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隋唐
- 趙建敏
- 2814字
- 2020-03-26 17:15:31
一八 楊玄感事變
繼山東王薄起義之后,在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麗之際,楊素之子楊玄感相機起兵,在隋廷的后院燒起了一把火,給了隋朝沉重的一擊。
楊玄感,形貌酷肖其父楊素,雄偉健壯,蓄得一部好須髯。然他幼時卻是很愚鈍,周圍人皆認為他有些癡呆,唯獨楊素不以為然,對親戚們說:“此兒不癡。”知子莫若父,楊素果然言中,到楊玄感長成后,竟是文武雙全,喜讀書,善騎射。
生在官宦人家的子孫,不用擔心前程,因有恩蔭之法可讓他們輕易地獲取官位。楊素功大官也大,楊玄感靠著恩蔭走進了官場。這可能是歷史上少見的奇事:靠著父親恩蔭的楊玄感,居然和父親同樣是二品,上朝時站在一個隊列。隋文帝如此做,自然是嘉獎楊素的一個方式,可上朝時看著看著,覺得父子同站一列,有失體統,由是當廷宣布將楊玄感降了一等。此時,楊玄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拜謝道:“沒想到陛下這么寵臣,竟然在公廷中讓臣獻了孝心?!边@話,巧妙地撓到了隋文帝的癢處,給自己美化了形象。
楊玄感第一次當地方長官,是當郢州(今湖北鐘祥)刺史。他雖是初出茅廬,卻是少有的老到和有手段,到任后分布耳目,打聽當地官吏的行狀,無論是清廉還是貪贓,其能力如何,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后找機會一一予以當場公布。從而使得官吏們不敢有半點欺隱,在一定程度上,純潔了郢州的官場。對此,當地民眾相當敬佩,紛紛稱贊他的才干。
后轉宋州刺史,到楊素過世后,楊玄感被調入中央,拜鴻臚卿,封楚國公,遷禮部尚書。
官居要職的楊玄感,有一點也很像他的父親,為人驕矜,但偏愛文學,遂使天下名士競相來往于他的門下。
文學只是楊玄感的業余愛好,他真正的興趣仍在政治。他從事政治,可謂得天獨厚,由于父親的功勛,楊家名滿天下;由于父親做過將帥,做過宰相,無論是武的系統,還是文的系統,在朝廷上都有一大批追隨者。這些條件,本是楊玄感繼續飛黃騰達的資本??墒牵诨靵y的朝廷氛圍中,隋煬帝因辦事不順手,對周圍重要人物的猜忌心越來越重。在楊素病卒不久,隋煬帝就暗中說過:“楊素即使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誅滅!”此話傳出,成為楊玄感的一塊大心病。他雖官高爵重,看似體面得很,其實內心一直恐慌不已,怕大禍臨頭。他不甘束手待斃,欲趁著朝政紊亂,準備發動政變:廢除隋煬帝,擁立隋文帝第三子楊俊之子秦王楊浩。在隨從隋煬帝征伐吐谷渾時,因部隊發生混亂,他考慮下手,偷襲隋煬帝的行宮。然這行動被他的叔父楊慎阻止了,理由是時機尚未成熟。
既然時機尚未成熟,楊玄感調整了計劃,積極投入隋煬帝的權力圈子中,躋身于軍事最高領導層,在軍隊中建立他的威信,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為日后行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兵部尚書段文振的幫助下,他被隋煬帝接受了,并得到了這樣的贊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此言不虛。”由是,賞物、禮遇、權柄,令人羨慕地加到了他的身上。
時機終于降臨。這個時機,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隋煬帝第二次征高麗,后方空虛;二是百姓苦于勞役,天下已出現亂象。時楊玄感被委以在黎陽督運糧餉,他故意拖延,希冀在前方的軍隊因缺少糧餉而削弱戰斗力,直至被高麗軍擊敗。隋煬帝派人來催,他的答復是:漕運的水路已被盜賊把握,糧船難以為繼。
