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〇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2]。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3]。此行何去?贛江[4]風雪迷漫[5]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五月號。
【考辨】
這首詞在1962年《人民文學》編輯部搜集的傳抄稿上,題為《減字木蘭花·攻吉安》;作為《詞六首》之一發表在《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時,只有詞牌而無詞題。作者在1963年主持編輯《毛主席詩詞》時,此詞開始題為《廣昌縣路上作》,接著改為《廣昌路上作》,最后定稿為《廣昌路上》,并標明寫作時間為“一九三〇年二月”。
這首詞《人民文學》編輯部搜集的傳抄稿,原為“滿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切”,在《人民文學》發表時作“漫天皆白,雪里行軍無翠柏”(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將“無翠柏”改為“情更迫”);原為“風卷紅旗凍不翻”,發表時作“風卷紅旗過大關”;原為“贛江云霧迷漫處”,發表時作“贛江風雪迷漫處”。
此詞作者留存一件手跡,二句為“雪里行軍情更切”,四句為“風卷紅旗凍不翻”。
白雪·紅旗·過大關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賞析
程光銳
毛澤東說過,他1929年至1931年的幾首詞是“在馬背上哼成的”。這是可以理解的。當時正處在游擊戰爭的環境中,他作為紅軍的主要領導人,東征西戰,戎馬倥傯,哪有許多空閑時間去寫詩呢?可是,他畢竟還是一位卓越的詩人。國家的興亡、人民的憂樂、斗爭的艱苦、勝利的喜悅,都會喚起詩人的靈感。詩情如火關不住,總要迸發出火花來。《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與它的姊妹篇《如夢令·元旦》一樣,都是寫這次紅軍行軍生活的。長途行軍正好為詩人提供了在馬背上“哼詩”的好機會。
1930年初,古田會議后,蔣介石調集贛、閩、粵敵軍進行“三省會剿”,逼近閩西蘇區。紅四軍前委決定立即兵分兩路作戰略轉移。由朱德率主力轉向贛南,毛澤東率一個縱隊掩護主力轉移后,揮師北進,穿過閩西的崎嶇山路,從寧化西越武夷山,進入贛南,于廣昌以西與主力會合。紅四軍于戰略轉移結束后,遂即進入戰略進攻。紅四軍前委為了促進贛南革命形勢的發展,2月初在吉安境內的陂頭舉行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和紅五、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奪取江西全省的口號,確定了當前的總目標是攻取吉安,并成立了毛澤東任書記的中共共同前委。2月中旬,共同前委發布了進攻吉安的命令。于是,毛澤東率領紅軍和赤衛隊,分兵數路,浩浩蕩蕩,踏上征途。
贛南2月,寒冬未盡。紅軍剛上征程,就遇天降大雪,紛紛揚揚。毛澤東面對一天風雪,浮想聯翩,詩思潮涌。于是,在馬背上哼出了這首《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起句脫口而出,自然流暢。但并非泛寫,讀者稍加思索,就可以感到它表現出來的境界廣闊,氣勢非凡。因為這個短句中兩個精煉而又能表現大境的字,啟發了讀者廣闊的聯想,從而豐富了詩的內容。“漫”天——寥廓天空,急風卷雪,飛雪舞風;“皆”白——茫茫大地,山川原野,素裹銀裝。這一天風雪,這一個回旋涌動的潔白的世界,展現出大自然的無窮威力和無比壯美。正當紅軍要在贛南上演一出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時刻,這場好雪正為這場好戲布置了一個天然的宏大的舞臺,莊嚴而壯麗!
