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 惠文稱王

秦國在孝公以后,始皇帝以前,先后有過五個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武王在位四年,孝文王在位三天,莊襄王在位三年。其他兩位,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

惠文王在即位以后的第十三年(公元前324年)稱王。次年,改元為“更元元年”。韓國的國君宣惠王也是在這一年稱王的。他們兩人,可說是“目無朝廷”,目中無周天子與周天子在洛陽的王廷。然而他們不是最先目無天子的。最先在公元前334年僭號為王的,是齊威王與孟軻老夫子的朋友梁惠王。梁惠王在歷史書上的正式名稱是魏惠王。由于當時他已經從(山西夏縣的)安邑,遷都到(河南開封的)大梁,所以有很多人不稱他為魏王,而稱他為梁王。他死了以后,被謚為惠,于是《孟子》一書的編者就稱他為“梁惠王”。

話歸本題,秦惠文王于即位以后并未主持國政。他當時僅有十七歲(足歲),尚未成年。主政的是誰?司馬遷不曾交代。惠文王稱王以前,司馬遷稱他為惠文君,不稱他為惠文公。為什么?我們不懂。

惠文君三年,他滿了二十歲,舉行冠禮。五年,他任命犀首為大良造。犀首是魏國人,本名公孫衍。他的頭,像犀牛,因此而被人送給他犀首兩個字作為綽號。奇怪的是:司馬遷寫正經歷史書,也稱他為犀首,而不稱他為公孫衍。倒是那編寫《孟子》一書的人,稱他為公孫衍。《孟子》卷六:“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者,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做了秦國的大良造。這個官職或官爵,是商鞅也做過的。商鞅曾經以大良造的身份,帶兵打仗(良造兩個字很費解,似乎是戎人之語或其他語言的音譯)。

公孫衍做了大良造的第二年,魏國就獻了(陜西大荔的)陰晉給秦國。是不是因為公孫衍帶兵打了魏國,打贏了?而陰晉正好也是公孫衍的家鄉。作為一個魏國陰晉人的他,不替魏國打仗,而替秦國打仗,逼得魏國把自己的家鄉陰晉獻給秦國。他不是成了魏國的賣國賊了么?商鞅是衛國人,不是魏國人;商鞅替秦國打仗,打魏國,卻不能算是衛國的賣國賊。和公孫衍同樣是魏國人,也同樣替秦國打魏國的,是張儀。張儀也可以稱為魏國的賣國賊。

然而,司馬遷不曾稱這兩個人為賣國賊,戰國之時的人也都不曾稱他們為賣國賊。為什么?因為,當時各個諸侯之國的人,都認為大家均在周天子名義上的統治之下,而且言語文字大體相同,雖則并不完全相同。魏國人與秦國人之分,倒有點像民國初年山西人、河南人與陜西人之分。倘若有一位山西人或河南人,到陜西去找工作,替陜西的軍閥帶兵打山西的軍閥或河南的軍閥,這個人并不覺得自己出賣了山西或河南。了解了戰國之人如此的心理,我們才不會十分看不起公孫衍、張儀,以及和他們差不多的范雎、呂不韋、李斯。

讓我再度話歸本題罷。公孫衍在秦作大良造,從惠文君五年作到惠文君十年,在惠文君六年,有魏國獻陰晉城之事;在惠文君七年,有公子卬大勝魏軍,俘虜了魏將龍賈,殺了魏兵八萬人之多;在惠文君八年有魏國獻河西之地事;在惠文君九年,有奪取魏國(山西榮河之北的)汾陰,(山西河津之西的)皮氏,與(河南陜縣之南的)焦邑之事。

魏國生了這么一個公孫衍,真正有點那個。公子卬也不是東西。他原為魏國的公子,于一次戰爭之中受了商鞅之騙,當了俘虜,留在秦國做了商鞅的賓客。他倘若想溜回魏國,應該不難,然而他也帶兵打自己的魏國。

在惠文君十年,張儀把公孫衍擠下臺,做了秦國的相(宰相)。

公孫衍離開了秦國,去鼓動其他各國一致反秦。這一致反秦,便是歷史書上的所謂“合從”(從字是縱字的古寫)。張儀用“連衡”(也稱“連橫”)的策略,對付公孫衍的“合從”。公孫衍是“合從”的創始者,蘇秦不是。

