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心理學實用教程
- 谷振偉 肖占君 回欣露
- 1613字
- 2020-11-18 16:48:38
第二節 人的心理的本質
一、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腦的機能,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沒有腦的心理,或者說沒有腦的思維是不存在的。正如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機能一樣。正常發育的大腦為心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基礎。人的大腦是最為復雜的物質,是物質發展的最高產物。
心理現象是隨著神經系統的產生而出現,又是隨著神經系統的不斷發展和不斷完善,才由初級不斷發展到高級的。無機物和植物沒有心理,沒有神經系統的動物也沒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經系統的動物才有了心理。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非常簡單,像環節動物只有一條簡單的神經索,它們只具有感覺的心理現象,只能認識事物的個別屬性;脊椎動物有了脊髓和大腦,它們有了知覺的心理現象,能夠對事物外部的整體加以認識;靈長類動物,像猩猩、猴子,大腦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它們能夠認識事物的外部聯系,有了思維的萌芽,但是還不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只有到了人類,才有了思維,有了意識,人的心理是心理發展的最高階段,因為人的大腦是最復雜的物質,是神經系統發展的最高產物。所以,從心理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來看,也說明了心理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活動的結果,大腦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
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人們獲得這一正確的認識經歷了幾千年。現在,這一論斷得到了人們生活的經驗,臨床的事實,以及從心理發生和發展過程,腦解剖、生理研究所獲得的大量資料的證明。以致今天“心理是腦的功能”這一論斷對大家來說已經是常識性的知識了。
二、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健全的大腦給心理現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大腦只是從事心理活動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產生心理的機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現象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大腦活動而產生的。所以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客觀現實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獨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們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們通常將這些環境劃分為物質環境(既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如天體宇宙、四季變更、飛禽走獸,也包括人造環境,如城市、鄉村、住宅、交通等)和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同伴團體,各種人際關系、社會規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離開客觀現實來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現的兩個狼孩,即讓狼叼走養大的孩子,他們有健全的人的大腦,但是,他們脫離了人類社會,是在狼群里長大的,他們只具有狼的本性,而不具備人的心理。所以,心理也是社會的產物,離開了人類社會,即使有人的大腦,也不能自發地產生人的心理。
心理的反映不是鏡子似的機械的反映,而是能動的反映。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因為通過心理活動不僅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還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用這種認識來指導人的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
心理是大腦活動的結果,卻不是大腦活動的產品,因為心理是一種主觀映象,這種主觀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體驗,它是主觀的,而不是物質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該把心理和物質對立起來,不能混淆,否則便會犯唯心主義或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
三、心理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是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客觀事物的映象,這種映象本身從外部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為活動,又通過行為活動表現出來,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人的行為活動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
四、心理學是界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學科或叫邊緣學科
心理現象既是腦的機能,又受社會的制約,是自然和社會相結合的產物。只有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實質和規律。所以,研究心理現象的心理學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中間科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是自然科學的任務,研究社會對心理活動的制約又是社會科學的任務。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如果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現象,他就是一個自然科學家;如果他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心理現象,他就是一個社會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