詞由寫景而抒情:“雪里行軍情更迫。”這“情更迫”三個字,意在筆先,力透紙背。情迫,是因為這次出征任務重大,軍情緊迫。“情更迫”,因為是雪里行軍,大雪畢竟會給行軍帶來艱苦和困難,紅軍戰士必須要去征服它,確保紅軍軍事目的的實現。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當時的紅軍戰士已經不是兩個月以前的紅軍戰士了。古田會議的精神提高了他們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理啟發了他們的覺悟。此刻,詩人在這里用了“情更迫”三個字,是因為他深刻地理解他的紅軍戰士,相信他們一定能夠以英勇無畏的精神去戰勝當前的艱難困苦,并且借漫天風雪旋轉乾坤的威勢來壯我行色,揚我軍威,以更加昂揚更加迫切的心情,勇往直前,投入席卷江西的新的戰斗。
贛南多山。紅軍從廣昌向吉安方向行進,起初連下于都、寧都、永豐三城,接著翻過一道道崇山峻嶺,度過一座座雄關險隘。這次繼續西進,途中依然是群峰插天,峭崖壁立。詩人回首來路,展望前程,千丈高山之下,風蕭蕭,雪漫漫,旗獵獵,人奕奕。好一幅威武壯麗的雪里行軍圖:“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這氣魄宏偉、壯懷激烈的詞句,引發了讀者的奇想,仿佛是詩人折青峰為筆,鋪白雪為紙,飽蘸滿腔革命豪情,振筆揮灑而成的。筆落處,轟鳴起一陣陣雷聲。任你山高關險,也擋不住紅軍的滾滾鐵流。特別是那臨風飛舞的紅旗,宛如熊熊燃燒的鮮麗的火焰,動人心魄,引人遐思。白雪,紅旗,過大關——此景此情,豪邁,昂揚,雄壯,崇高。
詞的上闋是寫雪地行軍,下闋則是回答戰斗的場所在何處。這里用設問方式,使詞句有所變化。“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答句泛指贛江岸上的廣闊地帶。“風雪迷漫”回應“漫天皆白”。但是,“漫天皆白”只是對自然現象而言。而“風雪迷漫”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其中還隱喻著敵區的黑暗的現實。“爭取江西”,計劃的范圍是廣闊的。這次紅軍進攻贛江岸上的某個城市,是實現這個計劃的重要行動。另外,這里用了“風雪迷漫”這個舒緩含蓄的意象,也是為了詞律的安排。全首共有四個四、七字句,是以抑揚相問安排的。現在第二句“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和即將出現的第四句都是上揚句,如果再是上揚句,就顯得太平板了。因此,第三句就換用一個下抑句:“……贛江風雪迷漫處。”從而使整首詞抑揚頓挫,跌宕多姿,增加了一種波瀾起伏的節奏美。
“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明確地回答了“此行何去”,激勵了全體戰士的斗志。一首豪放雄麗的新詞完成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即將開始。我們的詩人內心的喜悅和激動是可想而知的。由這位偉大的革命家和軍事家率領和指揮的十萬紅軍和赤衛隊,浩浩蕩蕩,繼續奔向風雪彌漫的前方,去迎接一場激烈的戰斗。而且,前方還有更多的“風雪迷漫處”,需要去戰斗;還有更多的詩篇和偉大的史詩,在期待我們的詩人去創作!
