與周同學合作的中國風創作中,第一首在詞、曲、編曲三方面都很符合中國風概念的歌。這首歌當年還在內地與香港、臺灣分別獲得了很多不同性質的音樂獎項,這項紀錄至今尚未被打破。這首歌的傳唱度也非常高,我記得當初發表《東風破》的時候,輾轉聽到來自北京的朋友的消息,才知道這首歌的受眾年齡層非常廣,從青少年到中老年都有,可見流行音樂的覆蓋范圍超乎想象。當然,周同學創作的旋律耐聽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讓這首歌可以跨越三代廣泛傳唱的原因之一。
在開始聊《東風破》之前,我想先厘清一個概念——何謂“中國風歌曲”?如果我們單純縮小范圍,僅僅討論歌詞文字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詞意內容仿古典詩詞的歌詞創作”。但一般對“中國風歌曲”的認知還包括旋律,也就是作曲的部分。因此,若將“中國風歌曲”做一個廣義的解釋,則是曲風上為中國民謠小調或者是傳統五聲音階的創作,或編曲上加入中國傳統的樂器,像琵琶、月琴、二胡、古箏、笛子或者是洞簫,以及歌詞中使用古詩詞的語句,像“拱橋、月下、伊人、燭火、蹙眉或紅顏”等。其實,只要在填詞、譜曲以及編曲中加入以上這些元素,不論加入元素的多寡或者是比重為何,均可視為廣義定義下所謂的“中國風歌曲”。
嚴格來說,流行樂壇的“中國風歌曲”,并不是一種嚴謹的音樂曲風,它不具備可被準確歸類的標準格式。不同于那些我們所熟知的音樂類型,像節奏藍調、靈魂樂、民謠風、鄉村音樂、爵士、嘻哈、搖滾、新世紀音樂甚至福音歌等,它無法以旋律的曲式、拍子的速度、和弦的變化、音域的寬廣,以及特定音符的使用,甚至固定的作曲模式等,作為判別曲風的依據。換句話說,就是無法以音樂創作的曲式來分類。
通常這些音樂曲式,只要前面幾小節的旋律與節奏一放出來,大多數人都可以大致地判斷出這首歌是R&B(節奏藍調),還是Rock&Roll(搖滾),或是hip-hop(嘻哈音樂),但中國風的曲式特征并不純粹與明顯。所有可被歸類的“曲風”,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種“作曲的類型與風格”,從來沒有一種音樂的曲風是以歌詞含義與編曲所使用的樂器來分類的。“中國風歌曲”雖然無法單一定義為一種特定的曲風(因為它可以用節奏藍調的曲風來演唱,也可以用搖滾的方式來呈現),但只要詞、曲、編曲等符合我剛剛所說的“廣義解釋”,即可稱之為“中國風歌曲”。其實一般聽眾的認知也是如此,譬如我與周同學所創作的歌曲《娘子》,它的曲風其實是節奏偏快的R&B,旋律上一點也不“中國風”,但因歌詞仿效了古詩詞,如“景色入秋、漫天黃沙掠過、塞北的客棧人多、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類似的還有hip-hop節奏的《本草綱目》,以及搖滾曲風的《千年之戀》。這些歌都不是五聲音階,但都是廣義定義下的中國風創作。近十年來流行音樂多元化與分眾化的市場崛起,帶動了一撥優秀的詞曲作者相繼投入中國風的創作,它已然成為華語流行樂壇上一種可被識別與歸類的“音樂風格”。
這首G調的《東風破》,編曲是由林邁可老師負責的。歌曲的前奏,邁可老師先以干凈的鋼琴不疾不徐地帶入音樂情緒,旋律平緩抒情,讓人不禁閉上眼,旋即進入一個“把酒話桑麻”“采菊東籬下”的情境。在第二遍主歌時,R&B風格的電鼓進來,并貫穿整首歌,所以這首五聲音階的《東風破》其實混著R&B的“血統”,使這首歌擁有中國風曲調的同時,兼具時尚的節奏感。甚至可以說《東風破》有著中國古典音樂的骨架和西方流行音樂的血肉。
接著在主歌要進入副歌前,有一段古箏的音色,一個帶古風意味的過場后再轉副歌,然后副歌適時加入了吉他等樂器,豐富了旋律的情感線。接著不著痕跡地、緩緩地,以渲染的方式勾起人們的愁緒:“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荒煙蔓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第一段副歌唱完后,間奏又拉了一段幽遠的二胡,頓時一股離愁被宣泄而出,濃郁得化不開。然后在最后一段副歌,加入歌詞文字里反復提到與強調的樂器——琵琶。接著升高了key(調),帶出故事的高潮。最后再用一段二胡作為結尾,更增添幾分婉轉悠揚,將離愁一路延伸,令人回味再三,頃刻間讓人恍然產生一種錯覺,仿佛有段可以追憶的傷心過往竟是一件幸福的事。