公孫衍做成了兩件大事:一是在公元前323年團結了魏韓趙燕與中山,五個國的國君,互相承認為王。這件事叫做“五國相王”(中山國在今日的河北省正定縣一帶)。另一件公孫衍所做成的事,是在公元前318年,使得楚魏韓趙燕五國,聯合出兵攻秦,攻到了函谷關。

張儀在秦國也替秦國做了不少的事;而且也在秦國以外的其他各國,做了不少有利于秦國的事。他在惠文君十年,使得魏國獻(今日陜西北部的)上郡,在十三年奪取了魏國的(今日河南陜縣附近的)陜城。

他最討惠文君喜歡的事,是在奪取陜城的這一年,先勸惠文君稱王。惠文君欣然照辦。次年,是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

更元二年,張儀代表秦國,到一個叫做嚙桑的地方,與齊楚兩個大國結盟,形成一個“連衡軸心”,以對抗公孫衍的五國相王。

更元三年(公元前322年),張儀竟然做了反秦的魏惠王的宰相,而且做到了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后,魏襄哀王繼位,才被魏國驅逐,又去秦國。

這件事,何以發生,為何發生,司馬遷也不曾交代(我們不能夠責備司馬遷,歷史上的許多大事小事,史料每每不夠,甚至根本空白)。我猜想,魏惠王在他一生之中最后的三年,可能后悔打仗打得太多,而動了重用張儀,以與秦國和解的念頭。秦國的答復是:又在這一年攻魏一次,奪取(河南陜縣之南的)曲沃與(山西介休之南的)平周。不過,其后兩個年頭,秦不曾再打魏。張儀也許辦到了秦與魏之間的暫時和解。

魏惠王一死,局面大變。魏惠王的兒襄哀王是反秦的,他逐走了張儀,任命張儀的對頭公孫衍,做魏國的宰相。公孫衍用了不到一年的工夫,便組成公元前318年的楚魏韓趙燕五國合從,以楚懷王為盟主,派遣聯軍打進函谷關。這是第一次合從攻秦。

可惜,聯軍打到函谷關,便被秦軍打敗。齊宣王不僅不肯加入合從,而且以秦惠文王的同盟者的身份,由東邊打魏國,使得魏軍于次年在(山東觀城的)觀津,吃了大虧。秦軍這時候進兵反擊韓趙,也在(河南修武之南的)修魚,擊敗韓國的太子奐,趙國的公子渴,砍殺了兩國的兵士八萬二千人。

張儀又做了秦的宰相,從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做到更元十四年秦惠文王去世(公元前311年)。中間,在更元十二年他一度到楚國,作楚懷王的上賓,卻騙了楚懷王親秦反齊,對齊絕交,答應以“(陜西東南部)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楚懷王上當,對齊絕交,派人跟隨張儀到秦國去接收這“商于之地六百里”。此人跟隨張儀到了秦國,張儀賴賬,說:“我只答應送六里,不曾答應送六百里。”

楚懷王很生氣,在次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派兵和秦國的軍隊在丹水之北打了一仗,戰敗;又動員了大批軍隊打進武關,企圖直趨咸陽,卻在藍田被秦軍截住,全軍覆沒。秦軍乘勝占了漢水中段的地區(湖北的西北部)。然后,在更元十四年,秦軍來攻楚國的召陵(河南的南召),奪去召陵與附近的土地。

張儀在秦國的地位到了巔峰,樂極生悲。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武王繼位。秦武王之不喜歡張儀,正如他的父親秦惠文王之不喜歡商鞅。張儀比商鞅聰明,不等秦武王采取行動,而自己先走。他走回魏國。在魏國不能得意。過了兩年,郁郁而死,結束了飛黃騰達的一場大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库伦旗| 丰台区| 望江县| 新河县| 清远市| 兰西县| 华蓥市| 堆龙德庆县| 正定县| 商河县| 宁晋县| 武冈市| 水富县| 岳阳县| 如东县| 新疆| 确山县| 昔阳县| 隆回县| 车致| 平湖市| 应用必备| 通榆县| 唐河县| 阜阳市| 杭州市| 韶关市| 高密市| 滨海县| 浏阳市| 无极县| 南漳县| 浦城县| 航空| 汕尾市| 海丰县| 昌都县| 左云县| 吉首市|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