等楊玄感從前線秘密召來其弟楊玄縱等人,便正式宣布起兵。為避免直接針對隋煬帝而樹敵過眾,他用了賊喊捉賊的手段,宣稱帶領水軍的來護兒在東萊謀反,他奉密詔討伐來護兒。由此,他帶兵進入黎陽縣城,關了城門大索男夫,以為壯??;按照隋文帝時代的樣式,開府置官;傳移文書給周圍郡縣,命令立即會兵于黎陽。
謀士李密為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兵進東北,扼住隋煬帝的歸路,其糧餉斷絕,復被高麗所迫,可不戰而擒;中策是西取長安,據險而守,徐圖天下;下策是以精銳部隊,襲擊洛陽,以號令四方。
楊玄感求成心切,采取了下策。他以為拿下東都洛陽,即可取得政治象征。他揮師東向,在修武縣渡河遇阻后,折道汲郡渡河。一路上,來從軍者數不勝數,到達洛陽城上春門外,已眾至十萬多。洛陽地區的民眾將楊玄感當作救星,夾道競相獻上牛酒,以示歡迎。楊玄感認定人心向己,每每誓眾說:“我身為上柱國,家積巨萬金,至于富貴,已無所求。今不顧破家滅族,只是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民之命!”這陣陣誓言,愈發打動了天下受苦受難人之心,每日來軍營投效者,竟達數千人之多。
在外圍打了些勝仗后,楊玄感將洛陽城團團圍住。負責東都城防的民部尚書樊子蓋,嚴明紀律,申頒法令,組織了守城戰。兩軍僵持不下,而援軍中的貴族子弟,如韓擒虎子韓世咢、觀王楊雄子楊恭道、虞世基子虞柔、來護兒子來淵、裴蘊子裴爽等四十多人,皆向楊玄感投降。楊玄感甚喜,以為贏得了政治優勢,立即將他們全部委以重任。
洛陽告急,刑部尚書衛玄率眾數萬,從關中馳援。衛玄出二萬人挑戰,楊玄感佯敗而退,衛玄實施追擊,不料中了伏兵,前軍盡數戰沒。幾天后,雙方再戰,兵鋒剛一接觸,楊玄感讓部下大叫:“官軍已得楊玄感!”衛玄軍稍一松勁,楊玄感親領數千騎兵沖鋒,沖得對方大潰,俘虜了八千人。
楊玄感不是個在后面指揮的人物,他力大無比,且驍勇得很,每戰都親持長矛,身先士卒,呼喊叱咤,所當者莫不驚魂失魄,不能抵擋。由此,軍中將他比作項羽。他不僅善戰,并擅長撫馭部隊,將士感激,以死相效,從而戰無不勝。
衛玄數敗,加上糧食不繼,情急之下,驅眾與楊玄感決戰。一日之間,交鋒了數十次。雙方戰得血流如河,尸體狼藉,直到楊玄感之弟楊玄挺陣亡,楊玄感軍才稍微退卻。在城上觀戰的樊子蓋,趁機開了城門放出人馬,殺了楊軍數百人。從整個戰局來說,楊玄感占了些上風,然他不能徹底打開僵局,對東都還是望“城”莫及。
就在此時,放棄了高麗戰場的隋煬帝,命令武賁郎將陳棱進攻楊玄感的根據地——黎陽;武衛將軍屈突通屯兵河陽,相機渡河向洛陽進發;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發兵跟進;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從另一路進援東都。
面對前后夾擊的形勢,楊玄感再次犯了戰略錯誤,聽從了謀士李子雄分兵相拒的主張,將軍隊一分為二,西路對付衛玄,東路對付屈突通。由于楊玄感的阻擊無力,屈突通順利渡過黃河,與衛玄、樊子蓋遙相呼應,發起了大戰,打得楊玄感二路軍連連敗退。
眼看取得洛陽的希望已成泡影,楊玄感又聽從了李子雄放棄洛陽,轉而進攻長安,然后以西擊東,成就霸王之業的建議。關中的楊氏家族,接連派人前來接洽,愿意作為向導。
楊玄感進入關中,開永豐倉散糧于百姓,以爭取人心。軍至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當地父老爭相勸留楊玄感,要他奪取弘農宮。楊玄感同意了,可連攻三日,城不能下。宇文述的追兵迫近,楊玄感只得西去,隨即布陣五十里,邊戰邊行,卻是一日三敗。接著布陣于董杜原,雙方進行決戰,楊玄感慘遭大敗。
他領著十余騎,突圍而去。在追兵的追擊下,最后,僅剩下他和其弟楊積善二人。眼看大勢已去,窮途末路的楊玄感不愿遭擒受辱,讓楊積善殺了自己。
楊玄感的起事,終于黃花委地。然這場起事,在隋朝后院猛燒了一把火,嚴重地破壞了隋煬帝的形象,在統治階層中進一步導致了人心渙散,為隋朝自毀長城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