《東風破》是用五聲音階創作的,五聲音階也就是“宮商角徵羽”,是中國五聲音階中五個不同音的名稱。它與其他音階曲式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沒有fa跟si,只有do,re,mi,sol,la。但很有意思的是,這首《東風破》雖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用五聲音階去創作,但其實里面有好幾個單音卻有fa跟si。這里特別的單音其實可以定義為裝飾音,而且用得恰到好處。這當然是屬于周同學創作上的一種自由搭配,如果你不仔細聽,可能也不會發現。譬如“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這里的“圓”跟“寞”就用了fa,擴充了音樂情緒的一種轉換。在“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里面的“琶”跟“彈”則用了si。因為周同學有鋼琴和大提琴的古典音樂基礎,在傳統東方音階中加入西方的音階,讓整首歌的情緒更加豐滿,曲風兼具古典與創新,并不拘泥于古典之中,獨具個人風格。可以說,周同學創作的音域非常非常寬,而且曲式技巧也有他特殊的地方。
周同學在這首歌的演唱方面沒有炫技,并沒有刻意使用復雜的唱腔技巧,也沒有強烈的情感波動,他只是真切、深情地向你娓娓道來一段經歲月洗禮后,斑駁滄桑卻又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此順帶一提的是,副歌里面的一個和聲,是周同學自己來和的。他把人的vocal(嗓音)當作一種樂器,疊了好幾軌的和音在里面,讓最具渲染力的副歌情緒更到位,更厚實,更令人無限眷戀。
周同學從小學習鋼琴,從四五歲開始接受鋼琴的專業訓練,我記得周媽媽說過,杰倫小學的時候聽到連續劇的主題曲,只要多聽幾遍旋律,他就可以抓出其中的和弦,然后跟著彈出來,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有天生音感的創作者。當然,周媽媽當年嚴格的訓練也是功不可沒,為周同學奠定了音樂上的扎實基礎,在別的小朋友都自由自在出去玩耍的時候,幼兒園大班年紀的小小周卻要練習一定時間的鋼琴才能出去玩。有時候,我在想他當時極其幼小的心靈,一定充滿了不解或者是挫折,可能滿心羨慕其他的小朋友。但當時小小的周同學,也一定不會知道,當初幼兒園大班時的不自由,換來的是他現今“內功深厚”的多變創作,甚至建立起一整個音樂王國。
當時還有很多媒體記者把周同學唱歌時的咬字不清當作一個問題來問我,那時候我的回答是:“也許正因為周同學咬字或許有些不清楚的地方,才讓更多人去關注歌曲到底在唱什么,而特別注意到文字,我只能說周同學還真是用心良苦。”當然這是個玩笑話,對我而言,杰倫的聲音非常有辨識度,而且我從不認為他咬字模糊。反而因他不刻意耍技巧的唱腔與不過多修飾的嗓音,真情實意地詮釋了也成就了這首非常經典的《東風破》。
還有媒體記者采訪我的時候,問了一個大家應該都有點好奇的問題:到底先有詞還是先有曲?在流行音樂圈,如果詞曲作者不是同一個人,一般都是先有曲,后有詞。所以作詞也叫“填詞”——就是把文字填進旋律的格式里。我跟周同學的詞曲搭配,絕大多數的時候也都是先有曲,然后才有歌詞。只有極少數的創作,是先有詞,后有曲。下一章要介紹的《發如雪》就是這極少數的一個特例。
首先跟大家分享歌詞創作里的修辭學運用,諸如形容詞轉動詞的一個詞性轉換,也就是“轉化”,有時也可稱為“比擬”,就是把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具象,像詞中的“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還有“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這里的“離愁”“孤單”“漂泊”“浪跡天涯”跟“思念”這些抽象的形容詞都不是具體的意象,但在我轉變詞性后,變為一個具象的幾乎可以觸摸得到的實物,這加重了它們所代表的意象的重量感。
就像“燭火”它怎么“清醒”?它又要怎么“苛責”?這當然是擬人化的一種手法——將燭火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情的意味。好像看到詞中的主角被情而困,連燭火都不忍打擾或是苛責,然后借此帶出縈繞在他周圍的孤單氛圍。再如“酒暖回憶思念瘦”里面的“暖”,它本來是形容詞,但在這里變成了動詞,因為它“暖”了回憶。
另外我在創作中也會使用對仗的形式,如“一盞離愁”對應“一壺漂泊”,這使得歌詞無論是念讀還是吟唱上都更朗朗上口。在歌詞技巧上,我賦予了《東風破》極具中國風味道的場景,把中國風的詞風和歌詞意境,放在現代人觸碰不到的時代。千年前的某一個朝代,并不是現在的時空,也不是現在的世界,正因為那不是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當代社會,所以作詞人可以細膩地營造文字的意境美,浪漫地構筑故事里的畫面,讓人在聆聽時能有想象的空間與閱讀的張力,而這就是中國風歌詞的魅力。
