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第二次大敗的消息傳到朝中,以宰相呂夷簡為主戰派的大臣,嚇得急火攻心,心驚膽戰,怕自己的官職不保,嚴密封鎖消息。上書的奏折一送到樞密院,就不見蹤影,皇帝趙禎還在皇宮中焦急地等待著勝利的消息。
宋朝在軍事上汲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卻把宰相糊弄皇帝的那一套完全保留了下來。
歷史上對呂夷簡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輔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
聰明人總有犯糊涂的時候,也許是年齡增長的緣故,也或許是皇帝自己想通過戰爭樹立威信,一切已經無從考證。
呂夷簡極力封鎖的消息還是被皇帝趙禎知道了,呂夷簡開始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他人生中最難熬的歲月。
宰相呂夷簡還是受到了牽連,但畢竟是宋朝的功臣,加上病情加重,以太尉致仕,慶歷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佑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于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光榮的載入史冊。
他的接替者是曾經的神童晏殊,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范仲淹的老師。
晏殊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并且樂于獎掖人才,當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又能識富弼于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晏殊執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臺閣也多一時之賢,做了許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大事,為史學家艷稱的“慶歷新政“,實際上是由晏殊總領其事的。晏殊被罷相,范、韓、富等被貶,“慶歷新政“遂宣告失敗。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并非虛譽。
這是歷史對晏殊的真實評價
晏殊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入宰相的序列。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提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改革軍事的措施,那就是取消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內臣監軍制度,給予邊關將士以充分的指揮權。這項措施的實施,為范仲淹在邊關大顯身手提供了保障。
范仲淹在慶州迎來了他的春天,兼任環慶路總司令。
目睹戰爭帶給邊塞民眾的傷害,休養生息變得尤為重要。
昏黃的燈下,范仲淹憑借敏銳的洞察和對時局的把握,他認為,如今敵強我弱,士氣低落,民生凋敝,不宜再發起大規模戰爭。他在奏折中建議以防為主,攻防兼備。
奏折送達樞密院,他的老師晏殊第一時間覲見仁宗皇帝趙禎,將學生的計劃如實做了匯報。急于彌補戰爭失利帶來的創傷,皇帝趙禎授予范仲淹便宜行事的權利。
得到朝廷的支持,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開來。
好水川之戰失利后,士兵中的厭戰恐戰情緒很快蔓延了開來。軍中士兵多半來自南方,加上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思念,早已沒有了往昔的斗志。宋軍森嚴呆板的指揮制度更是雪上加霜,軍隊改革勢在必行。
這時,一個年輕人走進了范仲淹的視野。
此人正是狄青
狄青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借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卓越戰功,交好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昆侖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
在大宋重文抑武的大背景下,啟用武將,范仲淹背負了很大的壓力。
范仲淹認為狄青有大將之才,自己改革軍事正缺這樣的人去落實。事實證明,范仲淹此舉不但加速了軍事改革,還通過狄青收獲了一大批像種世衡、黃世寧等經過戰火考驗的干將,這些人逐漸成為大宋邊塞的中流砥柱。
取得軍中將士的支持后,他的軍事思想快速推行。
范仲淹從本地招募士兵,他們既熟悉山川道路,又因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斗志昂揚。精選18000名士兵,分成6部,由狄青等人統領,每部3000人,改變了過去兵將互不相識的弊病,徹底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
北宋時,環慶路統領慶州、環州、邠州、寧州、乾州五州,人口達到九萬六千四百三十三人。
此時的慶州包括安化、合水、彭原三縣,少數民族眾多,主要有羌族、吐蕃族。
連年征戰,這些少數民族的首領,乘機兼并領土,交織著復雜的民族和階級矛盾,叛亂、侵擾、掠奪時有發生。西夏的虎視眈眈,加上北宋官吏的欺壓剝削,使慶州經濟凋敝、民生乏力、軍心不穩。
這種現狀,如鯁在喉,始終牽制著各項軍事措施的順利推行。
范仲淹深知,羌人最信得過的還是羌人。西夏正是瞄準了這一點,引誘屬羌投靠自己,利用他們來對付宋王朝。一但朝廷控制了這部分人員,將大大削弱西夏對付大宋的能力。因此,范仲淹先從消除屬羌之間的矛盾著手,團結他們,爭取他們,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關鍵時刻,一顆耀眼的羌人種世衡出現了。
如果說狄青是范仲淹的左膀,種世衡就是右臂。
種世衡(985年―1045年),字仲平,河南洛陽人,大儒種放之侄,北宋將領、種家軍開山人,官至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
范仲淹了解到種世衡羌人出身,羌人對種世衡有親近感,極力推薦種世衡知環州。
種世衡果不負眾望,在治理少數民族矛盾中,恩威并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放在現在應該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統戰部長。
環州諸羌,慕恩部落最為強盛,種世衡請其至州衙夜飲,并以歌姬贈之。有兀二族受西夏官職,種世衡命慕恩討伐。其后,兀二族百余帳皆自歸宋,不敢有二心。
在種世衡的號召下,慶環兩周境內的羌人,爭先當兵,有效縮短了和西夏軍隊之間的差距。西夏人聽聞邊疆的羌人紛紛響應宋朝,這些人善于騎射,再加上范仲淹不斷鞏固邊防,每座城池都筑有烽火臺,每天都有士兵防守,幾次進犯都以失敗告終,有效壓制了西夏軍囂張的氣焰。
隨后,經過種世衡的努力,一份管理諸羌的協議出爐了。
條約可分兩部分:一是針對屬羌之間的矛盾訂立的。
在條約中明確規定:如果兩個部落的爭斗已經和解,但還有人私下里搞報復并傷了人的,就罰交羊100只、馬兩匹;如果因私人搞報復殺了對方的人,那么搞復仇并殺了人的人就得被斬首。因為債務問題引起的爭執,得到宋朝官府中去申告,由政府官員判決,如果不經官隨便私自綁縛對方人員作為人質,就會被罰交羊50只、馬一匹。
二是針對西夏入侵后屬羌的背向訂立的。
條約規定:西夏軍隊部分入侵,有人私自追隨其中而不回到本部落去,這一部落每戶罰交羊二只,并將本部落的首領送交宋軍作為人質;西夏軍隊大規模入侵,各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人保本寨,官府可以供給食物,如果一人不入保本寨,這一家罰交羊二只,如果全部落不入保本寨,要將這一部落的首領扣押起來作為人質。這些條約簡明而且有理,羌民聽后都同意執行。
行軍打仗,范仲淹不如韓琦。但論知人善任,范仲淹要甩韓琦好幾條街,狄青和種世衡就是人證。
慶歷二年(1042年)正月十一日,范仲淹又用皇帝的名義對環州的熟戶、蕃官1072人設酒飯款待,論功行賞,獎給絲絹銀器。
范仲淹就是采用這些措施,將沿邊大部分羌民蕃戶爭取了過來,不但除滅了敵對勢力的幫兇,而且和睦了漢羌之間的關系,穩定了邊疆的社會秩序。這對鞏固宋朝邊防、發展慶州經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這也是羌族人民親熱地把他稱為“龍圖老子”,并為他建生祠的原因之一。
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宋朝開始有了和西夏在邊塞抗衡的資本,大大削弱了西夏的軍事勢力,為邊疆的和平迎來了希望的曙光。但是,面對軍事力量強大的李元昊,范仲淹還有更為嚴峻的問題要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