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學習
- 和土豪做朋友
- 寂寞白開水
- 3080字
- 2020-04-11 19:14:30
“想了解布,就得先了解絲的性能。就從我們熟悉的蠶絲開始,蠶絲是一種天然絲,不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絲可以解釋為,人工無法合成的絲。蠶絲唯一的來源就是,蠶吐出來的絲,你先別管他,什么蠶。”張師傅開始慢慢講解了。
“嗯!”
“這是一個標本集,這里有12種,全都是蠶絲,他們都不一樣。首先,蠶的種類很多,最著名就是桑蠶,還有蓖麻蠶,木薯蠶,柳蠶,天蠶等。我們根據蠶的食物不一樣,將它們分類。這樣的絲,對消費者來說,沒有什么區別,反而因為地域的不同,價格不同。在我們柯橋,桑蠶價格最便宜,其他的蠶絲價格就貴了。我們不怎么需要分別蠶絲的種類,而是要清楚是蠶絲還是人工合成絲,如果這個搞錯了,那后果就很嚴重了。”
“怎么分別?”
“蠶絲其實就是一種蛋白質,而我們的頭發也是蛋白質,理論上說他們是屬于同一個東西。所以,我們分別是不是蛋白質,可以用火燒的方法。頭發燒起來的味道,跟蠶絲味道一樣,有種怪怪的味道。這個對于門外漢的要求,如果是專業人士,就不夠了。要我講的話,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需要自己的專研。”
“對!”
“我剛才說了,蠶絲是蛋白質,其實也算纖維,還有一種就是羊毛!”
“羊毛?”
“羊毛衫穿過吧!”
“嗯!”現在我的,只能機械式地回答了。
“小施,別緊張,現在我只是給你大概講一下,讓你有一個籠統的概念,記不住沒事,一口吃不成胖子!”張師傅在安慰我。
“嗯!”
“羊毛,也是一種蛋白質,跟我們頭發一樣。還有,棉花,亞麻等,都是天然絲物。構成天然絲的最基本就是,蛋白質和纖維。所以,他們燃燒之后得到的東西很像。”
“這些東西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人類發現并且利用。一直到工業化出現,才有了人造絲的存在。人造絲的出現,那是模仿天然絲,利用現有的蛋白質和纖維進行加工合成。現在,市場上的價格,普遍是天然的要貴于人造的。不是說,人造的東西就不如天然的,這個不能這么說。照成價格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一條,天然的東西,生長很慢。需要一個周期時間,慢慢地來,量有限。人造的東西,只要機器開動,可以無限制地生產,量大。”
“這個我知道!”
“這個實驗室,有八百多種絲,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還有一種是石油提煉,也可以當他為塑料吧!”
“塑料?”
“的確良?”
“的確良?”我重復了一變。
“原始人穿衣服,是為了保溫。現在的人,穿衣服已經不是單單一個要求了。天然絲有一個重要特點,偏向保溫的。棉花,羊毛,都是保溫材料。問題是,夏天的時候,穿棉質的受得了嗎?”
“那故人穿什么,絲綢嗎?”
“以前的皇帝,夏天他們的龍袍都是用木棉做的?”
“木棉?”我第一次聽到。
“跟棉花很像,但是它一點都不保溫,非常涼爽!現在,我們電視中的領導人,夏天接待外賓,他們還是西裝齊全,難道他們不熱嗎?”
“對啊!我常常會這樣想!”
“他們的西裝都是木棉做的,看上去很厚,其實很涼爽的。木棉的價格,很貴,一般人用不起。”
“哦!”其實,我只認識棉花,什么是木棉一點概念都沒有,腦子里想的應該跟棉花差不多吧!至少,他們都叫棉。
“小施,我進入這一行,也沒有什么師傅交我。我從十幾歲開始,從紡紗開始做。將棉花,蠶絲紡成線,然后再織成布,時間久了,過手的東西多了,慢慢地就知道了。”
“對!”
張師傅,帶著我走了很多車間,看了很多設備。
“小施,那些生產車間,我就隨便帶你看一下,讓你又個感覺,至少知道布是什么生產出來的。你的心思,也不會在那里!我們還有一個地方,是一個博物館一樣的。那里,放了八千多種不一樣的布,很多都是我們柯橋生產不了的東西。是老板從國外買回來,或者從別人廠里弄來的。說句實話,我們柯橋,能生產的布料,都是中低擋布料,那些高級布料能生產,量也很低。”
“技術原因嗎?”