《東風破》歌名的靈感來自蘇軾跟李商隱,蘇軾寫過一首詞叫《蝶戀花·送春》:
最后這句“東風吹破千行淚”確實給了我歌名的靈感。另外我取《東風破》這個歌名的時候,還受到李商隱這首詩的影響:
“東風無力百花殘”這句話太凄美了,多么無力跟飲恨啊,這傷感的東風。至于這個東風破的“破”字怎么來的,除了蘇軾那句“東風吹破千行淚”加深了我對“破”字的印象,還因為我一開始就想用詞牌名來做歌詞名。所以,我就參考了詞牌名的形式。
看到“東風破”這種文字結構,你或許會想到《蝶戀花》《菩薩蠻》《沁園春》《一剪梅》這樣的詞牌名,宋代的詞牌一開始大多是有曲調配合的。宋詞最初是伴曲而唱,這些曲子有一定的旋律、曲式,也就是詞調。有按詞去譜曲的,也有依曲調來填詞的,曲調其實就是所謂的詞牌。但因為朝代更迭,絕大多數的詞牌曲調并沒有流傳下來。
宋詞完全脫離了曲和曲調,原來的詞牌曲式變成只用來填詞的格式。而曲破是當時的樂舞名通稱,是大曲演奏的一種形式,一般都是有曲無詞。曲破的這個“破”字很吸引我,最后這首歌就此定名為《東風破》。換句話說,宋代的詞牌等同于當時的流行音樂,而一代詞人柳永,以他當時創作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北宋時期的“李宗盛”了。
雖然說《東風破》的“破”字受到了曲破的影響,但《東風破》是2003年創作的,它并不是真的詞牌,在此之前,“東風破”這三個字的組合是不存在的。但在百度百科,關于“曲破”的解釋,在示例辨析里有一個專門用《東風破》的“破”字來舉例的例證。對此,我只能說很感謝這位上傳了百度百科內容的編輯者,他可能極其重視這首《東風破》,我也對所創作歌名能進入古典詩詞的范疇當例證感到有點驕傲,但《東風破》只是現代流行歌曲名,它的歌詞、段落、字數與平仄不是詞牌的格式,我覺得也不能稱之為詞調。
多年前,還曾有一個熱情的網友依照我所寫的《東風破》歌詞杜撰了一首詭稱是蘇軾所填的宋詞叫《東風破》,言下之意就是我抄襲古人之作。現在在網絡上搜索“蘇軾、東風破”等關鍵詞,還有這首所謂的蘇軾所寫“東風破”的宋詞文字的資料,甚至有網友還信以為真,令人啼笑皆非。你上網查得到的詞牌名有叫《東風寒》《東風齊著力》《東風第一枝》或者是《醉東風》,但絕對絕對沒有一個詞牌叫“東風破”。
《東風破》的歌詞中“酒暖回憶思念瘦”這句的創作靈感來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其中“綠肥紅瘦”是非常經典的借喻,這首詞的意思是:昨晚下了一場雨,雨不大但風很強,醒來時仍有宿醉之感,李清照問卷簾侍女外面情景如何,侍女回答,海棠花跟往常一樣啊。李清照這時問道,你怎會覺得一樣呢,經過一夜的風雨,紅色海棠已被吹打凋零,而綠葉卻因水的滋潤更加鮮綠了,所以應該是綠肥紅瘦。
這個“瘦”令我印象深刻,想想看“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意思是喝酒的時候是微醺狀態,此刻的酒勾起了你的回憶,暖上心頭,所以“酒暖回憶”。但真實的情景卻是回憶里的那個人不在身邊,此時只會讓思念更加消瘦。這里瘦的,其實是自己的思念。
另外,歌詞中反復出現了“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這樣的用法是流行音樂中常用的記憶點手法,也就是副歌的第一行文字一定會重復,加深詞意的記憶點。至于為何選用琵琶入詞,主要是為了營造時代氛圍。唐代很多詩人會選琵琶入詩,比如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琵琶這個詞,會令我們與歷史久遠的歲月產生情感聯結。我用“一盞離愁”“一壺漂泊”“一曲東風破”營造了一段對過往歲月的感嘆。
想必大家都認同《東風破》的歌詞有著古典詩詞的韻味,而我后來的創作也因為古詩詞受益頗多。我在求學階段就很喜歡古詩詞,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會主動去閱讀相關書籍,這種動力和熱情也讓我吸收了很多古典詩詞的養分。當時完全沒想到,小小的愛好會成為日后創作的素材。我認為多讀古典詩詞,能開拓創作的廣度與深度,如果大家喜歡寫詩填詞的話,建議多多品讀古典詩詞,可以培養詩詞能力的基本功。
東風破·散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