白雪和紅旗,構成了《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這首詞的基本意象和鮮明色調。
雪,是古今詩人詞家愛寫的題材。雪,在他們的心目中也是一種精神,它具有博大的胸襟、高潔的靈魂、奉獻的品格。在中國文學史上,風格豪放的詠雪詩詞多為邊塞詩和軍旅詩。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雄渾悲壯,色彩鮮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在現代詩詞中,毛澤東的詠雪詞是赫赫有名的。他的詩詞風格是“偏于豪放,不廢婉約”。他那首以“雪”為題的不朽之作《沁園春》,意境高遠,氣象宏偉,充滿革命豪情。詞中寫盡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須晴日,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更是艷麗動人;縱論古今英雄輩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思接千載,卷舒風云。《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小令,全首僅四十四字。由于篇幅短小,詩人在這首寫雪里行軍的小詞中,寫雪景的只用兩句共八個字。一句是“漫天皆白”,一句是“風雪迷漫”;一句豪放,一句婉約。大筆寫意,咫尺千里,依然揮灑自如,游刃有余。唐朝詩人皮日休有句云:“高韻最宜寫雪贊”,誠然,這對于詠雪的大手筆毛澤東是最恰當的評語。
紅旗,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征。作為中國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毛澤東一生伴隨著紅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紅旗就是他的生命。作為中國杰出的詩人,紅旗又是他的詩詞的重要意象。他寫的關于紅旗的詩詞豪壯雄渾,熱情奔放,風格多樣而獨特。例如:“紅旗卷起農奴戟”,詩人新中國成立后回鄉,故鄉的景物“又喚起了已依稀如夢的斗爭與失敗的回憶”。想起當年“卷起農奴戟”的許多同志犧牲了,心情是沉痛的。“不周山下紅旗亂”,二十萬敵軍風煙滾滾自天半而降,詩人卻請了個神話人物——能旋轉天地的大英雄共工來,觸倒天柱,斷裂地維,挺立于天地之間,象征無產階級軍民偉大神奇的氣魄。“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長征的英雄們立馬山巔,仿佛已經可以望見長城腳下的陜北高原了,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紅軍長征的故事即將結束了。這是多么令人歡騰鼓舞啊!這雖然是從詩人吟詠紅旗的詩詞中摘下來的幾句,有的深沉,有的神奇,有的充滿希望和勝利的信心,可是仍然能從中體會到詩人對紅旗深厚的感情。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毛澤東1930年2月寫的。我贊成郭風同志的建議,把從1929年10月到1930年7月毛澤東寫的幾首詞,即《采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等,為以古田會議為標志的這一革命歷史階段的一組系列性的史詩。因為這一組詩真切地表現了這一階段革命戰爭的勝利,以及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堅強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的詩詞不僅在國內受到人民的熱愛,而且早已走向了世界。這里講一個發生在聯合國的動人的故事:1971年11月1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通過決議,正式“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我國代表團首次出席大會,這天的大會幾乎成了歡迎中國代表團的大會。會上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致辭熱烈歡迎中國代表團。值得提起的是,智利駐聯合國代表溫伯托·迪亞斯·卡薩努埃瓦在會上熱情而激動地朗誦了毛澤東的一首詩,正是這首《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他的朗誦受到了大會的各國代表長時間熱烈的鼓掌。我們的偉大的詩人大概不會想到吧,他四十年前在中國南方群山中冒著漫天風雪行軍時哼成的一首小詩,竟會在一個國際大會上被人熱情地朗誦,而且贏得了那樣的歡迎。那白雪,那紅旗,像夢一樣,給中國的代表們,也給大會送來最好的祝愿:友誼與和平。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和《如夢令·元旦》一樣,都寫于毛澤東的著名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文中批判了黨內有些人懷疑“紅旗到底打得多久”。變化多快,時間不過一個多月,事實已經證明: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廣昌路上,“風卷紅旗過大關”。特別是文章那段不是詩詞、勝似詩詞的結尾令人深思,它說中國革命高潮的到來,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那次在風雪迷漫的山道行軍的紅軍戰士們,一定會更好地體會這篇文章樸素的真理,并且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再添上一句:它還是孕育于莽莽雪原之下的即將破土而出的一個綠色的春天。
注釋:
[1] 〔廣昌路上〕廣昌,縣名,在江西省東部。1930年2月中旬,毛澤東率紅軍準備攻打贛江西岸江西省中部重鎮吉安時經過這里。因當時國民黨軍調集七個旅十二個團,開始對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會剿”,毛澤東、朱德等遂決定不攻吉安,改在吉水縣水南、吉安縣值夏一帶,打孤軍進犯的國民黨軍唐云山旅。
[2] 〔情更迫〕首次發表時原作“無翠柏”,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改為“情更迫”。
[3] 〔風卷紅旗過大關〕原作“風卷紅旗凍不翻”,本于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風掣紅旗凍不翻”句。大關,這里指險要的山口。
[4] 〔贛江〕江西省主要河流。由章水、貢水流到贛州市匯合而成,北流經吉安、南昌注入鄱陽湖。
[5] 〔迷漫〕茫茫一片,看不分明。