“柯橋現在好多了,現在知道將錢投入到研發之中,不再是一味的跟風了。”
“這些只能看,不能動,所以就不談了。小施,這里有一百多種,都是自己生產的,所以你可以隨便弄。你每一種拿一點回家,給我使勁地研究,火燒也好,水浸也成,刀割都可以,你要做的就是,我將上百種碎布,混在一起,你給重新分類出來。”
“上百種?”
“這里的布,我閉上眼睛,光用手摸,我就能分出來。”
“我明白了!”
“只有懂分類之后,才會明白手上的布,合適于哪里?做鞋,做衣服,做褲子,做窗簾等等!”
“我明白了!”
要學的東西多著,師傅講解的分部只是九牛一毛,真正的東西是要靠自己專研和領悟。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自此開始,我跟工人同一時間上班,同時下班。車間可以自由進入,當然穿著得附和標準。我單獨一人從不踏入生產車間,通常都是跟在張師傅后面,看他巡視生產車間。檢查,那些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要我跟在身邊,張師傅都會說出每一塊異常的布,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所導致出現異樣。這些瑕疵會引起什么變故,是否對接下來的成品造成什么影響。同樣的絲,同樣的機器,同樣的工人,甚至同樣的環境,卻生產出不一樣的成品。這種細微的差別,才是張師傅要注意的事情。如果,數值嚴重偏差,他時有權及時叫停整個車間。
“小施,這兩臺機器,生產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只是,原材料不一樣,所生產的東西質量相差甚遠,價格差好多。”
“張師傅,兩種同樣的東西,價格好的能生產,那為什么還要生產差的啊?”
“小施,汽車寶馬,為什么要生產X1/X2/X3呢?按照你的說法,直接生產最高檔的就可以了!從原廠生產成本來計算的話,那些低級別的肯定不劃算。”
“沒想過!”
“如果,沒有差的對比,怎么能夠顯示出這個好的呢?行業有行業的規矩,除非你做到一家獨大,可以隨便更改規矩。”
“嗯!”
“這是彈力布,市場上有8種規格型號。比如,在透氣性,彈力等各方面都有差別。如果,你作為一個批發商,要知道東西不是價格越高越好,而是要貼近實用。”
“張師傅,如果作為一個小作坊,他們要求的價格,越低越好,至于布的質量是第二選擇。”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小作坊有個特點,老板管全部,他是老板,也是銷售員,同時也是廠長,兼技術顧問,同時也是原料采集員,市場調查員,新產品開發員!”這個是我對小作坊企業的感悟。
“沒錯,你說的一點都沒錯。小作坊,對市場非常敏感。但是,他們沒有競爭力,他們開發不出新產品,只能被動地跟著市場走。”張師傅也是過來人,年輕的人時候,也經歷過這些。
“說得對,相當年,老干媽連自己產品的玻璃瓶都沒有能力改變。他們只能被動地適應市場,如果市場風向一變,他們就得改變,不改則死!”
“現在,實行機械化生產,蘊含大量的專業知識,根本不是一兩個能夠掌握的,現在分的細,分的精,而不是8、90年代的粗放型生產了。”
聊天會跑題,這個是正常的。漸漸地,我們從車間出來,聊得東西,越來越遠了。
一天兩天三天,漸漸地適應了我現在的角色,白天到廠里報道,跟在張師傅后面,巡視車間。同時,也抽查成品。看看,生產出來的東西,是否存在問題。空閑的時候,我一個人研究布料。有些東西,不用刻意去記,過手多了,自然而然地就記住了。
比如,雖然是同一個型號,好的布經手幾百次后,突然來了一塊差,立馬有感覺了,雖然說不出哪里不對,感覺就是不對。
張師傅已經已經達到了,用手一模,就說出這塊,在生產過程中,哪一個環境出了什么的問題。并且,對這塊布,進行分類。甲類,乙類,丙類。用同樣的原材料,同樣的機器,卻生產出不一樣的東西,價格上就非常直觀。
一個星期過去了,我也認識十幾種布了,至少叫得出名字,大概地說出他們用途范圍了。
我搬家柯橋的第三天,也是我進廠的第一天晚上,我拿著手機,將臺州找自己買過布料的那些老板,電話一個一個打過去。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將貨單給自己,自己都能弄到貨物,并且價格優惠。做生意,必須要主動,像第一次那樣主動上門的事情,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