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我爸爸說,那個不是長久之計,時代在變化,以后那些東西注定要被淘汰。學習點先進的。所以我就去了遠方繼續我的學習之路。
報名期間,老師了解我的情況后,她說我既然念書念到初三,那么可以在學校讀高中,以后考大專。所以我也就開始了高中的學習之路。
在班上,最小十四歲,最大就是我。雖然我年齡大他們三四歲,可是我個子不大,他們每個人出來都是人高馬大的。我就是坐在前排的命。我也不想坐前排,要吃粉筆灰。
老師經常給我輪換位置,一個星期,前排輪換一次座位,避免吸到太多粉筆灰。
在這三年的學習里,我感受到溫暖,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我不去死讀書,而是利用寫作業,看書以外的時間,我去學習感性趣的事情。時間過的很充實。和同學們的關系很融洽。老師更是看到我成熟穩重,給我安排了團支部書記,每到什么節日,就帶著大家排練文藝節目,演講之類的。當時我舉辦了一個興趣繪畫社團。
是當時高中沒有的,我的班主任對我很好,每次感染風寒,其他小病之類的,都是我的班主任帶我去看,給我在醫院排好,重來不讓我跟著跑。就坐在一樓大廳等待她給我排號一系列的復雜程序。就帶我看病。
她是我在外面的依靠。沒有親人在身邊,我甚至有時候感覺她親切的就像我母親。我把思念父母的情感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不知道是內心的真切吶喊,還是思念父母的原因,一次她讓我給他改作業。我居然叫了她一聲媽媽。
在辦公室里,很多老師向我投來好奇的目光,但同事那眼神也是特別的溫和,期許。期待我和我們班主任接下來的對話。我一時間陷入尷尬的局面。不知如何是好,辦公室里陷入短暫尷尬的沉默。
我們班主任笑笑道:“我喜歡這個稱呼,以后下課時候你就叫我媽媽,我喜歡聽。”班主任打破了這種尷尬沉默的局面。
其他老師也笑了,說到,可以,以后你又多了個兒子。挺好的。
從那以后,我也就叫他媽媽,叫得真心的順口,好像她和我就是有半世緣的母子情義一般。
在外省讀書,我對班主任的依靠已經是越來越深,感覺有什么事情,我都會找到她,有什么心里不愉快的話,都會和她聊。她是我人生中的“第二父母。”很親切的那種,超越了師生的情,真的有點像母子關系。
那個時候我很積極向上,就算輕松學習,也能夠考得不錯的成績出來,她經常鼓勵我:“在外面讀書。不比家鄉。不要太拘謹,太想念家,就把她當成自己父母,給她說。學習最重要。一往無前的學習就對了。”
我也是在那時候,從內向,走向外向。
那三年在高中,我學習可以說是步步高升,循序漸進,沒有落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